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裏頭遺址:綠鬆石龍形器有何寓意?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在文博領域,“夏文化”一直備受關(guan) 注。近期出版的《尋夏記——二裏頭考古揭秘最早中國》中,提出了一個(ge) 觀點,“夏禮為(wei) 中華禮儀(yi) 文化之源”,引發了不少討論。
該書(shu) 作者之一侯衛東(dong)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解釋,《呂氏春秋·知度》中有“擇國之中而立宮”,《周禮·考工記》記載“王宮居中”,體(ti) 現了宮殿區作為(wei) 最高統治者的居所,是天下權力的核心所在,是嚴(yan) 格的等級製度的表現。二裏頭夏都宮城作為(wei) “後世古代宮城的鼻祖”正是印證了“夏禮為(wei) 中華禮儀(yi) 文化之源”。
侯衛東(dong) 提到,二裏頭遺址出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綠鬆石龍形器、鑲嵌綠鬆石銅牌飾、玉牙璋等。其中,綠鬆石龍形器是一件超級國寶,被譽為(wei) “中國龍”,是二裏頭先民龍崇拜的典型表征。
“最早的中國”
1959年,著名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調查“夏墟”時,發現了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為(wei) 何二裏頭遺址會(hui) 被稱為(wei) “最早的中國”?
此前有觀點認為(wei) ,60多年的考古探索表明,二裏頭是最早在洛陽盆地建都的廣域王權國家都城遺址,最符合“最早的中國”。中國學術界一般認為(wei) ,這裏即夏朝晚期都城遺址。
2023年,《中華文脈:從(cong) 中原到中國》叢(cong) 書(shu) 發布,分為(wei) 文明之源、文化經典、文化名人、文化創造、文化傳(chuan) 播、文化黃河六大板塊,計劃用10年時間出版150種圖書(shu) ,其中就包括侯衛東(dong) 等所著《尋夏記》。何為(wei) “最早的中國”,該書(shu) 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該書(shu) 認為(wei) ,殷墟甲骨卜辭、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兆域證實了《史記·殷本紀》記載的商王朝是可信的,《竹書(shu) 紀年》《史記·夏本紀》等文獻都明確記載有夏王朝的信息,西周、春秋時期銅器銘文還提到夏和禹,毫無疑問,商王朝之前的夏王朝確實存在。
其次,二裏頭遺址已具有早期王都的規模和內(nei) 涵,二裏頭遺址和二裏頭文化等考古學遺存共同構成了“最早中國”。“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一般認為(wei) 二裏頭文化四期已進入商代早期的紀年範圍,這與(yu) 二裏頭夏都、鄭州商城之間的興(xing) 替關(guan) 係相合。”他表示。
二裏頭夏都遺址的布局
在二裏頭遺址發掘的過程中,“最早的紫禁城”橫空出世。
侯衛東(dong) 解釋,學界認為(wei) 二裏頭夏都是“最早的紫禁城”,因為(wei) 它是中國古代建都“尚中”思想的具體(ti) 表現,是“擇中立宮”的早期案例。
這首先體(ti) 現在宮城位於(yu) 都邑的中部偏東(dong) ,大致位於(yu) 都邑中央,網格狀幹道又將其定位在都邑中心,使宮城位於(yu) 都邑布局的核心區位。
其次,二裏頭夏都有明確的中軸線,即由宮殿區、手工業(ye) 作坊區、祭祀區南北排列構成了都邑的大中軸線。兩(liang) 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也分別以1號、2號宮殿基址為(wei) 核心縱向分布,1號宮殿、2號宮殿本身也有比較明確的中軸線。
“可以說,二裏頭遺址具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按中軸線布局的大型宮室建築群。” 他說。
酒器:富有生活氣息的文物
幾年前,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洛陽正式開館,3800年前的絢麗(li) 生活圖景展現在世人麵前。通過眾(zhong) 多精美文物,人們(men) 也得以了解夏代先民們(men) 的一些生活片段。
侯衛東(dong) 提到,二裏頭夏都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很多,如綠鬆石龍形器、玉牙璋等。其中,綠鬆石龍形器約由2000多片綠鬆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鬆石大小僅(jin) 2~9毫米、厚度僅(jin) 1毫米,龍身長64.5厘米,略呈波狀,由綠鬆石片組成的菱形主紋象征鱗紋。
“龍頭置於(yu) 托座上,托座表麵由綠鬆石拚合出有層次的圖案,多處有由龍頭伸出的卷曲弧線,表現龍須或髭的形象。”他說,綠鬆石龍形器是一件超級國寶,被譽為(wei) “中國龍”,是二裏頭先民龍崇拜的典型代表。
再如,還有一枚小巧精致的“骨猴”。侯衛東(dong) 說,這件文物出土於(yu) 一個(ge) 兒(er) 童墓葬中,大小在2厘米左右,可能是兒(er) 童的玩具,從(cong) 中也可以感受到夏人的審美情趣。
“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文物當屬酒器。酒器有陶和青銅兩(liang) 種材質,器物組合中最常見的是爵與(yu) 盉搭配使用,爵為(wei) 飲酒器,盉為(wei) 溫酒器。”他認為(wei)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還原曆史的真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