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視公開課:知識傳播需要藝術表達

發布時間:2023-06-28 15: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張建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日,東(dong) 南衛視播出的電視公開課節目《海洋公開課》邀請海洋學界頂尖科學家、科研機構專(zhuan) 家、人民海軍(jun) 等嘉賓前來,運用嘉賓講演、趣味試驗、海上課堂等多種形式,結合AR、XR等技術,給觀眾(zhong) 帶來了一次沉浸式海洋探索之旅,也引發了業(ye) 界對電視公開課節目類型的關(guan) 注。如何讓觀眾(zhong) 潤物無聲地理解深奧的知識,認同抽象的理念,這個(ge) 問題值得思考。

  電視公開課一開始主要以學生群體(ti) 為(wei) 目標受眾(zhong) ,將傳(chuan) 統課堂教學內(nei) 容與(yu) 電視表現形式結合,借助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實現大眾(zhong) 傳(chuan) 播。2008年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每年都要播出麵向全國中小學生的《開學第一課》,每年節目針對當年我們(men) 國家最重要的事情選定內(nei) 容,引導廣大中小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實現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使電視公開課走入大眾(zhong) 視野。2012年,總台又推出《開講啦》,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分享前沿知識和生活感悟,與(yu) 青年人討論他們(men) 關(guan) 注的人生課題和社會(hui) 議題。該節目獲得觀眾(zhong) 認可,在業(ye) 界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音樂(le) 公開課》《考古公開課》等電視公開課節目湧現出來。

  隨著創作理念不斷升級,電視公開課不斷拓展創作邊界,與(yu) 非遺傳(chuan) 承、宇宙探索等知識領域結合。從(cong) 知識普及到價(jia) 值引領,在國民通識教育方麵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非遺公開課》聚焦非遺文化,呈現中國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鮮活實踐和當中蘊含的東(dong) 方智慧。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近年來在跨年節點打造的《思·享》係列節目對當年國內(nei) 外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歸納總結,對“中國道路將為(wei) 世界提供哪些借鑒”等時代命題給出理性解答。《海洋公開課》展現我國在海洋科技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大眾(zhong) 對海洋科學研究的興(xing) 趣與(yu) 認知。這些節目回望曆史,展望未來,上九天攬月,到深海探險,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

  與(yu) 線下課堂教學不同,電視公開課麵對的不隻是課堂裏的學生,更是廣大的電視網絡受眾(zhong) 。如何適應時代變化,與(yu) 日常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從(cong) 而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men) 多樣化的觀賞需求,使他們(men) 從(cong) 節目中獲得有益信息、審美愉悅,是電視公開課亟須突破的關(guan) 鍵。梳理近年來得到觀眾(zhong) 認可的成功案例,不難發現,除了要擁有豐(feng) 富的知識含量和深刻的教育意義(yi) 外,還需要創新展示方式,強化觀眾(zhong) 的參與(yu) 意識,讓他們(men) 從(cong) 單向接受變為(wei) 雙向互動。比如“天宮課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宇航員在中國空間站製作液體(ti) 球,學生在地麵做對比實驗,展現太空和地麵不同的現象。很多孩子觀看節目後,被神奇的科學現象震撼。《開講啦》的編導在節目製作前期走進高校,就“想見哪些嘉賓,想聽哪些話題”的問題進行調研,並以“你想聽誰講,我們(men) 就請誰來”為(wei) 口號,在網上征集演講嘉賓。這些作品或用科學實驗進行場景聯動,或進行議程設置,實現話題互動,非但沒有削弱知識的嚴(yan) 肅性,反而將專(zhuan) 家學者的學術話語體(ti) 係與(yu) 大眾(zhong) 的通俗話語體(ti) 係有效對接,讓觀眾(zhong) 更樂(le) 於(yu) 接受。

  沉浸感也是當下電視公開課著力探索的創作方向。為(wei) 了讓存在於(yu) 人腦海中的知識和理念,變為(wei) 可感知的影像,編導們(men) 嚐試了多種科技手段和藝術手法。比如《開學第一課》讓主持人與(yu) 學生以當代人的身份走入兩(liang) 千多年前的漢代學堂,與(yu) 老學者、學童們(men) 展開關(guan) 於(yu) 小康的跨時空對話,引領觀眾(zhong) 進入特定的曆史情境,深入了解“小康”一詞的起源、演變,以及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偉(wei) 大成就。《海洋公開課》中,中國首位大洋深潛女科學家唐立梅化身深海之旅講解員,帶著觀眾(zhong) 進入AR技術打造的“觀光電梯”,隨著下潛深度變化,介紹海底不同層帶的生態環境和生物特征。這些作品以觀眾(zhong) 感興(xing) 趣的事件性、動態性呈現,營造神奇瑰麗(li) 的知識世界和引人入勝的審美空間,將複雜、專(zhuan) 業(ye) 甚至深奧的問題說得通俗易懂,並在互動中激發人們(men) 思考知識背後的深層次問題,為(wei) 電視公開課賦予了更多藝術氣質、生活氣息、理論厚度。

  總之,從(cong) 知識傳(chuan) 播到藝術表達,經過多年發展,電視公開課不再隻是線下教學課堂的有益補充,而演變成一種“高而不冷”、廣受歡迎的節目類型。隨著互聯網發展和傳(chuan) 媒生態改變,大眾(zhong) 審美口味和觀賞習(xi) 慣發生深刻變化。在新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創作者應該進一步開闊視野,創新思維,對高深知識進行通俗化、大眾(zhong) 化、電視化地轉化,使其“飛入尋常百姓家”,對觀眾(zhong) 尤其是青年群體(ti) 產(chan) 生積極引導。此外,這一類型的創新實踐也給電視節目發展帶來有益啟示:創作者應該打開思路,努力嚐試更多跨品類、跨媒介的融合,運用形式方法的創新賦能內(nei) 容生產(chan) 、理論宣傳(chuan) 、精神引領,從(cong) 而讓影視創作更加言之有物,讓主流價(jia) 值理念更加傳(chuan) 之有道。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