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學博物館如何走進百姓生活

發布時間:2023-05-19 14:23: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學博物館線上活動及線上研討會(hui) 啟幕

  文學博物館如何走進百姓生活

  今天,如何讓文物“走”出展櫃,讓博物館進入生活場景,使文物古韻煥發新生,已經成為(wei) 相關(guan) 政府部門、文博工作者和愛好者們(men) 所關(guan) 注的話題。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這天,總結當前博物館的工作經驗,發現新的文博現象,提出文博工作所遇到的困難與(yu) 問題,不僅(jin) 有利於(yu) 實際的文博工作,

  也有利於(yu) 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讓博物館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提供更加優(you) 良的公共文化服務。

  觀察

  如何挖掘自身特質進行公共文化服務

  博物館“破圈”不隻靠“賦能”

  在各種實力雄厚的綜合性博物館廣受歡迎的新形勢下,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碾軋下,文學類博物館何為(wei) ?是抱殘守缺還是迎頭趕上,是隨波逐流還是獨立潮頭?如何利用新手段有效地傳(chuan) 播藏品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jia) 值,讓技術服務於(yu) 內(nei) 容而不是浮於(yu) 形式?作家故居和文學博物館的優(you) 勢和特性又在哪裏……

  麵對這些問題和困境,由中國現代文學館領銜中國文學博物館、作家故居共同主辦的國際博物館日文學博物館線上活動及線上研討會(hui) 於(yu) 5月18日啟幕。各個(ge) 場館討論的議題聚焦於(yu) :新技術、新媒體(ti) 賦能文學博物館工作,和如何挖掘自身特質進行公共文化服務。

  中國現代文學館數字賦能推動文學“破圈”傳(chuan) 播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jun) 介紹了文學館數字化情況和融入現代傳(chuan) 播格局的嚐試。今年,中國作協確定了六項年度重點工作,其中一項是將中國現代文學館數字化建設作為(wei) 切入點,推動數字賦能文學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今年4月份,在杭州舉(ju) 辦的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hui) 數字閱讀論壇上,我們(men) 同浙江文學館簽約成立了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促進文學館數字化轉型升級,探索數字賦能文學的全新應用。目前正在開展中國現代文學館數字體(ti) 驗廳的論證籌備工作。”王軍(jun) 還表示,5月22日將和中國丁玲研究會(hui) 簽署框架協議,加快館藏丁玲手稿數字化研究,準備在明年丁玲誕辰120周年之際推出合作研究成果。“我們(men) 希望以館藏丁玲手稿研究為(wei) 突破口,帶動館藏其他作家資料的研究。”

  另據介紹,中國現代文學館總藏品數量約89.59萬(wan) 件,數字化藏品數量約9.27萬(wan) 件。館藏手稿約3.57萬(wan) 件,共涉及作家六千餘(yu) 位。其中已數字化手稿約2.2萬(wan) 件,涉及作家四千餘(yu) 位。此外,館藏書(shu) 信約4.78萬(wan) 件,其中已數字化約3.1萬(wan) 件,涉及寄信人六千餘(yu) 位。現有25位香港、台灣作家書(shu) 信入藏,涉及書(shu) 信藏品約0.26萬(wan) 件,其中館藏數量最多的是柏楊,2242件。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趙樹理八位文學大師相關(guan) 照片館藏約0.4萬(wan) 件,已數字化完畢。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國作協舉(ju) 辦的“作家活動周”“劇作家活動日”,極大地推動中國現代文學館工作融入現代傳(chuan) 播格局,文學館播發的《梁曉聲談chatGPT為(wei) 何寫(xie) 不出好詩》,視頻瀏覽量62.2萬(wan) 次,登上社會(hui) 熱榜;借助“劇作家活動日”實施中國現代文學館優(you) 秀劇作典藏計劃,劉和平捐贈電視劇《雍正王朝》、陳湧泉捐贈《魯鎮》手稿,9家影視公司捐贈《流浪地球》《覺醒年代》《江山如此多嬌》《琅琊榜》《三體(ti) 》等多部優(you) 秀劇本,成為(wei) 新時代戲劇與(yu) 文學深情擁抱、共同發展的標誌性事件;蔣勝男等4名網絡作家作品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表明網絡文學已成為(wei) 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wei)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一部分。

  “上述這些推廣活動都啟示我們(men) ,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ti) 和數字信息技術的能力,探索推動文學跨界‘破圈’傳(chuan) 播,拓展文學傳(chuan) 播的新方法新路徑,實現文學的跨界融合,融入現代傳(chuan) 播格局,推動文學館工作高質量發展。”王軍(jun) 如是說。

  新媒體(ti) 環境下如何使文學經典變得可“親(qin) 近”

  上海巴金故居是以巴金先生的寓所和文化遺存為(wei) 主體(ti) 所建立起來的一座名人故居,在保持傳(chuan) 統的資料保存、學術研究、宣傳(chuan) 教育等幾大功能之外,巴金故居在 2016 年決(jue) 定打造中國現當代作家賞讀平台,這項工作成為(wei) 它與(yu) 公眾(zhong) 有效溝通和互動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據巴金故居新媒體(ti) 編輯忻世超介紹,“親(qin) 近經典——現當代作家作品賞讀”微平台,是以巴金故居的微信公眾(zhong) 號為(wei) 主要載體(ti) ,如何讓青少年愛上閱讀,走進經典作品,是微平台一直在探究的長期課題。

  “新形勢下必有新需求,巴金故居微信平台立足公眾(zhong) 的文學素養(yang) 和審美知識的培養(yang) ,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閱讀習(xi) 慣培養(yang) 。我們(men) 不做社會(hui) 上的輔導班,也不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更不會(hui) 做些無畏的說教,而是力圖打造自己的特點和模式,使文學經典變得可‘親(qin) 近’。”忻世超稱,對此微平台做過多次嚐試,在經典原文的基礎上做一次重新的“包裝”,改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經典。

  她還以“巴金朋友圈的悄悄話”這條原創微信為(wei) 例,當時為(wei) 了配合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主題展《溫暖的友情——巴金與(yu) 友朋往來手劄展》的宣傳(chuan) ,微平台編創人員精讀了巴金與(yu) 四十多位朋友之間的通信,把那些作家與(yu) 作家之間最樸素、最真摯、最生活化的字裏行間,穿越時空轉化為(wei) 現在我們(men) 日常用的微信朋友圈形式進行再次編輯。所有的文字內(nei) 容均是展覽展出的巴金與(yu) 友朋之間日常的書(shu) 信往來,但呈現形式卻轉化為(wei) 現代人們(men) 最熟悉的微信朋友圈界麵,在不改變原文內(nei) 容的情況下,令讀者們(men) 有了跨越時空的親(qin) 切感,讀起文字來也更有參與(yu) 感,一經推出就深受好評,引起了眾(zhong) 多關(guan) 注。

  “這樣的形式雖不新奇,但卻是微平台用心為(wei) 傳(chuan) 播經典作品,讓他們(men) 走入更多普通讀者心裏的一種呈現方式。那些經典作品一直流傳(chuan) 至今必有它們(men) 存在的意義(yi) ,讀者不願意去打開這些作品也肯定存在一些原因,而巴金故居微平台就想搭建起這樣一座橋梁,讓越來越多的讀者願意走向經典,並從(cong) 閱讀經典中感悟到更多的意義(yi) ,這就是我們(men) 微平台的價(jia) 值所在。”忻世超坦言。

  網紅時代的文學館 大多麵臨(lin) 生存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未列入“公益一類”的文學館,在“網紅時代”大多會(hui) 麵臨(lin) 新的生存問題,審美在改變,文學熱忱在衰退,關(guan) 注度在發生變化……如何麵對這些問題,成為(wei) 考驗文學館人的新命題。

  在青島文學館館長臧傑看來,對於(yu) 觀眾(zhong) 遊客來講,無論打卡還是搞網紅,都容易趨向於(yu) 頭部,去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博物館參觀,或者到國內(nei) 最具流量與(yu) 網紅效應的博物館打卡。那麽(me) 地方性博物館如何吸引客流和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呢?青島文學館做了這些多元化的嚐試與(yu) 探索:連通高校開展文獻學科的建設,嚐試讓研究和展覽實踐走出去;公共教育始終走立體(ti) 化的路線,將電影、讀書(shu) 會(hui) 和少年良友俱樂(le) 部品牌化;嚐試一館多區的規劃,謀求新的展館形成拓展。

  臧傑坦言,在探索的過程中也麵對諸多問題——地方文學體(ti) 製的方向在考驗專(zhuan) 業(ye) 主義(yi) ,構成合力的可能性變小;民間文學基金的形成幾無可能;地方政府沒有文學事業(ye) 資金的支持專(zhuan) 項。對此,在他看來,亟待建立自上而下的文學館事業(ye) 發展規劃,像國家藝術基金一樣,以項目化的方式,形成新的評價(jia) 和支持體(ti) 係,納入大的管理和扶持當中,或許會(hui) 形成一個(ge) 很好的促進效果。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統籌/滿羿

  發現

  “新玩法”讓生活擁抱博物館

  今天,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研發原創IP,通過打造“新玩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青春”起來,讓博物館“生活”起來。

  正是這些“新玩法“,拓展了博物館的生存之路,讓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國優(you) 秀的文化。

  新禮盒傳(chuan) 承舊技藝

  “5·18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圖書(shu) 館文創(以下簡稱“國圖文創”)推出新品“妙手匠心——修複互動體(ti) 驗套裝”,通過一套文創產(chan) 品讓大眾(zhong) 體(ti) 驗中學習(xi) 除塵、補缺、溜口、折頁等古籍修複步驟,旨在通過此產(chan) 品引領大眾(zhong) 讀者關(guan) 注古籍修複事業(ye) ,使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行列中,傳(chuan) 承古籍修複技藝,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國圖文創此次推出“妙手匠心——修複互動體(ti) 驗套裝”,以自身IP為(wei) 出發點,進行創意開發,向大眾(zhong) 讀者推介修複研學產(chan) 品,旨在通過此產(chan) 品引領大眾(zhong) 讀者關(guan) 注古籍修複事業(ye) ,使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行列中,傳(chuan) 承古籍修複技藝,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北京青年報記者打開這套“修複體(ti) 驗禮盒”,發現其中有古舊殘頁及專(zhuan) 業(ye) 的修複工具,並通過多媒體(ti) 形式進行教學,邀請古籍修複師錄製專(zhuan) 業(ye) 修複教程視頻,帶領大眾(zhong) 讀者在修複體(ti) 驗中學習(xi) 除塵、補缺、溜口、折頁等古籍修複步驟。

  國圖文創遵循“研學課程+創意產(chan) 品+技藝體(ti) 驗”的典籍特色研學矩陣,進行設計研發,從(cong) 市場中搜集、搶救散落的古舊殘頁,力圖為(wei) 大眾(zhong) 讀者創造真實的修複體(ti) 驗。

  劇本殺“殺”出新天地

  最近,洛陽市文物局聯合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等四大博物館共同推出“博物館奇妙夜”,在博物館體(ti) 驗“實景劇本殺”,沉浸式戲劇和中國傳(chuan) 統遊戲相結合的方式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guan) 注。

  博物館的新玩法,是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與(yu) 文旅資源相結合,並加入年輕人喜愛的劇本殺形式,讓參觀博物館有了更沉浸的體(ti) 驗。以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古墓探秘》為(wei) 例。這個(ge) 劇本殺的故事來源於(yu) 博物館自身IP,劇中NPC來自專(zhuan) 業(ye) 演員,體(ti) 驗過該項目的網友張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在博物館中的每一個(ge) 時段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從(cong) 前一天17點集合到轉天11點活動結束,每個(ge) 時段都被主辦方安排好了,其間包含4小時沉浸式劇本殺體(ti) 驗和3場主題演藝秀。”

  這樣“文旅+”的博物館項目在市場上還屬於(yu) 稀缺品,每場僅(jin) 有50人可以參加,每人單價(jia) 1688元消費也較貴,但整場活動沉浸感絕對拉滿。

  對於(yu) 博物館的新玩法,娛樂(le) 營銷資深人士張雅點評:博物館與(yu) “劇本殺”有著天然的契合度。一方麵,博物館有著豐(feng) 富的藏品資源,能夠讓“劇本殺”玩家在遊戲中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麵,博物館天然的場景和空間優(you) 勢可以帶來更多沉浸式體(ti) 驗。

  未來博物館能否與(yu) “劇本殺”更好地融合,這其實是一道開放式命題,博物館擁抱新業(ye) 態、年輕人的創新精神值得點讚,但如何提升觀眾(zhong) 的體(ti) 驗感以及劇情的精細化打磨,加入聲光電的場景配合,需要多方群策群力,如何“搭好台,唱好戲”是博物館創新運營的新命題。

  “醜(chou) 萌”最受年輕人喜愛

  博物館文創衍生品一直備受青年人喜愛,去年一款甘肅省博物館研發設計的“馬踏飛燕”毛絨玩偶文創產(chan) 品走紅網絡,推出僅(jin) 半個(ge) 月就在線上線下全部售罄,“一馬難求”成為(wei) 社會(hui) 熱點話題,網友更是熱評它為(wei) “醜(chou) 萌”第一名。

  如何讓文創衍生品有文化價(jia) 值,其實來自博物館自身IP,“馬踏飛燕”毛絨玩偶的靈感來源於(yu) 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奔馬。而嚴(yan) 肅的文物如何成為(wei) 爆款,火速出圈並受到年輕人的喜歡,主要是文創產(chan) 品獨特的創意。例如三星堆博物館川蜀麻將擺件中的青銅小人以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比較出名的一些形象為(wei) 設計元素,有四個(ge) 圍坐一桌打麻將的,還有蜀繡、功夫茶、變臉等形象,憨態可掬,一經推出就受到網友關(guan) 注。

  “一般提起博物館,都覺得是非營利機構,不需要產(chan) 業(ye) 支撐。”鯤鵬金翅CEO徐鵬告訴北青報記者,“其實就博物館來說,文化創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從(cong) 文物元素上激發不少創作靈感,同時也可以讓文創產(chan) 品拉動參觀量。”以三星堆博物館2023年五一期間接待遊客數據為(wei) 例,共接待9.93萬(wan) 人次、實現綜合收入795.99萬(wan) 元(門票521.8萬(wan) +文創274.19萬(wan) ),較2022年人次增長219.65%,收入增長443.97%。

  無論是“馬踏飛燕”還是“青銅小人”,它們(men) 的出圈,都在設計上抓住年輕人的心,在文化IP的基礎上,加入幽默、搞笑的設計語言,把“腦洞打開”,拉近了博物館與(yu) 大眾(zhong) 之間的距離,滿足了大眾(zhong) 的文化消費需求,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真正“活”起來、“潮”起來。 文/本報記者 王磊

  線上

  “北京博物館雲(yun) ”微信小程序

  每天近萬(wan) 張免費門票可以搶

  本報訊(記者 崔毅飛)昨日,由北京市文物局開發的“北京博物館雲(yun) ”官方微信小程序,在國際博物館日北京主會(hui) 場正式上線。“北京博物館雲(yun) ”小程序為(wei) 用戶提供“博物館預約”“展覽推薦”“藏品精選”“社教活動報名”等數字化服務。通過微信搜索小程序“北京博物館雲(yun) ”即可使用。

  在“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期間,“北京博物館雲(yun) ”小程序還特別推出博物館“百千萬(wan) ”惠民專(zhuan) 題活動,通過“百展之旅”“千物解密”“萬(wan) 票惠民”三大主題板塊,盛邀廣大市民走出家門,擁抱博物館、探索博物館,參與(yu) 精彩紛呈的展覽、社教、打卡分享互動。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白崇介紹說,“北京博物館雲(yun) ”小程序匯聚博物館的展覽信息、社教活動信息、誌願者活動、博物館預約等功能。用戶點開“小程序”,就可以了解身邊有哪些博物館、館內(nei) 有哪些珍貴的文物藏品、有哪些展覽……

  白崇談到,他們(men) 將博物館惠民月活動納入“北京博物館雲(yun) ”小程序,從(cong) 5月1日開始到6月2日,每天有100多家博物館提供近萬(wan) 張門票供廣大觀眾(zhong) 來“搶票”,凡是搶到票的觀眾(zhong) ,可以免費、免預約參觀博物館。(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