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雲認養、上架“滿山找”、帶動“三柴”旺 凡皓:“三板斧”當好鄉村振興協理員
70多歲的陶俊來是北京市平穀區大華山鎮梯子峪村的低保戶,他和26歲的駐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凡皓非常熟識。一提到這個(ge) 年輕人,他滿眼都是笑意:“這個(ge) 後生不一般!”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是高校畢業(ye) 生“三支一扶”人員,人社部門通過招聘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為(wei) 基層輸送和培養(yang) 青年人才,引導高校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創業(ye) ,著力打造一支紮根鄉(xiang) 土的農(nong) 村公共管理服務人才隊伍,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北京市人社局自2019年啟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招聘工作以來,至今已有1500餘(yu) 名有誌青年充實到基層一線。今年,北京市人社局計劃招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494人。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服務期為(wei) 5年,主要工作職責是協助加強農(nong) 村黨(dang) 建,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提升治理水平,服務和保障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
2022年,凡皓通過“三支一扶”招錄考試,分配到梯子峪村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他帶動村民鼓足幹勁兒(er) ,把小山村的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到訪的朋友說,“這裏就像一個(ge) 世外桃源”。
來到村裏看美景,離開村裏雲(yun) 認養(yang)
梯子峪村不大,方圓1.69平方公裏,三麵環山,土地多為(wei) 溝穀台地和梯田,因狀似梯子而得名,村子由梯子峪、臥龍峪兩(liang) 個(ge) 自然村組成,全村常住人口100餘(yu) 人。
2022年8月,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工程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凡皓正式成為(wei) 梯子峪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凡皓的家在北京市平穀區峪口鎮坨頭寺村,離梯子峪村有15公裏。凡皓的發小陶碩是梯子峪村的居民,他從(cong) 小就對梯子峪村很熟悉。近年來,梯子峪村的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村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以前,貧瘠的山地隻種玉米、穀子,後來改種大桃,但由於(yu) 土地麵積少,產(chan) 量上不去,一些村民從(cong) 事養(yang) 殖土雞,這裏產(chan) 的土雞在當地小有名氣。
2020年3月,在家中上網課的凡皓為(wei) 提交社會(hui) 實踐課的創業(ye) 報告發愁。在和陶碩聊天中,他發現梯子峪村農(nong) 戶種植養(yang) 殖的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經與(yu) 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玉海進一步溝通了解到,村中的大桃、雞蛋等農(nong) 產(chan) 品不具備儲(chu) 存性,當務之急是幫助村民賣出農(nong) 產(chan) 品。於(yu) 是,凡皓和陶碩商議,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和掌握的知識,為(wei) 農(nong) 戶們(men) 搭建一個(ge) 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的渠道。
王玉海說:“凡皓有想法,也願意為(wei) 百姓做事,我特別支持,讓他們(men) 年輕人放開手腳去做。”
凡皓發現,梯子峪村的村民長期以來依靠傳(chuan) 統模式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額有限,且無法維持住客戶。
梯子峪村的柴雞在山中散養(yang) ,村裏創建了“滿山找”品牌,柴雞蛋原生態,品質好。為(wei) 了打開銷路,凡皓和陶碩一起注冊(ce) 成立北京禾碩嘉果品產(chan) 銷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以下簡稱“禾碩嘉”)。他們(men) 在網上推出“雲(yun) 認養(yang) ”,通過網絡認養(yang) 一隻雞:每隻雞209元,每月可以得到15枚柴雞蛋,到第12個(ge) 月可獲得柴雞;通過網絡認養(yang) 一棵樹,企業(ye) 或個(ge) 人可以按照桃樹成熟時間和品種認養(yang) 。
凡皓為(wei) 梯子峪村設計了推薦語:來到村裏看美景,離開村裏雲(yun) 認養(yang) 。“這是發展鄉(xiang) 村經濟的新模式,我希望能帶領鄉(xiang) 親(qin) 走出一條致富路。”凡皓說。
與(yu) 此同時,凡皓四處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尋找銷售渠道。功夫不負有心人,禾碩嘉與(yu) 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將助農(nong) 產(chan) 品——“滿山找柴雞蛋”上架“易捷北京電商平台”,並在北京500餘(yu) 家易捷線下便利店銷售,雞蛋日單銷量最高達5000餘(yu) 箱。
2020年下半年,經過凡皓和陶碩的不懈努力,梯子峪村的柴雞蛋、平穀大桃等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一空,“滿山找”柴雞蛋拓展了品牌效應。在村子內(nei) 逐步搭建起種養(yang) 、加工、銷售、物流配送、品牌服務的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鏈。
“隨著創業(ye) 的嚐試與(yu) 經驗的積累,我的目標越來越清晰了。我會(hui) 投入身心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出力,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凡皓說。
“說得好,更要做得好”
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後,凡皓在禾碩嘉隻掛名,不參與(yu) 分紅。他提出振興(xing) 梯子峪村的願景:打造以休閑農(nong) 業(ye) 為(wei) 核心,共享經濟為(wei) 支撐,林下經濟為(wei) 主題,農(nong) 業(ye) 種植養(yang) 殖為(wei) 基礎的“三產(chan) 融合”生態高效休閑型產(chan) 業(ye) 集群。
梯子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磊表示,圍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思路,梯子峪村提出了讓地生“金”、讓“柴”變“金”、用“綠”引“金”的三“金”戰略,即發展“大桃種植、林下經濟、鄉(xiang) 村旅遊”。“凡皓的想法很契合村子的產(chan) 業(ye) 特色以及未來發展的長遠規劃。”王磊說。
擔任梯子峪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理員之後,凡皓肩頭的擔子更重了。在他看來,“說得好,更要做得好,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
凡皓逐漸理清梯子峪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幾大痛點:梯子峪村種植養(yang) 殖技術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病蟲害多發,導致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低、質量差、損耗大;農(nong) 副產(chan) 品營銷模式落後,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與(yu) 電商間的“弱聯係”限製了產(chan) 品的銷售與(yu) 村子的發展;村內(nei) 產(chan) 業(ye) 經營較為(wei) 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和產(chan) 業(ye) 規模。此外,村子特有的文化底蘊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
為(wei) 此,凡皓一一提出發展思路,“針對種養(yang) 殖技術落後問題,我們(men) 正在逐步對接涉農(nong) 相關(guan) 高校與(yu) 科研院所進行合作,規劃設計以科技創新為(wei) 支撐的‘博士農(nong) 場+科技小院’場院聯動運營模式。針對營銷模式傳(chuan) 統問題,搭建了線上營銷矩陣並開拓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針對產(chan) 業(ye) 經營分散問題,流轉村內(nei) 土地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經營管理。並且正在發掘村內(nei) ‘金蛤蟆洞’‘百年核桃樹’等自然資源稟賦,致力於(yu) 將梯子峪村的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
同時,經村委會(hui) 批準,流轉村內(nei) 林地60畝(mu) ,山地80畝(mu) ,種植、管理並銷售大桃、綠色蔬菜、柴雞蛋等“土特產(chan) ”,直接和間接帶動村民30餘(yu) 人就業(ye) ,人均增收6000多元。陶俊來有兩(liang) 畝(mu) 林地被流轉,他每年能增收7000元。
紮根農(nong) 村不是短期行為(wei)
今年夏天,正是梯子峪村的蟠桃對外銷售的旺季,每天都有顏色鮮亮、味道誘人的大桃通過各種渠道銷往城區,每到周末,會(hui) 有很多遊客結伴打卡村內(nei) 的溝穀台地和梯田,品嚐特色“三柴”,在小住一晚中,享受梯子峪村世外桃源般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禾碩嘉團隊幹勁越來越足,想法也越來越多。2022年,他們(men) 從(cong) 村裏流轉出一個(ge) 宅基地做餐飲項目,希望讓到當地露營的遊客能吃上正宗的“農(nong) 家飯”。凡皓說:“梯子峪村委會(hui) 提出發展林下經濟養(yang) 殖‘三柴’(柴驢、柴豬、柴雞),在我們(men) 打造的綠食餐廳裏,主打特色就是‘三柴’,以及其他村內(nei) 林下種植的綠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實現‘所見即所食’。”
凡皓以及團隊在梯子峪村發展的禾碩嘉項目,曾獲“青創北京”2022年“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主賽道金獎,入選2022年全國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活動周雲(yun) 上展廳(新業(ye) 態拓展模塊)。
幾天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團委副書(shu) 記李慧帶領幾個(ge) 學生來到梯子峪村,與(yu) 凡皓以及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和交流。
“我的母校北京物資學院在農(nong) 產(chan) 品的存儲(chu) 流通方麵給我們(men) 提供了不少幫助,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農(nong) 作物種植、生態養(yang) 殖等方麵為(wei) 我們(men) 村提供了幫助。”凡皓誠懇地說,“紮根農(nong) 村不是一個(ge) 短期行為(wei) ,回報家鄉(xiang) 要有深厚的情懷、堅定的信念與(yu) 足夠的勇氣,我做好了長期準備,我也會(hui) 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獲得精神力量與(yu) 幸福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