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聚焦國家所需 打造科技高地——海南深入推進種業、深海、航天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2023-06-28 15: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聚焦國家所需 打造科技高地

  ——海南深入推進種業(ye) 、深海、航天科技創新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王軒堯

  崖州灣實驗室掛牌運行,“深海勇士”號成功布設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全國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開工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海南中心落地……近年來,海南著眼全國科技創新發展布局,聚焦國家所需、海南所能、產(chan) 業(ye) 所趨、民生所盼四個(ge) 主攻方向,充分發揮自由貿易港建設這個(ge) 最大優(you) 勢和最重要特色,在科技創新上實現了重大突破,種業(ye) 、深海、航天“陸海空”三個(ge) 未來產(chan) 業(ye) 雛形漸備,海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首次邁進全國第二梯隊,研究與(yu) 試驗發展投入強度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

  南繁矽穀 打造種業(ye) 科創新標杆

  廣袤大地上,清風吹拂著稻田,甜瓜和玉米的香氣飄然而至,瓜果沉甸甸地掛在枝頭……4月4日,海南省三亞(ya) 市崖州區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熱鬧非凡。2023年種子大會(hui) 暨“南繁矽穀”論壇的地展現場就設置在這裏。全國各地多個(ge) 科研院所和種業(ye) 企業(ye) 在現場開設攤位,將自家培育的新品種一字排開,招呼參觀者們(men) 前來品嚐。

  “南繁為(wei) 種業(ye) 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可以讓我們(men) 快速地了解業(ye) 界的最新成果,準確找到可以進行產(chan) 業(ye) 轉化的對象。”來自內(nei) 蒙古赤峰一家種業(ye) 科技公司的參會(hui) 者對記者說。

  南繁,是農(nong) 作物種子南方繁育方法的簡稱。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2萬(wan) 多個(ge) 農(nong) 作物新品種超過70%經過南繁。每年秋冬季節,800餘(yu) 家農(nong) 業(ye) 科研院所、大專(zhuan) 院校、種業(ye) 機構的超8000名科技人員,年複一年例行“遷徙”,來到溫暖的北緯18度以南的地方,在海南省三亞(ya) 、陵水、樂(le) 東(dong) 三市縣沿海地區從(cong) 事農(nong) 作物育種。這一方得天獨厚的熱土,吸引了一代代追光逐夢的種業(ye) 科研工作者。

  近年來,海南在打造國家“南繁矽穀”種業(ye) 科創標杆方麵已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大北農(nong) 和德國科沃施、荷蘭(lan) 科因等1000多家涉農(nong) 企業(ye) 齊聚海南,業(ye) 務類型覆蓋育繁推等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高標準打造開放共享的種業(ye) 科技創新平台集群。南繁基地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26.8萬(wan) 畝(mu) 南繁用地全部實現用途管製,科研人員在配套服務區可拎包入住。

  在科學研究平台建設方麵,於(yu) 2022年開始掛牌運行的崖州灣實驗室實現了育種聯合攻關(guan)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鑒定、耐鹽堿水稻創新中心等平台也陸續建成,一批批“揭榜掛帥”項目相繼啟動。從(cong) “一片空地”到“塔吊林立”,再到“平台集群、要素齊聚”,一個(ge) 個(ge) 科研和產(chan) 業(ye) 平台項目快速施工建設,科技城呈現出一片火熱的建設氣氛。6月11日,三亞(ya)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建設項目(一期)正加快收尾工作。作為(wei) 國家表型鑒定設施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建成交付後,將有效賦能“南繁矽穀”建設。

  “黨(dang) 的二十大以來,我們(men) 一直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完成了植物新品種質押融資等多項知識產(chan) 權首單業(ye) 務,持續優(you) 化創新創業(ye) 生態。我們(men) 將立足創新前沿、保障國家戰略、服務海南所需,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腳踏實地服務‘國之大者’。”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智慧海洋 建設深海科研新高地

  6月11日清晨,“探索一號”科考船靠抵三亞(ya)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第一階段考古調查工作也隨之宣告結束。曆時20餘(yu) 天,500多年前的神秘古代沉船,在深海考古隊的努力下,再次將身影顯露在浩瀚南海之下。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我國的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來,大多集中於(yu) 40米以淺海域工作。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在三亞(ya) 成立。2018年4月、2022年8月,兩(liang) 次深海考古調查先後在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實施。在最新的這次深海調查行動中,中國考古工作者借助“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將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布放在海底,我國深海考古的新篇章也由此開啟。

  2022年6月24日,崖州灣載人深潛工程實驗室和深海照明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揭牌運行,“深海勇士”號和“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先後正式進駐,並完成一係列深海科考活動。2023年1月2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鬥者”號,在位於(yu) 東(dong) 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完成深潛作業(ye) ,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抵達該海溝最深點。今年4月,在南海的萬(wan) 頃碧波上,中國海油“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完成遠程遙控生產(chan) 改造與(yu) 調試工作,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具備遠程遙控生產(chan) 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chan) 儲(chu) 油平台,向全麵建成超深水智能氣田邁出關(guan) 鍵一步。

  據悉,作為(wei) 重要的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海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於(yu) 2022年揭牌成立,圍繞“小核心、大網絡”深海科技協同創新體(ti) 係,與(yu) 國內(nei) 各行業(ye) 優(you) 勢力量組建係列聯合實驗室。目前已推進深海虛擬現實聯合實驗室、深海力學聯合實驗室、深海照明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深海光學探測聯合實驗室等聯合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海島輻射模式。

  打造深海科技新高地,產(chan) 業(ye) 是重要抓手。圍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海南同時加快培育新興(xing) 海洋產(chan) 業(ye) ,打造海南特色的深海產(chan) 業(ye) 體(ti) 係。目前,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內(nei) 海洋產(chan) 業(ye) 類企業(ye) 累計注冊(ce) 979家,中國船舶集團、招商局集團等8家央企入駐。同時,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中國地調局等3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相繼入駐,在科技城設立“研究院+研究生院”,支撐深海產(chan) 業(ye) 發展。

  “我們(men) 正推進深海領域重大科研平台和創新載體(ti) 不斷‘上新’,初步形成以國家級科創平台為(wei) 核心、優(you) 質科研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ti) 加速集聚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景峰說。

  航天+ 繪就航天產(chan) 業(ye) 新藍圖

  5月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滿載著約5.8噸的運輸物資,在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大約10分鍾後,船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隨後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了圓滿成功。

  依托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優(you) 勢,文昌正加快推進“全域發展航天城”的步伐,加快培育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產(chan) 業(ye) 同構,探索發展“航天+”產(chan) 業(ye) 。

  近年來,一批火箭、衛星、數據產(chan) 業(ye) 鏈頭部企業(ye) 和科研院所的項目紛紛在航天城落地。2022年6月,海南國際商業(ye) 航天發射有限公司完成組建。2022年7月,我國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在文昌開工建設。2022年11月,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太空實驗室文昌基地項目開始施工,建成後將為(wei) 空間科研實驗地麵協同與(yu) 保障提供支撐。2023年3月,航天城管理局與(yu) 深空探測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深空探測實驗室文昌基地在航天城掛牌成立。

  “文昌國際航天城有緯度低、落區安全、交通便利的地理優(you) 勢,以及全國唯一在建的海南商業(ye) 航天發射場優(you) 勢和海南自貿港政策優(you) 勢。”文昌市市長、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劉衝(chong) 說,“文昌國際航天城2020年‘誕生’,2021年學會(hui) 了‘爬’,2022年開始‘走’,2023年起,航天城將進入‘跑’和‘飛’的階段。”數據顯示,航天城2022年全年營收收入107億(yi) 元、稅收收入5.15億(yi) 元、固投完成44.07億(yi) 元,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13個(ge) 重點園區中排名靠前;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40.65億(yi) 元、稅收2.14億(yi) 元、固投完成13.45億(yi) 元,分別是去年同期的3.39倍、2.3倍、1.79倍。

  與(yu) 國家航天局合作,衛星數據與(yu) 應用研究中心設立;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落地,西北工業(ye) 大學文昌衛星與(yu) 大數據技術研究中心設立;莫斯科動力大學獲教育部批準籌備建設,力爭(zheng) 於(yu) 第三季度開始過渡性辦學招生並開工建設航天城校區……一批創新型合作研發機構陸續啟動運作,航天城的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漸顯。

  除了建設航天發射區,航天城還布局了高新技術區和旅遊區,目前已完成旅遊區概念性規劃,正在推動發射區和旅遊區同步規劃建設,打造融太空體(ti) 驗、科普教育、航天研學、國際會(hui) 展於(yu) 一體(ti) 的航天旅遊新業(ye) 態。

  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常務副局長董承華表示,航天城會(hui) 以航天主題公園為(wei) 核心,其他若幹個(ge) 主題樂(le) 園為(wei) 支點,形成多元一體(ti) 的旅遊聚集區。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