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長安三萬裏》:一封寫給中國人的浪漫“情書”

發布時間:2023-07-19 14:19: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今明月終照我 相逢有緣與(yu) 長安

  視頻:《長安三萬(wan) 裏》:一封寫(xie) 給中國人的浪漫“情書(shu)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正如一千個(ge) 人心中有一千個(ge) 哈姆雷特,不同國人心中也構想著不同的李白。是“舉(ju) 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ang) ”的遊子,是“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鮮衣少年,亦是“天仙狂醉,亂(luan) 把白雲(yun) 揉碎”的酒後詩仙,每一句都能勾勒出這位盛唐傳(chuan) 奇人物的剪影。因此,想講好李白的故事,並不容易。

  最近上映的國產(chan) 動漫《長安三萬(wan) 裏》的火爆出圈,似乎成功地做到了。不同以往主人公式的講述方式,這部電影以大唐邊塞詩人高適的視角,用旁觀者力求客觀的身份,追憶式地鋪開他與(yu) 李白跨越數十年的友誼與(yu) 交往,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一個(ge) 有血有肉、立體(ti) 鮮活的文人形象。但是,電影想表現的絕非單單是詩人的生平經曆,在168分鍾的時間裏,時代洪流與(yu) 個(ge) 人命運的交織,大唐詩史和想象建構的結合,萬(wan) 裏詩卷和獨屬中國人浪漫情懷的碰撞,躍然於(yu) 屏幕,在每一位觀影者心中埋下一粒“長安”的種子。

  “身在盛世,你我當為(wei) 大鵬”

  隨著劇情的展開,李白、孟浩然、高適、王維等詩人與(yu) 觀眾(zhong) 逐一相遇,在人物特征定位方麵,影片沒有刻意塑造大眾(zhong) 印象中李白的瀟灑不羈、王維的帥氣才情、高適的豪放英勇,而是在安史之亂(luan) 前後大唐由盛轉衰的曆史沉浮中,展現幾位詩人幾經波折的不同命運走向。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華彩,也有不同的遭際——年少高適的懷才不遇,李白在入世和出世中的糾結憤懣,暮年孟浩然的潦草收場,他們(men) 繡口吐出的不僅(jin) 是半個(ge) 盛唐,也是各自跌宕起伏的一生。

  不同的選擇,導向不同的人生之路。電影中,高適曾對李白講,“你是謫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間人,我在世間盤桓”。這注定了二人相行漸遠的人生曆程,他們(men) 都在時代與(yu) 自我之間做出抉擇。但歲月蹉跎,幾經滄桑,變的是時代洪流,不變的是他們(men) 心中立於(yu) 天地間的傲然與(yu) 豪情。

  而千年之後,當我們(men) 透過電影看到這些詩人的傳(chuan) 奇故事、命運起伏,感受古人在時代轉折下的無奈與(yu) 迷茫,所體(ti) 悟到的不僅(jin) 僅(jin) 是他們(men) 的愛恨與(yu) 離愁,還有人生處處是選擇的感同身受。

  初讀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電影結尾,李白在下江陵的途中,伴隨著兩(liang) 岸猿聲,高吟“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道出的是其被赦免後對人生幾經波瀾的感慨與(yu) 釋懷,也是千萬(wan) 普通人走出艱難困境後的豁然開朗。在此層麵,詩詞的意義(yi) 就不隻在於(yu) 其字句優(you) 美流暢,而在於(yu) 它經過時光沉澱、跨越時空距離,在不經意間與(yu) 我們(men) 每個(ge) 人產(chan) 生共鳴,並與(yu) 之共情。

  也許人生總會(hui) 充滿不如意。縱使李白才情如此也坎坷多舛,但他仍能寫(xie) 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壯語;盡管高適直至遲暮才得以施展抱負,但他仍以“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堅定磨練自我。不論古今,我們(men) 終歸會(hui) 在現實與(yu) 理想間躊躇不定,但身在盛世,心中的“錦繡”必然有脫口而出的一天。

  虛實結合,於(yu) 細微之處還原唐代曆史

  影視作品為(wei) 求創新靈動,往往無法完全避免其有悖史實之處。盡管《長安三萬(wan) 裏》在零星細節的處理上有不符合李白等人創作實際背景的地方,但無論從(cong) 審美、典故、曆史背景上已力求真實還原。在將基於(yu) 史實的現實主義(yi) 敘事手法和想象建構的浪漫主義(yi) 色彩結合的同時,影片多處埋下細微的曆史伏筆,展現了創作團隊尊重曆史、還原曆史的創作素養(yang) 。

  在人物造型上,中老年李白的建模大體(ti) 遵照《唐名臣像冊(ce) 》中的李白相,而在船上縱情歌舞的舞姬婉羅姑娘臉上的桃花妝則借鑒了《簪花仕女圖》中的唐代妝容。瓜子形的黛畫短眉,眉間飾以花形點綴,展示出唐代中晚期婦女審美的流行趨向。

  在劇情設計上,岐王府設宴頗具看點。席間,王維與(yu) 李龜年的相遇其實暗指王維曾作詩《江上贈李龜年》(即其著名詩篇《相思》),以表對友人的懷念之情。而少年杜甫的出現也是《江南逢李龜年》中“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的典故借用。實際上,杜甫寫(xie) 這首詩時已是安史之亂(luan) 之後,岐王府昔日繁華不見。此時二人在江南的落魄重逢,也是世道衰落、時代滄桑的追憶。

  而多次在鏡頭中出現的高適翻閱的那本《河嶽英靈集》,是唐玄宗時期殷璠編選的詩人選本,其中匯集了當時24位詩人的234首詩歌(今存228首),電影中出現的李白、王維、王昌齡等人的詩詞均收錄其中。而最後高適的小侍從(cong) 問集子中為(wei) 何沒有杜甫的詩句,也暗指杜甫在世時都沒有等來他名冠天下的時刻。但高適一句“將來別的集子裏會(hui) 收的”,也給了杜甫一個(ge) 遲到的輝煌與(yu) 認可。

  在有限的篇幅中,影片還是較完美地呈現了基本遵循史實的主要事件,在不破壞真實性的情況下,又以戲劇性的人物塑造和藝術感、科技感十足的畫麵製作,發揮想象,將曆史人物以影像化和立體(ti) 聲的形式表達出來,將厚重曆史與(yu) 趣味演繹相結合。

  因此,國產(chan) 動漫要拍的是中國人,是中國文化,是中國審美,也是延綿千年的曆史底蘊和文化自信。

  “隻要詩在,書(shu) 在,長安就會(hui) 在”

  影片還有一個(ge) 關(guan) 鍵要素:長安。然而全片長安城真正出現的鏡頭並不多。相較而言,水草豐(feng) 美的江夏,溫柔婉約的揚州,金戈鐵馬的邊塞,唐代萬(wan) 裏山河的畫卷跟隨詩人的腳步徐徐鋪開。乍一看,影片的標題似乎並不切合主題;而實際上,《長安三萬(wan) 裏》以獨有的浪漫方式,贈予了詩歌、盛唐乃至中華民族一封“情書(shu) ”。

  長安代表著一種意向,一種精神。無論詩人家在何方、漂泊何處,都向往敲開通往長安的大門——那是通往自我抱負實現的階梯,也是通往安放理想和遠方的歸屬。帶著這樣的精神,長安就在三萬(wan) 裏之外。青年時的高適、壯年的李白都曾踏往長安之路追逐仕途,但他們(men) 真正建功立業(ye) 、寫(xie) 下萬(wan) 古流芳詩句的地點都不在長安。

  長安,不再是一個(ge) 地名、一個(ge) 時代,它回蕩著一個(ge) 盛世的氣運,寄托了一種自由、奔放、激昂,勇於(yu) 追求夢想、永不言棄的民族精神,構成中華民族古老活力的源頭,是我們(men) 文明的脈搏,也是你我心中的長安。

  電影最後,“隻要詩在,書(shu) 在,長安就會(hui) 在”。即使長安在中晚唐經曆了安史之亂(luan) 、天子九遷等變數與(yu) 浩劫,但詩歌仍然流傳(chuan) 下來,真正讓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核心是中華文化。文化在,中華就在。隻要我們(men) 植根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沃土,從(cong) 中不斷汲取智慧力量,盛世“長安”就會(hui) 一直譜寫(xie) 新的華章。帶著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處處皆是“長安”。

  的確,今人不見古時月,但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今明月終照我,相逢有緣與(yu) 長安。

  《長安三萬(wan) 裏》帶火的不僅(jin) 僅(jin) 是李白、杜甫這些耳熟能詳的詩人和他們(men) 的詩句,還帶動了影視作品對具有中華曆史底蘊、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色彩內(nei) 容的再創造,帶動了教科書(shu) 式的平麵曆史一躍成為(wei) 大眾(zhong) 史學廣為(wei) 傳(chuan) 播和接受的教育互動。這個(ge) 過程中最為(wei) 重要的是,讓中國曆史上的閃光人物真正走進年輕人心中,成為(wei) 他們(men) 熱愛和追捧的“超級英雄”。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長安三萬(wan) 裏》隻是一個(ge) 開始,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大鵬將飛向更遠的天空。

  (本文刊發於(yu) 《中國民族報》2023年7月18日。作者:吉嘉潔,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學者。)

  【以上內(nei) 容為(wei) 專(zhuan) 家個(ge) 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監製 | 楊新華 肖靜芳

  統籌 | 康坤全 劉佳

  責編 | 劉嫻

  審核 | 梁黎

  編輯 | 俞靈 雷晶

  製作 | 胡琪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