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發布時間:2023-07-14 16: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炳林(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共黨(dang) 史黨(dang) 建研究院院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men)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思想解放就是觀念的轉換、認識的深化,就是發現新情況、解決(jue) 新問題。從(cong) 思想解放的高度闡釋“第二個(ge) 結合”的偉(wei) 大意義(yi) ,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作用機理的認識有了新飛躍,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的認識有了新視野,對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契合性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1.對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作用機理的認識有了新飛躍

  馬克思主義(yi) 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指明了人類解放的道路,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但“馬克思的整個(ge) 世界觀不是教義(yi)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主義(yi) 的生機和活力在於(yu) 同各個(ge) 國家、民族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

  在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上,曾出現過教條主義(yi) 的錯誤,給革命事業(ye) 帶來嚴(yan) 重損失。延安整風運動破除了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yi) 詞句和把共產(chan) 國際指示神聖化的教條主義(yi) ,使我們(men) 黨(dang) 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個(ge) 理論成果毛澤東(dong) 思想,並將其確定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e) 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我們(men) 黨(dang) 不斷推進以理論創新為(wei) 先導的實踐創新和各方麵創新。很顯然,實現“第一個(ge) 結合”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程中,我們(men) 黨(dang) 逐步認識到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ge) 發展。我們(men)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主義(yi) 者,我們(men) 不應當割斷曆史。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但是,要從(cong) 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層麵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還需要一個(ge) 過程。中國具體(ti) 實際中雖然也包含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容,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紮根中國的文化沃土的重要性認識還有待深化。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對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作用機理的認識有了新突破。讓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牢牢紮根,僅(jin) 僅(jin) 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結合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群眾(zhong) 基礎,必須把馬克思主義(yi) 變成中國自己的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隻有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曆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相結合,才能創造出中國人民易於(yu) 接受的表達形式。這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相貫通、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相融通。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不僅(jin) 要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而且要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

  把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意味著馬克思主義(yi) 既要從(cong) “現在進行時”的中國實際中汲取理論創新的動力,又要深紮“過去完成時”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土壤,從(cong) 曆史縱深中去學習(xi) 、了解、走進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心理空間。在堅持第一個(ge) 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第二個(ge) 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作用機理認識上的一次新飛躍,是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2.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的認識有了新視野

  近代以來,由於(yu) 極其複雜的原因,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可謂幾經沉浮,飽經滄桑。五四時期,為(wei) 抵製尊孔複辟之逆流、建構起現代文明形態,學術界、思想界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進行了深刻檢討和猛烈批判。“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些典籍和文物遭到破壞,傳(chuan) 統文化再度受到沉重打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及其影響使得一些人把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對立起來,甚至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潮。曆史已經充分證明,對傳(chuan) 統文化采取簡單化、片麵化的認識和處理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

  現代化需要賡續傳(chuan) 統。馬克思指出:“人們(men) 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men) 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men) 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cong) 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我們(men) 正是在“從(cong) 過去承繼下來”的傳(chuan) 統文化語境中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這就要求必須正確對待傳(chuan) 統文化、處理好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化的關(guan) 係。傳(chuan) 統文化在本質上是古代社會(hui) 農(nong) 業(ye) 經濟形態的反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傳(chuan) 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hui) 受到當時人們(men) 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hui) 製度的局限性的製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hui) 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wei) 糟粕性的東(dong) 西。”這意味著我們(men) 不能直接把傳(chuan) 統文化拿來為(wei) 今天所用,而是需要對它進行現代轉化。

  一種文化要實現現代轉型,離不開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馬克思主義(yi) 就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科學理論和方法。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要求我們(men) 一分為(wei) 二地看待傳(chuan) 統文化,認識到其中既有跨越時空、具有穩定價(jia) 值的內(nei) 容,也存在陳舊過時、糟粕性的東(dong) 西,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yi) 態度;指導我們(men) 以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傳(chuan) 統文化,立足新時代的曆史方位,著眼當下社會(hui) 實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不能把它看成僵死的、靜態的遺產(chan) 。中華文化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深深植根在中國人的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同時,提出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充分肯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時代價(jia) 值,在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再次獲得了躍動不息的生命力,轉化為(wei) 新時代以文化人的無窮力量,也建立起由古至今、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傳(chuan) 統。“第二個(ge) 結合”為(wei) 我們(men) 思考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提供了馬克思主義(yi) 的新視野,為(wei) 建設中華文化現代形態打開了創新空間,是新的思想解放。

  3.對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契合性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我們(men) 曆來強調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作用,也強調要繼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但是過去對於(yu) 兩(liang) 者之間的契合性、相容性關(guan) 注不夠,甚至出現過以一種思想取代或壓抑另一種思想的傾(qing) 向。實際上,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在於(yu) 其同我國傳(chuan) 承了幾千年的優(you) 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念是相融通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天下為(wei) 公的社會(hui) 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觀念,誠信為(wei) 本、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多元一體(ti) 的大一統傳(chuan) 統,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等,這些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文明觀、道德觀、生態觀,同馬克思主義(yi) 的一些重要觀點具有高度契合性。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馬克思主義(yi) 能夠在中華大地獲得更為(wei) 寬廣、更為(wei) 深厚的文明底蘊。通過“結合”,馬克思主義(yi) 激活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提供了文化沃土,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的認識上取得新突破,表明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思想解放推動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是曆史客觀規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極大地推進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進程。例如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廣泛傳(chuan) 播,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應運而生,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延安整風運動為(wei) 奪取抗戰勝利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wei) 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為(wei)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實現曆史轉折、我國邁向改革開放新時期作了思想準備。1992年鄧小平同誌發表南方談話,深化了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識,等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們(men) 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道路、理論、製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對於(yu)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紮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必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2日 0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