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石峁遺址:石縫間穿越四千年的浪漫

發布時間:2023-07-19 10:57:00來源: 光明網

  家住高家堡的老百姓,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er) ,都知道石峁山上出玉,並相信“玉器夾在石牆裏”。考古隊剛到石峁時,一度認為(wei) 這隻是坊間傳(chuan) 聞,可在2012年對遺址外城東(dong) 門的發掘中,他們(men) 發現了6件完整玉器,從(cong) 傳(chuan) 說中的石縫裏……

  日前,“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媒體(ti) 行走進陝西石峁遺址,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故事。

  石峁遺址位於(yu) 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毛烏(wu) 素沙漠南緣,初建於(yu) 距今4300年前後,城內(nei) 麵積逾400萬(wan) 平方米,相當於(yu) 6個(ge) 故宮,是目前已知中華大地乃至東(dong) 亞(ya) 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市遺址。

  “石峁是修建在高地龍山時期的石城,城內(nei) 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ye) 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遺跡,氣勢恢宏、構築精良,在同時期遺址中非常罕見。”石峁遺址管理處副主任張誌明介紹,石峁時期人們(men) 已形成了三城城建格局,即黃城台、內(nei) 城、外城。這三部分石砌城垣有著完整的防禦體(ti) 係,奠定了後世城市形態,也開啟了中國古代都城建築格局的先河。

  張誌明表示,石峁遺址外城共有7座城門遺址,由內(nei) 、外兩(liang) 重甕城、門道、砌石夯土墩台、門塾、馬麵等組成,堅固雄厚的外城東(dong) 門既是控製交通、外防內(nei) 守的實體(ti) 屏障,也是石峁統治者構建的精神屏障。

  據介紹,考古人員曾在內(nei) 甕城石牆根底部的地麵上,發現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300餘(yu) 塊。這些壁畫以白灰麵為(wei) 底,以紅、黃、黑、綠四種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其中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

  值得一提的是,石峁先民在繪製壁畫時,先以陰刻線起稿,再以不同顏料繪製圖案,在製作工藝及繪製技法上均與(yu) 漢代及以後的壁畫相似,這可能暗示著,中國早期壁畫的基本製作工藝及繪製技法,早在夏代早期或更早時期已基本確立。

  壁畫由顏料層、白灰層和草拌泥層構成,顏料包括鐵紅、鐵黃、綠土及炭黑,白灰的成分為(wei) 碳酸鈣,其中鐵黃顏料應是中國曆史上首次使用。至於(yu) 綠土,張誌明表示,一般認為(wei) 提取該種顏料的海綠石來源於(yu) 水深100~300米的淺海環境中,可石峁遺址地處黃土高原腹地,距海較遠,綠色顏料從(cong) 何而來至今仍是個(ge) 謎。

  偌大的石峁遺址,目前已發掘的僅(jin) 為(wei) 冰山一角,可以想象,4000多年前,這裏曾存在著一個(ge) 怎樣繁榮的族群。記者了解到,石峁遺址博物館計劃下半年啟動運營,將與(yu) 石峁遺址形成展示石峁文化的整體(ti) 平台。

 

  前段時間,考古人員在陝西神木遺址皇城台發現石峁文化最高等級墓地,判斷在石峁文化高等級墓葬中,存在著墓葬禮製,這是石峁文化進入早期國家形態的重要實證,也是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作的重要收獲。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ge) 傳(chuan) 承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石峁遺址作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它的故事就是了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故事。

  (光明網 董大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