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內原創繪本蓬勃發展 補齊短板尚需時日

發布時間:2023-06-01 14:16:00來源: 北京晚報

  繪本是“畫出來的書(shu) ”,由於(yu) 兒(er) 童對視覺圖像的天然親(qin) 近,繪本成為(wei) 了最貼近孩子的文化傳(chuan) 播載體(ti) 之一。國內(nei) 兒(er) 童繪本起步雖晚,但近十餘(yu) 年來蓬勃發展,在童書(shu) 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不過,部分繪本缺乏對兒(er) 童心理的關(guan) 照,在藝術審美上有待提升;兒(er) 童繪本編輯等從(cong) 業(ye) 者的培養(yang) 機製並不成熟……想要滿足讀者的需求,為(wei) 兒(er) 童“繪出”更斑斕的畫卷,這些問題仍須破解。

  品種數量齊增 繪本藝術性與(yu) 想象力待提升

  點進各大網購平台熱銷童書(shu) 榜單,兒(er) 童繪本都占據了醒目位置。其中《我們(men) 的身體(ti) 》《猜猜我有多愛你》《神奇校車》係列等國外引進繪本長銷不衰,《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畫給孩子的中國曆史》等國內(nei) 原創繪本也受到了讀者的青睞。“目前,國外近百年來出版的經典兒(er) 童繪本幾乎都已引進中國;國內(nei) 原創繪本也從(cong) 2015年以來品種數量持續增加,取得了巨大進步,甚至有的佳作已經走出國門。”耕林童書(shu) 館創始人敖德說道。

  談起國產(chan) 原創繪本存在的短板,不少家長認為(wei) 是“畫麵缺少美感”“故事吸引力不足”。“總的來說,國內(nei) 兒(er) 童繪本的品質、種類豐(feng) 富程度都還有提升的空間。在探索藝術風格、融入兒(er) 童觀等方麵與(yu) 一些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這個(ge) 距離在慢慢縮短。”敖德表示,好的兒(er) 童繪本往往是一反成人的常規邏輯,體(ti) 現出幽默感與(yu) 想象力。“擁有骨子裏的幽默感的創作者,在國內(nei) 還是較為(wei) 缺少的。”

  “在兒(er) 童繪本市場中,我們(men) 發現係列套裝銷量相對更高,尤其是成語故事等講知識的;而單本的繪本有些思想性、藝術性較高,卻銷量不佳。”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創作工作室教學顧問、繪本作家向華說道。敖德亦表示,從(cong) 頭到尾全部用圖畫講故事的“無字書(shu) ”,因為(wei) 家長覺得不知道怎麽(me) 講,所以在繪本市場上比較冷門,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在他看來,“繪本的意義(yi) 不隻是獲取知識,更在於(yu) 滿足兒(er) 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cong) 而提升其藝術審美、情商和表達能力。孩子們(men) 需要綜合涉獵不同的繪本,繪本的題材和種類需要更加‘百花齊放’。”

  創作隊伍成長 有經驗的兒(er) 童繪本編輯緊缺

  每年的央美畢業(ye) 展上,作為(wei) 國內(nei) 繪本原創力量的孵化地之一,繪本創作工作室的畢業(ye) 生作品都會(hui) 吸引業(ye) 界關(guan) 注的目光。“年輕人在成長起來,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這幾年我們(men) 真的看到有一些學生成長為(wei) 優(you) 秀的繪本作者,能夠靠創作繪本活下去。”向華說道。與(yu) 此同時,也有不少兒(er) 童文學作家、畫家等積極投身繪本創作。

  “願意做兒(er) 童繪本的人很多,但缺少專(zhuan) 業(ye) 的編輯幫助他們(men) 。”向華談道,世界上優(you) 秀的繪本都會(hui) 做到“情懷的深厚”“表達的單純”。在繪本創作的過程中,圖文是反複磨合、不斷修改的。創作一部繪本的周期少則一年,多則三四年,在這個(ge) 過程中,有經驗的兒(er) 童繪本編輯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內(nei) 很多插畫師的繪畫技術和審美水平並不差,但在思想的深度和講故事的技巧方麵還需要有經驗的編輯助力。然而,目前專(zhuan) 業(ye) 的繪本編輯比作者更加稀缺,成為(wei) 製約中國原創繪本發展的一大瓶頸。

  藝術普及推廣人、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曾孜榮談道,一部好的繪本,故事性、遊戲性、知識性、趣味性這幾個(ge) 方麵缺一不可。“很多人覺得給孩子編書(shu) 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它的難度同給大人編書(shu) 至少是一樣高的。好的繪本無一例外都是有兒(er) 童觀的,能夠傳(chuan) 達深邃的生命觀、世界觀,而不是簡單說教。”不過,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兒(er) 童繪本編輯行業(ye) ,還需要解決(jue) 童書(shu) 普遍低折扣銷售等行業(ye) 痛點。據統計,2022年少兒(er) 繪本類圖書(shu) 在短視頻電商渠道的平均折扣不足3折,不少從(cong) 業(ye) 者呼籲規範價(jia) 格秩序,重視知識價(jia) 值,從(cong) 而推動行業(ye) 良性循環。

  閱讀觀念轉變 “陪伴之書(shu) ”父母不能缺位

  隨著傳(chuan) 統讀物與(yu) 數字技術的加速融合,有聲繪本、繪本類APP等也開始興(xing) 起。科技看似“解放”了家長,卻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有的家長用講讀機播放繪本內(nei) 容,讓孩子自己看完,還問‘聽懂了嗎’‘有沒有好詞好句’?其實繪本作為(wei) ‘陪伴之書(shu) ’,閱讀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任何電子產(chan) 品不能替代的。親(qin) 子閱讀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對於(yu) 人際關(guan) 係的養(yang) 成、心智的成長都有重要意義(yi) 。”向華說道。

  在兒(er) 童早期的閱讀中,父母的伴讀也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曾孜榮談道,“有家長說給孩子買(mai) 來了繪本,但孩子不聽話不願讀。如今短視頻占據了人們(men) 大量的時間,如果大人經常捧著手機的話,孩子一定會(hui) 有樣學樣地要求玩手機。雖然家長們(men) 的時間也很寶貴,但對於(yu) 孩子早期的閱讀習(xi) 慣養(yang) 成一定要重視,不要在這個(ge) 過程中缺位。”

  “現代意義(yi) 上的兒(er) 童繪本在國內(nei) 其實才走過約二十年的曆史,所以對於(yu) 繪本創作、出版、閱讀觀念等方麵存在的不足,無須過於(yu) 焦慮。中國有著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代故事,也有很多充滿熱忱的創作者,隻是需要用一些時間來一點點進步。”曾孜榮說,期待國產(chan) 兒(er) 童繪本伴隨時代發展走出更開闊的大道,滋潤更多兒(er) 童的心靈。(北京晚報記者 王廣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