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兩個結合”的當代化青年化時尚化闡釋 “非遺”校園教育的構建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3-07-18 10:2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地時間6月20日晚,北京大學代表團應邀出席盧森堡大學孔子學院建院五周年慶典活動,為(wei) 中外嘉賓帶去北大昆曲古琴專(zhuan) 場演出。演出結束後,北大代表團與(yu) 中國駐盧森堡大使華寧(右七)合影,右八為(wei) 本文作者陳均副教授。北京大學昆曲傳(chuan) 承與(yu) 研究中心供圖

  由於(yu) “非遺”教育在高校的受眾(zhong) 不僅(jin) 僅(jin) 來自中國,還有留學生通過選課、參加工作坊參與(yu) 其中,因此跨文化實踐也構成“非遺”校園教育的另一個(ge) 亮點。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基本內(nei) 涵和實踐要求進行了係統、科學、完整的闡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日前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再次強調指出,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兩(liang) 個(ge) 結合”這一政策導向,恰好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下簡稱“非遺”)在校園裏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與(yu) 教育提供了“及時雨”,它不僅(jin) 可以成為(wei) “非遺”校園教育新的理論基礎和動力,而且“非遺”校園教育也為(wei) 這一政策提供了鮮活的藝術實踐。筆者近些年來在北京大學從(cong) 事以昆曲、古琴為(wei) 主的“非遺”研究與(yu) 推廣工作,近期參與(yu) 了文化和旅遊部委托的“非遺”調研項目,試結合這些教育實踐來探討“非遺”校園教育的實踐與(yu) 發展。

  “非遺”校園教育是“非遺”保護的進一步發展

  2001年5月,昆曲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世界“非遺”名單,是為(wei) 中國結緣“非遺”之始。2003年11月,古琴藝術成為(wei) 第二批世界“非遺”。此後,我國政府對昆曲、古琴啟動了及時的保護政策。2004年8月,中國批準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成為(wei) 世界上第6個(ge) 加入《公約》的國家。2006年4月,該《公約》正式生效。“非遺”由此成為(wei) 我國政府全力推動的目標。20多年裏,“非遺”成為(wei) 21世紀以來對中國社會(hui) 和文化影響最深的新生事物之一。以往被歸入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種類,借由“非遺”之名,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另一方麵,中國對“非遺”的大規模的社會(hui) 實踐,探索並給世界範圍內(nei) 的“非遺”保護提供了很多新的經驗。除了保護與(yu) 傳(chuan) 承,“非遺”的目標更在於(yu) 發展與(yu) 創新,將“非遺”融入社區與(yu) 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在“非遺”保護初具規模且已見成效之後,“非遺”的校園教育更顯重要。

  “非遺”校園教育的特點

  在“非遺”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專(zhuan) 業(ye) 領域裏的傳(chuan) 承具有重要位置,家族製或師徒相傳(chuan) 是一種常見方式,“口傳(chuan) 心授”成為(wei) 一種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原則,傳(chuan) 承人成為(wei) 某種被政府認定的“資格”和專(zhuan) 屬稱號。但是,在綜合性高校裏,“非遺”教育麵對的大部分是非專(zhuan) 業(ye) 的受眾(zhong) ,如何實施“非遺”校園教育並使之具有成效,成為(wei) 進一步推廣與(yu) 活化“非遺”的重要問題。

  今年上半年,我們(men) 受文化和旅遊部委托,對全國設有“非遺”相關(guan) 機構的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303份有效問卷,全國高校裏設置有與(yu) “非遺”相關(guan) 的研究機構、課程及專(zhuan) 業(ye) 的已不在少數且正在迅速增加,但因為(wei) “非遺”所涉範圍很廣,“非遺”教育往往依托於(yu) 不同學科,這就帶來了缺少學科統一規劃、缺少教學案例、缺少符合需求的教材等現實問題。

  “非遺”校園教育的“深度體(ti) 驗”模式

  對於(yu) 普通受眾(zhong) ,“非遺”校園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創建能與(yu) “非遺”便捷相遇的場所,將“非遺”的傳(chuan) 承者、傳(chuan) 播者與(yu) 普通受眾(zhong) 聚集於(yu) 同一空間,讓普通受眾(zhong) 接觸並了解“非遺”。以昆曲為(wei) 例,自2010年起,在著名作家白先勇與(yu)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的倡議下,北京大學開設通選課程《經典昆曲欣賞》。其目標就是以課堂為(wei) 場所,由昆曲名家講解並表演和示範,展示昆曲之美,讓大學生體(ti) 驗與(yu) 感知昆曲,從(cong) 而建構一個(ge) 立體(ti) 的昆曲學習(xi) 模式。《經典昆曲欣賞》開創了在綜合性高校開設“非遺”通識課程的新模式,迄今已持續開設13年,在海內(nei) 外具有一定影響。

  在名家講座式的昆曲課程之後,我們(men) 采用了多種方式予以進一步推動。其一,先後策劃組織了校園版《牡丹亭》、校園傳(chuan) 承版《牡丹亭》、高校版《牡丹亭》。校園傳(chuan) 承版《牡丹亭》於(yu) 2018-2019年間在全國巡演15場。高校版《牡丹亭》最近在北京恭王府“非遺展演季”亮相,直播在線觀看人次達80餘(yu) 萬(wan) 。校園版昆曲的模式,通過一出大戲的演出,組織多所高校的學生共同參與(yu) ,一方麵對愛好昆曲的學生進行高強度訓練,提高了校園昆曲的水準;另一方麵,這也是將觀眾(zhong) 轉變為(wei) 演員的“跨界”之舉(ju) ,將昆曲的受眾(zhong) 轉化為(wei) 昆曲的傳(chuan) 承者。

  其二,我們(men) 開設《古琴經典藝術欣賞》公選課程,由“名家講座式”逐漸轉型為(wei) “講座+工作坊式”,待學生選修了古琴課程後,以古琴入門工作坊的“小班教學”為(wei) 主,再配合名家講座,收到了較好效果,受眾(zhong) 由此也有機會(hui) 成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者。兩(liang) 年間,通過古琴課程走進古琴之門的同學至少有200餘(yu) 名。

  這些實踐可以稱之為(wei) “非遺”校園教育的“深度體(ti) 驗”模式,由此“非遺”校園教育的對象由被動的被傳(chuan) 播者逐步轉變為(wei) 主動的傳(chuan) 承者。

  “非遺”校園教育的跨學科特征與(yu) 跨文化交流

  “非遺”校園教育具有跨學科的特征與(yu) 契機,學生一旦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非遺”相結合,往往既能豐(feng) 富本學科的研究,又能給“非遺”研究帶來新意。自2021年起,北京大學設立金德航女士傳(chuan) 統音樂(le) 與(yu) 戲曲研究獎學金、吳宗漢王憶慈伉儷(li) 古琴研究獎學金,麵向全校的這兩(liang) 項獎學金的獲得者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各種層次,而且廣泛分布在不同院係,其研究成果跨越與(yu) 融合了傳(chuan) 統音樂(le) 、戲曲、琴學與(yu) 藝術史、考古、文學、信息科學、藝術管理、展覽等學科。一些同學還將演出實踐與(yu) 理論進行結合,升華為(wei) 一種學術研究與(yu) 藝術傳(chuan) 承相結合進而推進“非遺”教育的藝術實踐。譬如,北京大學學生京昆社的研究團隊,由來自校內(nei) 光華管理學院、曆史學係、藝術學院的學生組成,他們(men) 將京劇馬(馬連良)派老戲《胭脂寶褶》搬上舞台,還對這出戲的源流及傳(chuan) 承狀況進行梳理,提交了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由於(yu) “非遺”教育在高校的受眾(zhong) 不僅(jin) 僅(jin) 來自中國,還有留學生通過選課、參加工作坊參與(yu) 其中,因此跨文化實踐也構成“非遺”校園教育的另一個(ge) 亮點。在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裏,有兩(liang) 種現象值得關(guan) 注:其一是由留學生和外國語學院學生在參與(yu) “非遺”教育時,將“非遺”進行本國語言的翻譯與(yu) 傳(chuan) 播,譬如在本學期課程裏,就有泰國留學生將《梨花頌》譯為(wei) 泰語,也有印尼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將《十五貫》譯為(wei) 印尼語。其二是學校之間的文化交流,2022-2023年,北京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辦公室進行了多次以昆曲、古琴為(wei) 主題的校際交流,在線上與(yu) 英國、德國的大學開展人文交流,並在2023年開啟到西班牙格林納達大學、埃及開羅大學、盧森堡大學等高校的交流。2023年,還在埃及開羅大學開設了“中文+昆曲/古琴”課程。2023年5月19日,北京大學、開羅大學“中文+昆曲/古琴”聯合課堂音樂(le) 會(hui) 主辦,北京大學昆曲、古琴課程的同學進行結業(ye) 演出,開羅大學的阿拉伯學生演唱昆曲、彈奏古琴,通過連線實現“天涯共此時”。這些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既是“非遺”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走出去”,也是“非遺”校園教育的有趣實踐。

  總體(ti) 而言,由於(yu) 校園的綜合性與(yu) 開放性,它給“非遺”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間。尤為(wei) 重要的是,“非遺”與(yu) 校園的結合,將使“非遺”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真正與(yu) 普通人的生活相關(guan) ,實現“非遺”的活化與(yu) 進一步發展,並為(wei) “兩(liang) 個(ge) 結合”帶來更為(wei) 具體(ti) 、鮮明與(yu) 生動的藝術實踐。

  (作者係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昆曲傳(chuan) 承與(yu) 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儺(nuo) 戲學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北京戲曲評論學會(hui) 副會(hui) 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