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上古時期的湖南何其光輝燦爛

發布時間:2023-07-19 10:33:00來源: 新湖南客戶端

  發現湖南①丨上古時期的湖南何其光輝燦爛

  編者的話

  曆史上的湖南究竟是什麽(me) 樣子?遠古時的湖南是不是“蠻荒之地”?

  湖湘文化的根在哪?為(wei) 什麽(me) 世界最早的稻、中國最早的城出現在湖南? 為(wei) 什麽(me) 湖南這片土地上出土了四羊方尊、皿方罍等重量級國寶?

  “舜帝南巡葬於(yu) 九嶷”“神農(nong) 炎帝嚐百草”“大禹治水”……的傳(chuan) 說,讓湖湘大地充滿著神秘傳(chuan) 奇。

  馬王堆、玉蟾岩、高廟、城頭山、炭河裏、裏耶、長沙窯、老司城……一係列全國重大考古發現,讓中華文化的天空閃耀著湖湘文化的光芒。

  是時候係統梳理湖南的絢爛曆史、呈現湖南古代文明的驚世之美了。1月5日開始,湖南考古專(zhuan) 家在長沙開講,通過十場“發現湖南”講座,講述湖南從(cong) 上古到明清時期的曆史發展脈絡和重要的橫切麵,全方位呈現一部看得見、摸得著的湖南曆史。穿過曆史的迷霧,人們(men) 將看到湖湘文化在推進華夏文明中的獨特地位與(yu) 作用,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湖南日報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鄧曉麗(li) 陳琳玲

  “湖南之為(wei) 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革,蓋亦山國荒僻之亞(ya) 。”曾國藩對湖南的描述,是長久以來人們(men) 對湖南的印象——-邊陲蠻荒之地。

  屈原被流放至沅水、洞庭湖一帶,賈誼被謫為(wei) 長沙王太傅,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懷化市洪江市),劉禹錫和柳宗元分別被貶至朗州(今常德市)和永州……曆史上眾(zhong) 多文化名人被貶官至湖南,更加深了後世“蠻荒之地”的刻板印象。

  “這種印象源自於(yu) 早期中國曆史的敘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郭偉(wei) 民說,先秦文獻中涉及湖南的文字極少,秦漢典籍才有少量關(guan) 於(yu) 湖南的記載。198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後,通過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填補了湖南上古曆史的空白,基本建立了湖南曆史的時空框架,推翻了幾千年來人們(men) 對上古時期湖南的固定認知。

  “通過考古,我們(men) 發現湖南的曆史源頭可追溯到數十萬(wan)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1月5日,“發現湖南”係列講座在長沙博物館開講,郭偉(wei) 民以《九嶷山上白雲(yun) 飛——湖南上古曆史的考古學重建》為(wei) 題,從(cong) 湖南的地理位置、古代典籍對湖南的記載、湖南上古時期的考古發現等方麵,還原了上古時期的湖南。

  他說:“上古時期的湖南光輝燦爛,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經開始醞釀並完成了華夏化的進程。”

  世界最早的稻,中國最早的城

  常德津市,澧陽平原東(dong) 部邊緣,虎爪山像一隻虎爪,自西往東(dong) 伸向澧水。這是目前湖南發現時代最早且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與(yu) 北京周口店遺址同時代。

  1988年4月,在虎爪山的爪尖位置,當地考古工作者發現了20餘(yu) 件疑似石器。它們(men) 表麵光滑,有打製痕跡,與(yu) 粗糙的山石完全不同。

  以此為(wei) 代表,在洞庭湖平原西側(ce) 的一些河流階地和山頭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許多打製石器。這表明,從(cong) 距今50萬(wan)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起,湖南就一直有人類活動,並留下豐(feng) 富的文化遺存。

  與(yu) 舊石器時代的湖南人“相遇”是什麽(me) 感覺?

  多年後,回憶起發現福岩洞第一枚人類牙齒化石的經曆,永州道縣樂(le) 福堂鄉(xiang) 塘碑村村民熊友邦仍難掩興(xing) 奮。

  2011年9月,由各級文物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在道縣福岩洞展開考古發掘,熊友邦被聘為(wei) 小工參與(yu) 發掘工作。

  9月22日,是熊友邦永生難忘的一天。他又發現了一枚牙齒化石。在場的考古專(zhuan) 家端詳了許久,確認是一枚人類牙齒化石。

  所有人都沸騰了,興(xing) 奮得一夜未眠。此後兩(liang) 年,聯合工作組又進行了兩(liang) 輪發掘,在福岩洞發現了共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征的人類牙齒化石(距今8萬(wan) 年至12萬(wan) 年)。

  這些牙齒被視為(wei) 現代人在中國出現的證據。結合中國已經發現的百餘(yu) 處人類化石材料,許多專(zhuan) 家認為(wei) ,相較於(yu) 此前學術界普遍流行的“現代人出自非洲說”,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人從(cong) 當地起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藏著驚世秘密的山洞何止福岩洞。就在道縣,199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一個(ge) 叫玉蟾岩的山洞發掘出了目前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穀和原始陶器片,距今約在1.2萬(wan) 年至1.4萬(wan) 年之間。這一發現將人類栽培水稻的曆史推進到了1.2萬(wan) 年前,被認為(wei) 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100項考古發現之一。

  玉蟾岩遺址引起了國際農(nong) 業(ye) 考古界的權威專(zhuan) 家、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係終身教授奧弗·巴約瑟夫的關(guan) 注。他主動向中國有關(guan) 部門提出合作進行“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並於(yu) 2004年11月在玉蟾岩遺址發現了5粒已經碳化的古稻穀。

  澧陽平原稻香飄飛。彭頭山遺址發現了大量摻雜在陶片裏的稻殼,距今約9000年;八十壋遺址,近萬(wan) 粒距今8000多年的碳化稻穀從(cong) 古河道中噴湧而出;中國最早的城——城頭山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約6000多年……

  關(guan) 於(yu) 水稻的起源,“印度說”“雲(yun) 南說”“東(dong) 南亞(ya) 說”的爭(zheng) 論持續了多年。湖南的發現再次改寫(xie) 了曆史。很多證據顯示,澧陽平原率先完成了由狩獵采集向稻作農(nong) 業(ye) 經濟的轉變。

  “一係列的考古發現展示了長江流域的璀璨史前文明,打破了中華文明僅(jin) 起源於(yu) 黃河流域的傳(chuan) 統認知。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ti) 發展的。湖南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新石器文化觀念的變革,直接影響了中國史前文化和華夏觀念的形成與(yu) 發展。” 郭偉(wei) 民說。

  楚國爭(zheng) 霸中原,湖南加速發展

  新石器時代以後到中原的夏朝,湖南雖然發現了人類活動的痕跡,但處於(yu) 低潮時期。

  距今6300年至4000年前,澧縣的城頭山繁華過後突然衰落。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原地區經曆了加速發展、衰落、再度崛起的過程,最終在全國形成了“以中原為(wei) 中心”的曆史趨勢。

  “在新石器時代,湖南就出現了華夏文化的因素。”郭偉(wei) 民指著一個(ge) 在城頭山發現的彩陶罐的圖片說,上麵的紋飾有明顯的廟底溝文化(以豫、陝、晉三省為(wei) 中心)特征,是距今5500年前中原文化南下的例證。

  四羊方尊、象紋大銅鐃、人麵銅方鼎……寧鄉(xiang) 炭河裏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很多是國家一級文物,兼有中原和地方土著的雙重特征。青銅器的種類豐(feng) 富,造型精美,有樂(le) 器、飲酒器、飪食器、生活用器、兵器。當時的寧鄉(xiang) 絕對不是邊陲蠻荒之地,甚至不是一般地方政府的治所。

  有趣的是,這些重要器物都是被百姓無意中發現的。如四羊方尊,是1938年,寧鄉(xiang) 黃材鎮龍泉村一位名叫薑景舒的農(nong) 民到山上種紅薯時挖出來的。

  “這一時期,湖南處在中原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郭偉(wei) 民說,後來,楚國崛起,並把湖南作為(wei) 支持其爭(zheng) 霸中原的大後方開發,加速了湖南的華夏化進程。現存於(yu) 美國紐約大都會(hui) 博物館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shu) ”反映了中原華夏思想文化在湖南的流行和傳(chuan) 播。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裏耶出土的秦簡是秦代的地方官府文書(shu) 檔案。它讓人們(men) 首次發現了史書(shu) 中未記載的秦朝洞庭郡和蒼梧郡。這表明,湖南正式步入華夏國家的序列。

  西漢王朝則在湖南設置了長沙國、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湖南得到持續開發,由華夏邊陲變為(wei) 內(nei) 陸。

  湖湘大地,炎帝、舜帝、大禹足跡深深

  傳(chuan) 說中,華夏文明的三個(ge) 重要奠基人——炎帝、舜帝、大禹都在湖南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炎帝發明耒耜、教民耕種、製作弓箭、嚐草興(xing) 藥……因誤食斷腸草“崩葬長沙茶鄉(xiang) 之尾,是曰茶陵。”當時的茶陵,就是現在的株洲市炎陵縣。

  位於(yu) 炎陵城西鹿原陂的炎帝陵自西漢時有陵,唐代奉祀。公元967年,宋太祖欽命在陵前立廟,同時詔禁樵采、置守陵戶,此後曆朝曆代祭祀、修葺不斷。“炎帝陵祭典”已成為(wei) 傳(chuan) 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ti) 。炎陵縣東(dong) 北部的神農(nong) 穀植被茂盛,相傳(chuan) 為(wei) 炎帝采藥之處,是今人清心養(yang) 肺的佳地。

  《史記》稱,舜帝“崩於(yu) 蒼梧之野。葬於(yu) 江南九嶷,是為(wei) 零陵。” 經過多年尋找,2004年,考古工作者終於(yu) 在九嶷山發現了宋代舜帝廟遺址,這是目前所知經考古發掘證實的年代最早的舜帝陵廟。

  洞庭湖君山島,二妃墓畔,湘妃竹上“淚痕”斑斑。相傳(chuan) ,二妃尋夫至此,忽聞舜帝逝世的消息,肝腸寸斷,不治身亡,葬於(yu) 島上。

  “楚國王室和公族一直以華夏後裔自居。戰國時期,湖南全域盡入楚境,九嶷山是楚國的南部邊疆。就在這個(ge) 時候,舜帝南巡葬於(yu) 九嶷的傳(chuan) 說出現了。”郭偉(wei) 民認為(wei) ,這個(ge) 傳(chuan) 說的產(chan) 生是大一統時代政治文化認同的地理標誌,極有可能是楚國為(wei) 了鞏固疆土、爭(zheng) 霸中原,完成了“舜葬九嶷”傳(chuan) 說的文化構建。

  在衡山,傳(chuan) 說大禹治水留下石碑。這一帶,有很多大禹的傳(chuan) 說及帶“禹”字的地名。根據文獻記載與(yu) 現場考察結果,禹碑遺址範圍被確定。但遺址中的巨石是否為(wei) 原碑尚有待考證。

  古代傳(chuan) 說和考古實證的暗合,讓上古時期的真實湖南逐漸浮現。

  ■大事記

  湖南上古曆史

  與(yu) 年代的重建(年表)

  30多年來,湖南考古人用埋藏在湖湘大地裏的文物重建了湖南地區迄今50萬(wan) 年以來到王朝紀年之前的考古學文化年表,序列完整,幾乎沒有缺環。

  舊石器時代(距今50萬(wan) 年至1萬(wan) 年)

  1.虎爪山文化(距今50萬(wan) 年至20萬(wan) 年)

  2.雞公壋文化(距今20萬(wan) 年至10萬(wan) 年)

  3.烏(wu) 鴉山文化(距今10萬(wan) 年至5萬(wan) 年)

  4.傘(san) 頂蓋文化(距今5萬(wan) 年至2萬(wan) 年)

  5.十裏崗文化(距今2萬(wan) 年至1萬(wan) 年)

  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wan) 年至4100年)

  1.彭頭山文化(距今1萬(wan) 年至7300年)

  2.皂市下層文化(距今7500年至7000年)

  3.湯家崗文化(距今7000年至6300年)

  4.大溪文化(距今6300年至5300年)

  5.油子嶺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

  6.屈家嶺文化(距今5000年至4500年)

  7.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年至4100年)

  後石家河文化(距今4100年至3700年)

  ■評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

  福岩洞考古發現最大的意義(yi) ,是發現了“fully modern”(完全現代)的現代人。雖然還沒有直接觸及現代人是否起源於(yu) 非洲的問題,但結合道縣以及這麽(me) 多年國內(nei) 化石的發現,一個(ge) 比較合理的推測是,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人從(cong) 當地起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係教授嚴(yan) 文明:

  城頭山的重要性很少有遺址比得上。一是從(cong) 城的角度上講是中國最早的城址。從(cong) 城牆剖麵,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城的建造方式。但它不隻是這一點,它通過四次建成,一次一次加高,工藝水平非常高超。第二個(ge) 是水稻田。中國是世界水稻最多的地區,大家承認中國是水稻起源最主要的地方,而中國的水稻田一直沒找到。我們(men) 在城頭山找到了,它還有一係列設備連成一個(ge) 係統,裏麵還有非常非常多的稻穀的植物矽酸體(ti) ,比現代水稻田的矽酸體(ti) 要多,不承認它是水稻田,那也不行。再說裏麵的房子,保存得更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子,中國也有不少。那是在北方,在江南這是唯一的。江南的遺跡保護非常難,盡管有保存下來的,它後來的保護現狀往往不如北方。城頭山的房子不是一個(ge) 單間,是有分工的一大套房間,有大廚房、大居住室,還有許多小的排房居住間,還有道路連接。這在現在的聚落考古裏麵是非常難得發現的。在國內(nei) 來講,有這麽(me) 一套的也不多見。陶窯有分工,這種分工不一定是一個(ge) 窯燒一種器物,而是為(wei) 了某種東(dong) 西在一起燒比較方便。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原院長焦南峰:

  裏耶古城和裏耶秦簡的發現,對於(yu) 秦漢時期的考古研究有重要意義(yi) 。秦簡的出土在全麵了解當時秦帝國統治下一個(ge) 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方麵,填補了曆史空白。同時,為(wei) 秦朝地方政權的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考古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價(jia) 值。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郭偉(wei) 民:

  以史為(wei) 鏡,可以知興(xing) 替。考古對於(yu) 當代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如本次“發現湖南”係列講座中,將要提到的許多湖南的考古發現揭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唐朝至五代時期,人們(men) 對長沙銅官窯瓷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造成的破壞現在仍未恢複。而在桂陽桐木嶺冶煉遺址內(nei) ,因為(wei) 過度開采與(yu) 冶煉,有些洞穴寸草無生。被譽為(wei) “中國最早的城”的城頭山一度繁華無比,它在4000多年前突然衰落,原因不明。日本的學者曾在遺址中找到了寄生蟲,城頭山距今最近的一批墓葬大多為(wei) 甕棺葬(以甕、盆為(wei) 葬具,常用來埋葬未成年人),這可能是長期持續的瘟疫造成的。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