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誌願者畢業後紮根基層 華中科技大學研支團20年青春接力
“祝老師學業(ye) 有成,前程似錦!”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黃都中心完小,四年級(5)班的學生近日為(wei) 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大”)研究生支教團誌願者魏長芳舉(ju) 辦了一場歡送會(hui) 。
教室裏點綴著鮮花、氣球,顯然被精心布置過。魏長芳打開手機相機記錄時,麵對鏡頭,學生們(men) 起初還比出“耶”的手勢,不久卻淚流滿麵。
去年7月,魏長芳和7名隊友來到距離學校900多公裏的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成為(wei) 華科大研支團在貴州派出的第一批支教隊員。在此之前,華科大研支團的接力棒,已經在西部地區傳(chuan) 遞了20年。自2003年華科大派出首批誌願者到湖北省保康縣支教以來,360餘(yu) 名大學生先後赴湖北、雲(yun) 南、廣西、新疆、貴州等西部基層開展教育幫扶。
要紮根在很深的基層
2003年,華科大積極響應團中央和教育部號召,開始實施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與(yu) 研究生支教團項目,3名學生黨(dang) 員被選派至湖北省保康縣支教。
保康縣位於(yu) 鄂西北山區,境內(nei) 山巒重疊、地勢崎嶇。此後8年間,這裏一直是華科大在湖北省的唯一支教點。
2005年9月,丁惠等6名黨(dang) 員誌願者赴保康縣一中、保康縣師範學校和保康縣職業(ye) 高中支教。他們(men) 中,有人居住在修建於(yu)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室內(nei) 陰暗潮濕,窗戶上的玻璃也破了幾塊;有人洗熱水澡要下山過河,經過一座鋼索、木板鋪成的小吊橋,行走時橋身搖晃。
物質條件的苦很快被工作的忙衝(chong) 淡。當地缺少數學老師,丁惠被分配到保康師範學校教數學,同時配合班主任給學生提供思想輔導。
慢慢地,學生們(men) 把丁惠當成了“知心姐姐”,將生活中的煩惱一一傾(qing) 訴。有一個(ge) 女孩兒(er) 往丁惠的辦公室門縫裏塞信,訴說成績下滑的苦惱。此後,丁惠便對她格外關(guan) 注,有時還把她帶回自己的宿舍,一對一輔導。
保康縣是貧困縣,這裏的學生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站到高考的賽道上。以保康師範學校為(wei) 例,由於(yu) 家庭條件等因素,一部分學生選擇在高二年級分流出來,畢業(ye) 後直接就業(ye) 。
“我們(men) 熱切地希望,改變一切能改變的。”丁惠說。
為(wei) 提升當地青年的綜合素質,誌願者想到了開辦英語夜校和計算機夜校。分散在不同工作地點的6名誌願者組成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每周在縣城匯合一次,交流工作情況,碰撞新的想法。
支教結束時,丁惠將自己平時攢下來的學習(xi) 用品、生活用品和衣物,悄悄留給了這些學生。
2011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成為(wei) 華科大在湖北省的第二個(ge) 支教點。10名黨(dang) 員誌願者赴來鳳縣實驗中學、大河中學及百福司鎮中學等學校支教。
在大河中學,近八成學生是留守兒(er) 童,從(cong) 小缺乏父母關(guan) 愛。誌願者葛飛接手心理輔導工作後,完善了學校的心理谘詢製度,並延長谘詢時間。傾(qing) 聽學生的思想困擾時,葛飛認真記錄下每一個(ge) 人的內(nei) 心狀態,並對特殊案例進行跟蹤回訪。
2015屆誌願者蔣偉(wei) 光曾赴來鳳縣革勒民族中小學支教。這之前,在他的印象裏,支教應該去新疆、西藏這樣的偏遠地區。
從(cong) 縣城到學校要經過60公裏的盤山公路,下車後,還要步行穿過一段狹窄的石頭路。蔣偉(wei) 光逐漸意識到,“支教不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但一定要紮根在很深的基層”。
革勒民族中小學是一所由三年級至七年級學生編製的寄宿製學校,學生的分化程度很複雜,有的學生拚音不過關(guan) ,有的學生一字不識。針對每個(ge) 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是蔣偉(wei) 光在服務地學到的第一課。
為(wei) 了盡可能彌補經驗上的不足,一年內(nei) ,蔣偉(wei) 光主動給自己加碼,參與(yu) 聽評課超40課時,參加教研活動30餘(yu) 次,遠超規定任務量。
2016年6月,即將離開服務地之前,蔣偉(wei) 光還聯係朋友發起感恩眾(zhong) 籌活動,向當地學生捐贈適齡讀物。他在日記本裏寫(xie) 道:“我相信,不久的一天,改變會(hui) 在這裏發生,也許是我們(men) 這些青年人,也許是我們(men) 的學生。”
改變在這裏發生
作為(wei) 中央定點幫扶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臨(lin) 翔區的高校,2016年起,華科大選派研究生支教團誌願者到臨(lin) 翔支教。
在遇到2017屆誌願者景丹之前,學習(xi) 屢屢受挫、成績總不理想的馮(feng) 朝彪,沒想過自己能堅持到高考。“景丹老師很溫和,也很負責,為(wei) 了讓我們(men) 理解透徹知識點,可以反複講六七遍。最重要的是,她對學生一視同仁。”馮(feng) 朝彪說。
那時,景丹在臨(lin) 翔區第一中學高中部教英語和數學,同時承擔培優(you) 輔差的工作,針對學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專(zhuan) 項輔導,每天陪伴他們(men) 至晚自習(xi) 結束。
本著自願原則,學生們(men) 不論成績好壞,都可以來景丹這裏“開小灶”,馮(feng) 朝彪就是其中之一。
高考後,馮(feng) 朝彪考上了臨(lin) 滄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在大三下學期的專(zhuan) 業(ye) 實習(xi) 中,他學著做一個(ge) “像景丹那樣的好老師”。看到學生的滿分試卷,馮(feng) 朝彪立即和景丹分享:“我終於(yu) 體(ti) 會(hui) 到,你看到我們(men) 進步時有多快樂(le) 了!”
“信來了!信來了!”在臨(lin) 翔區螞蟻堆中學,每當2020屆誌願者董卜榕提著從(cong) 武漢寄來的書(shu) 信出現在走廊,學生們(men) 總會(hui) 爭(zheng) 搶著圍過來,一邊跑一邊喊。
在研支團雲(yun) 南分隊的組織下,華科大的在校大學生和當地的中學生,兩(liang) 兩(liang) 結對成為(wei) 筆友。在書(shu) 信交流中,除了學習(xi) 方法、考試技巧,孩子們(men) 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外麵的世界是什麽(me) 樣子”。
幾次書(shu) 信往來後,董卜榕注意到,曾經一心想著“畢業(ye) 後種桉樹、烤桉油”的學生,在地理課上學習(xi) 中國地圖時,將目光投向了離家鄉(xiang) 更遠的地方。
2021年11月起,雲(yun) 南分隊聯合華科大9個(ge) 學院的學生黨(dang) 團支部,在臨(lin) 翔區第一中學、螞蟻堆中心完小、杏勒完小開展了“見字如晤”書(shu) 信交流、“先鋒築夢”黨(dang) 員故事分享會(hui) 、“微光成炬”愛心捐贈等係列活動。746名華科大學子參與(yu) 其中,包括430名學生黨(dang) 員,共寄往雲(yun) 南647封回信和1248份愛心禮物。
2016年至今,雲(yun) 南分隊服務的學校累計有18名學生考入華科大,還有更多的學生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這群“大哥哥大姐姐”描繪的“詩和遠方”。
去年8月,研支團新增了貴州省務川自治縣黃都鎮的支教點。黃都鎮地形崎嶇,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為(wei) 高山,中間為(wei) 黃土田壩。魏長芳從(cong) 武漢出發,需乘坐近8小時的高鐵到遵義(yi) ,第二天再乘坐4個(ge) 多小時的大巴趕到鎮上。
抵達黃都中心完小後,自小在平原地區長大的魏長芳很興(xing) 奮——對山區教育的認識,終於(yu) 不隻停留在新聞報道和別人的講述中了。
一次班會(hui) 課上,他詢問學生以後想做什麽(me) ,得到的回答大都是“打工賺錢”,然而當他問到具體(ti) 的職業(ye) 時,學生們(men) 麵麵相覷,答不上來。
魏長芳以自己的大學同學為(wei) 例,向學生介紹不同的職業(ye) 選擇。其中一個(ge) 案例是,一名家境貧困、申請助學貸款的同學,從(cong) 華科大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貴州,進入一家國有重點骨幹企業(ye) 工作。
“為(wei) 什麽(me) 他會(hui) 取得現在的成就呢?”
“他的學習(xi) 一定很好,很刻苦。”
魏長芳以此激勵他們(men) ,人生有很多可能,一時的困頓阻擋不了對進步的追求。臨(lin) 近支教結束,他在校園塗鴉牆上看到學生偷偷寫(xie) 下的一句評價(jia) :“魏老師嚴(yan) 厲、有趣,我要向他學習(xi) 。”
在各個(ge) 服務地,誌願者多年來探索的品牌育人活動也逐漸成型。
新疆兵團分隊結合當地盛產(chan) 優(you) 質幹果的特色,開創“愛心幹果”助農(nong) 助學活動,通過網絡直播、社群推廣等形式讓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走入大眾(zhong) 視野,將收入所得全部用於(yu) 設立“喻華”助學金。在“雙減”背景下,廣西樂(le) 業(ye) 分隊在當地易地扶貧安置小區打造“樂(le) 曉課堂”品牌活動,以“1節興(xing) 趣拓展課+1節課業(ye) 輔導課”的形式,把優(you) 質課程、趣味實驗和科學精神送到留守兒(er) 童身邊。
向下紮根,向陽生長
紮根基層的一年裏,蔣偉(wei) 光思考了許多與(yu) 鄉(xiang) 村教育相關(guan) 的學術議題。
他帶領團隊發放問卷,對20多名鄉(xiang) 村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完成了《鄉(xiang) 村教師調查報告(革勒車鎮)》。在這份一萬(wan) 多字的報告裏,他從(cong) 鄉(xiang) 村教師薪資水平、職業(ye) 認可度、貧困問題、鄉(xiang) 村學校問題等方麵,分析了鄉(xiang) 村教師及學校的發展現狀。
支教結束後,他回到學校完成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學業(ye) ,如今已是土木與(yu) 水利工程學院的博士後。
誌願者許霽曾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綠水鎮支教,教學之餘(yu) 經常走山路家訪。
返校後,他與(yu) 家訪中發現的一名特困生結成對子,每個(ge) 月從(cong) 自己的研究生國家助學金中拿出一部分資助這名學生。擔任能源學院本科新生班主任期間,他帶領學生回到支教服務地開展誌願活動,還爭(zheng) 取學院資源,長期幫扶當地留守兒(er) 童。
如今,許霽已成為(wei) 華科大的一名輔導員。為(wei) 了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去,許霽組建了華科大築夢基層團。每年寒暑假,築夢基層團都會(hui) 派出多支大學生實踐隊伍,到湖北恩施、四川樂(le) 山、湖南邵陽、雲(yun) 南臨(lin) 滄等地開展政務實習(xi) 和誌願活動。
因為(wei) 支教,董卜榕樹立了“當選調生,到基層去”的職業(ye) 理想,立誌回饋那片廣袤的土地。
董卜榕來自四川平昌的一個(ge) 小山村。初二那年,一名研究生誌願者來到她的學校支教,擔任物理老師。在那名誌願者的幫助下,一向不擅長物理的她,考出了98分的高分,對此董卜榕一直心存感恩。
後來,董卜榕成為(wei) 華科大研支團的一員。在雲(yun) 南支教期間,她親(qin) 眼看到一名曾在試卷上潦草回答“我不會(hui) 寫(xie) ”的“差等生”,到了學期末,不僅(jin) 認真改完錯題,還一筆一畫地寫(xie) 下下一次考試的目標分數。董卜榕明白了,支教的意義(yi) 就在於(yu) “一朵雲(yun) 推動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喚醒另一個(ge) 靈魂”。
據統計,華科大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連續20年黨(dang) 員比例100%,超過90%的誌願者畢業(ye) 後選擇到西部地區、基層一線、重點行業(ye) 和重點領域就業(ye) 。
“2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選派黨(dang) 員誌願者,突出管理、育人和質量3個(ge) 重點,從(cong) 嚴(yan) 把好入口、培養(yang) 和就業(ye) 3個(ge) 關(guan) 口,逐漸形成了具有華科大特色的育人經驗和成果。”華中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耀介紹。
2022年,經過團中央的綜合評估,華科大研究生支教團的實施規模由20人提高至60人,是目前全國高校研支團中規模較大的一個(ge) 。
前不久,華科大新聞學院研究生、研支團雲(yun) 南分隊誌願者李儀(yi) 回到支教服務地,為(wei) 當地的留守兒(er) 童和家長拍攝全家福,幫他們(men) 留住最美瞬間。
這個(ge) 想法在李儀(yi) 支教時就已萌生。
一次晚自習(xi) ,李儀(yi) 講到“小明和爸爸媽媽去遊樂(le) 園,3人要付多少票錢”的計算題。講台下的一個(ge) 學生卻傷(shang) 心地哭起來,她說,自己已經很久都沒見過爸爸媽媽了。
支教結束後,李儀(yi) 協助負責學院的學生黨(dang) 務工作。在她的協調下,新聞學院的特色品牌團隊“學生攝影工作室”,將誌願服務延伸到雲(yun) 南臨(lin) 滄螞蟻堆中心完小,為(wei) 當地居民拍攝全家福,開辦攝影小課堂。
“3、2、1,笑一笑!”鏡頭裏有雲(yun) 南的大山、天空,還有孩子們(men) 眼中澄澈的笑意。“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誌願者,我的目光應該始終落在基層。未來,我要和我的隊友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李儀(yi) 說。
楊歆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部門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
- 構建醫務社工體係 助力首都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醫心”讓醫療更有溫度
- 備戰杭州亞運會 臨安、臨平體育中心舉行“賽時一天”綜合演練
- 十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 未來三年左右全國12萬銀齡教師參與支教
- 演出一票難求 超七成受訪者遇到過搶票難
- 南京郵電大學:讓青春在社會實踐中閃光
- 學講話 悟思想 擔使命 團結引領廣大青年 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貢獻青春力量
- 凝聚僑心僑力 譜寫複興華章——祝賀第十一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開幕
- 2023年8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7% 國家統計局解讀
- 貴南高鐵全線首發列車抵達貴州 黔桂兩地山海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