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近永樂時期的輝煌遺產

發布時間:2023-07-18 15:2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故宮、天壇、明長陵、武當山古建築群……這些舉(ju) 世矚目的世界遺產(chan) 都是明成祖朱棣永樂(le) 時期所造就的。

  日前,江蘇南京城牆博物館舉(ju) 辦“文謨武烈——永樂(le) 的世界遺產(chan) ”特展,來自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等10多家文博單位的40餘(yu) 件(套)明永樂(le) 年間精品文物齊聚一堂,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0餘(yu) 件(套)。

  南京城牆博物館館長馬麟介紹,此次展覽以永樂(le) 時期的世界遺產(chan) 為(wei) 線索,通過文物、多媒體(ti) 裝置等營造一個(ge) 沉浸式體(ti) 驗空間,展現永樂(le) 時期開放包容的氣度,讓觀眾(zhong) 感受璀璨輝煌、融通中外的中華文明。

  3件鼎式爐首次同框

  1403年,朱棣改元“永樂(le) ”,自此開始了長達22年的永樂(le) 時期。遷都北京、疏通運河、威服蒙古、遠航西洋……這一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安樂(le) ,對外交流碩果累累。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毛佩琦說:“永樂(le) 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時期,我們(men) 把永樂(le) 、宣德時期叫作‘永宣盛世’。這個(ge) 展覽借助各種文物、圖片來展示這個(ge) 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地的文物匯聚在展覽中,我們(men) 可以在南京觀察整個(ge) 永樂(le) 時期。”據悉,展覽標題“文謨武烈”出自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體(ti) 現了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展廳中,青海省博物館藏銅鎏金圓腹三足爐、南京博物院藏青花壽山福海紋三足爐、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藏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並列展示,引人注目。這3件鼎式香爐都是永樂(le) 年間的禦製重器,此次展覽是它們(men) 首次同框展出。

  鼎式爐對於(yu) 朱棣有著特殊的意義(yi) 。明正德年間進士邵經邦在《弘藝錄》中記載:在奉天門禦朝時,永樂(le) 皇帝在寶座上坐定後,內(nei) 使將一個(ge) 刻著山河之形的香爐置於(yu) 榻前,奏道:“安定了!”“鼎”與(yu) “定”諧音,將鼎式爐放置在禦座前,象征“江山安定”。

  此次展出的銅鎏金圓腹三足爐是朱棣禦賜瞿曇寺的供器,造型仿青銅鼎,頸部陰刻漢、梵、藏文“大明永樂(le) 年施”款,器形碩大厚重,是永樂(le) 年間禦賜西藏地區寺院的代表性器物。瞿曇寺位於(yu) 青海省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是一座藏傳(chuan) 佛教格魯派寺院。明初,在海東(dong) 地區享有聲望的三羅喇嘛請求明太祖朱元璋為(wei) 他的寺院護持,朱元璋見他“藏揚佛法,忠順朝廷”,遂於(yu)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禦賜寺額“瞿曇寺”,並撥款建寺。永樂(le) 年間,朱棣下令擴建瞿曇寺,並禦賜寶物。寺中殿寶光殿便是由朱棣下旨興(xing) 建的。瞿曇寺雖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寺院,建築風格卻是漢式的,寺內(nei) 部分建築以北京故宮為(wei) 藍本進行建造,故有“小故宮”之稱。

  南京博物院藏青花三足爐與(yu) 這件銅鎏金三足爐器形相似,高58厘米、口徑37.6厘米,典雅莊重,製作精湛,或為(wei) 北京壇廟祭祀用器。青花色澤濃豔,周身滿布以波濤和山峰為(wei) 主的紋樣,寓意“福如東(dong) 海,壽比南山”。這種紋飾常見於(yu) 皇帝龍袍上,又稱江崖海水紋或海水江崖紋,具有“江山永固”的含義(yi) 。

  來自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的青花三足爐與(yu) 南京博物院這件青花爐好似一對“雙胞胎”,但能看到明顯的修複痕跡。它是用景德鎮禦窯遺址發掘出來的碎瓷片拚合修複而成,應為(wei) 燒製時有瑕疵,按照管理要求打碎埋藏。還有一件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藏於(yu) 故宮博物院。這3件青花瓷均為(wei) 明永樂(le) 年間景德鎮禦窯作品,采用進口的蘇麻離青原料,目前存世僅(jin) 此3件,彌足珍貴。

  永樂(le) 時期的獨創

  有一種白,叫永樂(le) “甜白”。永樂(le) 時期的白釉瓷器胎質細白,釉質溫潤,釉光柔和,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給人一種溫柔甜美的感覺,被稱為(wei) “甜白”。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脫胎一種,其薄類於(yu) 雞卵之殼,故又稱卵冪,純乎見有釉不見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裏能見手影……此等製器,始於(yu) 永樂(le) ,仿於(yu) 康雍,乾隆以後遂不能仿,蓋奪造化之天工,極製作之能事矣”。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錐拱纏枝蓮紋梅瓶是永樂(le) 甜白瓷精品。其外壁裝飾采用錐拱技法,即用尖細的錐狀工具在瓷坯表麵刻畫紋飾,再罩釉燒製。梅瓶肩部裝飾纏枝卷草紋,下層裝飾纏枝蓮紋,近足處裝飾折枝花卉紋,每層圖案以雙圈弦紋間隔,紋飾精美生動,釉麵瑩潤光潔,可見製作工藝之高超。展覽中還有一件甜白釉暗龍紋高足碗,為(wei) 永樂(le) 年間禦賜西藏地區寺院的供器,高10.5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4厘米。此碗撇口,弧壁,深腹,下置中空高足,通體(ti) 施白釉,內(nei) 壁均裝飾暗龍紋。

  與(yu) 甜白瓷一樣堪稱永樂(le) 時期標誌性符號的還有《永樂(le) 大典》。

  永樂(le) 元年(1403年),朱棣決(jue) 定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這便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shu) 《永樂(le) 大典》。全書(shu) 輯錄各類圖書(shu) 8000餘(yu) 種,總計11095冊(ce) 、22877卷,約3.7億(yi) 字,在南京修纂而成,朱棣親(qin) 自作序並以年號賜名。這一皇皇巨著如今僅(jin) 存明嘉靖年間抄本400餘(yu) 冊(ce) ,整個(ge) 南京僅(jin) 有一殘頁藏於(yu) 南京圖書(shu) 館。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南京圖書(shu) 館收藏的《永樂(le) 大典》殘頁,泛黃的紙頁上字跡依然清晰。殘頁無法辨識卷目及書(shu) 名,內(nei) 容共計440字,引錄6種古籍條文。經專(zhuan) 家推斷,此頁應為(wei) 《永樂(le) 大典》中《周易·係辭》篇的一部分。真品旁還放置了《永樂(le) 大典》複刻書(shu) ,供觀眾(zhong) 翻閱感受。

  多感官沉浸式體(ti) 驗

  朱棣對多種宗教兼容並包,除了禦賜西藏地區佛教造像、法器,還在五台山重修顯通寺大白塔,創建塔院寺;下令大修武當山,並把武當山封為(wei) 高於(yu) 五嶽的“大嶽”;在南京修建了大報恩寺塔。

  大報恩寺塔位於(yu) 今南京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始建於(yu) 永樂(le) 十年(1412年),是朱棣為(wei) 報父母之恩下令建造的皇家寶塔,有“天下第一塔”之稱。塔高約100米,8麵9層,外壁使用白瓷磚,每塊磚上有一佛像。塔底層8麵拱門之間嵌有白石雕刻的四大天王像,拱門及塔簷均用五彩琉璃磚瓦修砌裝飾。塔刹為(wei) 鐵鑄九重相輪,相輪下的須彌鐵座鍍以黃金。刹頂冠以黃金寶珠,8條鐵鏈垂拉於(yu) 塔的8麵垂脊之上,以穩定塔刹。鐵鏈及簷角下懸掛風鐸總計152個(ge) 。

  大報恩寺塔建成後,成為(wei) 南京最奪目的地標建築,海外來華人士“見報恩塔,必頂禮讚歎而去”。西方人通過文字、版畫等了解了“南京瓷塔”,並將其列為(wei) “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丹麥作家安徒生在《天國花園》中寫(xie) 道:“我(東(dong) 風)剛從(cong) 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鍾都弄得叮當叮當地響起來!”可惜的是,這座美輪美奐的琉璃寶塔在太平天國時期毀於(yu) 戰火,目前僅(jin) 剩一些殘件。

  此次展覽展出了大報恩寺塔的銅版畫與(yu) 構件,並用新媒體(ti) 手段打造沉浸式展區,重現琉璃塔的絢麗(li) 輝煌。光影投射出的琉璃拱門上,飛羊、獅子、白象等六拏具動了起來,活靈活現。

  永樂(le) 時期,啟動了中國古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海行動,鄭和奉命7次下西洋,航跡遍及南亞(ya) 、西亞(ya) 、東(dong) 非。一麵展牆上分布著一個(ge) 個(ge) 透明方格,裏麵放著數十種香料,芬芳撲鼻。胡椒、豆蔻、檀香……我們(men) 今天熟悉的這些香料,都是幾百年前鄭和從(cong) 海外帶回來的。

  展覽現場不僅(jin) 可看、可聞、可觸,還可以聽到“來自永樂(le) 時期的鍾聲”。現存於(yu) 北京大鍾寺的永樂(le) 大鍾,通高5.5米,下沿口徑3.3米,重約46噸,內(nei) 外滿鑄約23萬(wan) 字的佛教經文。據記載,大鍾的聲音最遠可傳(chuan) 至40多公裏外。展廳中陳設了永樂(le) 大鍾線圖和音效裝置,按下按鈕就能聽到大鍾寺裏渾厚的古鍾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