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成都大運會 運動員期待的不止是競技

發布時間:2023-07-25 10:3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最先“感受”到成都大運會(hui) 運動員村熱鬧起來的,可能是歡迎大廳門口會(hui) 做咖啡的機器人。自7月22日大運村正式開村後,不到兩(liang) 天,它的工作量就飆至“滿載”——據成都海關(guan) 和大運村主注冊(ce) 中心數據,截至7月24日上午,已經有30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入駐。

  “我很期待見到真正的大熊貓。”今年24歲的南非跳水選手喬(qiao) 安娜·道格拉斯剛從(cong) 大學畢業(ye) 進入職場,特意請假來參加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hui) ”),她表示,自己不想錯過和世界高水平選手同場競技,更不想放棄了解中國、結交各國朋友的機會(hui)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奧運選手,能參加大運會(hui) 的機會(hui) 也隻有一兩(liang) 次。”

  按慣例,“二十一二歲是世界大運會(hui) 參賽選手最集中的年齡。”國際大學生體(ti) 育聯合會(hui) (FISU)秘書(shu) 長兼首席執行官艾瑞克·森超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曾表示,這個(ge) 年齡正是青少年運動員向頂級運動員過渡的階段,也是年輕人三觀形成的重要時刻。

  雖然,成都大運會(hui) 兩(liang) 度推遲,國際大體(ti) 聯拓寬了運動員的參賽資格,參賽年齡由原先的“18-25周歲”調整為(wei) “18-27周歲”,原先“僅(jin) 限在校和畢業(ye) 不超過1年的大學生參加”調整為(wei) “允許在校和2020、2021、2022三年內(nei) 畢業(ye) 的大學生參加”。但世界大運會(hui) 的目標並未改變,“希望能幫助真正有潛力的運動員成長,更借助賽事平台,讓參與(yu) 其中的大學生運動員相互影響、了解世界、開拓視野,形成終身受益的判斷力和價(jia) 值觀。”艾瑞克·森超說。

  運動生涯中一張特殊的“體(ti) 驗卡”

  本屆大運會(hui) ,中國代表團共派出411名運動員參加18個(ge) 大項的比賽,運動員平均年齡22.9歲。其中,94.2%的選手是首次參加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83.6%的人首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綜合性運動會(hui) 。

  22歲的成都姑娘肖明欣就是其中之一,作為(wei) 成都體(ti) 育學院藝術體(ti) 操隊的主力隊員,她和同校另外5名隊友一起,將代表中國隊參加大運會(hui) 藝術體(ti) 操項目集體(ti) 全能和集體(ti) 單項的比賽,“以前參加全運會(hui) ,運動員村裏都是咱中國隊員,大運會(hui) 非常不同,這裏有世界各地的選手,且幾乎都是同齡人”。

  在全國賽事上,這支隊伍堪稱“王牌之師”,但參加綜合性世界賽事對全體(ti) 隊員來說還是第一次,“大運村裏有蜀繡、竹編、符合年輕人喜好的互動遊戲體(ti) 驗區等。”肖明欣發現,相對其他綜合性賽事,大運會(hui) 的文化交流氛圍並不亞(ya) 於(yu) 競賽氣息。

  “像建立了一個(ge) 神奇的社區。”20歲的芬蘭(lan) 籃球選手盧科寧·埃米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一樣的年紀、一樣的熱血,既是大學生又是運動員,“交朋友是很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這些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能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項目,“以前,我參加過最高水平的賽事就是籃球歐錦賽,但在大運會(hui) ,我們(men) 會(hui) 接觸到亞(ya) 洲、美洲、非洲等地區的籃球風格,我已迫不及待想體(ti) 驗接下來未知的一切”。

  “不難預料,和中國選手的較量將會(hui) 是一場硬仗,畢竟中國隊算是跳水界的傳(chuan) 奇。”南非跳水選手代莉·達文波特坦言,有機會(hui) 挑戰更高水平的對手,能讓自己對跳水的堅持更有目標感,她目前在美國的高校學習(xi) 生物科學,尚未確定今後是否要成為(wei) 全職運動員,“無論如何,我不想放棄跳水,訓練已成為(wei) 我每天最快樂(le) 的時光,我喜歡通過努力不斷攻克難關(guan) 的過程。”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因成都大運會(hui) 延期兩(liang) 年舉(ju) 行,她才有機會(hui) 前來參賽,“兩(liang) 年前,我還沒上大學,所以我尤為(wei) 珍惜這次參賽機會(hui) 。”同時,她也會(hui) 去看其他項目的比賽,“因為(wei) 體(ti) 育的魅力沒有項目之分,這是以前參加跳水單項賽不曾有的體(ti) 驗”。

  大運會(hui) 的新鮮感,中國網球選手郭涵煜在4年前就曾感受過。2019年那不勒斯大運會(hui) ,她和搭檔葉秋語奪得女雙冠軍(jun) ,成為(wei) 繼2001年北京大運會(hui) 李娜/李婷奪冠後,時隔18年又一個(ge) 奪得大運會(hui) 網球女雙金牌的中國組合。

  如今重返大運會(hui) 賽場,郭涵煜已經從(cong) 西南大學體(ti) 育學院運動訓練專(zhuan) 業(ye) 大一學生蛻變為(wei) 體(ti) 育教育專(zhuan) 業(ye) 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在職業(ye) 網球道路上也有了大量國際巡回賽的曆練,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從(cong) 職業(ye) 生涯的角度考慮,大運會(hui) 更像一張珍貴的“體(ti) 驗卡”,收獲的重點不是職業(ye) 排名或成績,而是友誼以及屬於(yu) 年輕人的經驗共享,“在職業(ye) 賽場,選手會(hui) 討論比賽規劃、教練風格等,但在大運會(hui) ,例如‘如何平衡訓練和學習(xi) ’是大家渴望交流的話題”。

  體(ti) 育的意義(yi) 不僅(jin) 是競技

  “時間管理”是不少兼具大學生、運動員雙重身份的年輕人麵臨(lin) 的現實難題。

  把所學專(zhuan) 業(ye) 和運動項目結合起來,是24歲的芬蘭(lan) 籃球選手盧卡斯的解題方式,“我的專(zhuan) 業(ye) 是運動人體(ti) 科學,涉及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營養(yang) 學等,目的都是幫助運動員提高運動表現,對我來說,一舉(ju) 兩(liang) 得。”在他看來,作為(wei) 一項團隊運動,籃球教會(hui) 他溝通、協作的重要性,包括技戰術中的“心理遊戲”,都能轉化為(wei) 適應社會(hui) 的技巧,“若你隻是團隊的一員,就需要懂得支持與(yu) 投入的重要性,若你是團隊的領導者,就要學著幫別人走出困境,無論我們(men) 要成為(wei) 職業(ye) 球員還是投入日常工作,這些素質都是必備的”。

  “我們(men) 的運動員將來可能是商務人士、牙醫、會(hui) 計或是工程師。”新加坡體(ti) 育代表團秘書(shu) 長陳偉(wei) 傑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本屆大運會(hui) ,將有121名新加坡選手參加14個(ge) 大項的比賽,他們(men) 來自新加坡多所高校的不同專(zhuan) 業(ye) ,“可無論他們(men) 未來從(cong) 事什麽(me) 職業(ye) ,相信大運會(hui) 的參賽經曆都會(hui) 對他們(men) 影響深遠。”

  陳偉(wei) 傑曾以羽毛球運動員身份參加過2013年喀山大運會(hui) ,如今轉換身份,他能向更多年輕選手分享世界大賽的參賽經驗,“希望運動員的收獲不止來源於(yu) 賽場,還能借助這個(ge) 平台去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提升視野,這些積累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幫助到他們(men) 。”

  “我在奧運賽場認識的朋友,至今依然保持聯絡。”新加坡代表團副團長、新加坡管理大學體(ti) 育與(yu) 學生領袖組學生品格培育處主任黃耀堂曾是一名跳高運動員,他曾參加過1996年亞(ya) 特蘭(lan) 大奧運會(hui) ,“國際賽事能讓年輕人建立跨越國界的友誼,當透過體(ti) 育去了解更多國家的文化,他們(men) 的世界裏就不會(hui) 隻有自己,就會(hui) 懂得尊重和包容。”尤其本屆大運會(hui) 在成都舉(ju) 辦,在黃耀堂看來,是一個(ge) 讓新加坡年輕一代華人了解文化根源的契機,“我今年53歲,老家在昆明,但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感覺很親(qin) 切,因為(wei) 我和這裏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

  “他們(men) 還年輕,需要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會(hui) 按照他們(men) 的方式進行,勝利時,懂得如何優(you) 雅地麵對取勝;失敗時,懂得讓自己從(cong) 失望中爬起來,變得更強。”黃耀堂表示,大運會(hui) 不僅(jin) 是體(ti) 育的盛會(hui) ,更是世界年輕人一起上的一堂課,“賽場上的勝利並不是一切,隻要他們(men) 已經做到最好,足以為(wei) 自己感到驕傲,這就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本報成都7月2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