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遊戲成癮背後,看到青少年的真實需求

發布時間:2023-09-01 15:1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李先生最近很苦惱。他的兒(er) 子小鵬今年14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學生。疫情期間,因為(wei) 要上網課,李先生給兒(er) 子買(mai) 了手機。沒想到兒(er) 子在用手機學習(xi) 之餘(yu) ,迷上了網絡遊戲。現在李先生每天下班回家,都看見兒(er) 子抱著手機玩遊戲,不管怎麽(me) 批評,兒(er) 子都不肯放棄遊戲。氣急之下,李先生幾次沒收了兒(er) 子的手機,但由於(yu) 學習(xi) 需要,又不得不還給他。

  對於(yu) 沒收手機,小鵬很反感。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其實自己談不上多迷戀遊戲,隻是因為(wei) 身邊的同學都在玩,為(wei) 了和他們(men) 有共同話題,所以加入其中。在他們(men) 玩的遊戲中,排名高的人會(hui) 得到小夥(huo) 伴的尊敬和崇拜,就像在班裏成績好的人一樣,很有麵子。

  小鵬說,他現在每天會(hui) 花1~2個(ge) 小時打遊戲,周末可能會(hui) 增加到3~4個(ge) 小時,這在同學中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他也明白父母不讓玩遊戲是為(wei) 自己好,但他不喜歡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他們(men) 總是在自己玩到一半的時候強行要求停止。

  為(wei) 了預防兒(er) 子遊戲上癮,影響學習(xi) ,同時也為(wei) 了尋求與(yu) 兒(er) 子更好溝通的方法,李先生帶著小鵬一起參加了北京回龍觀醫院舉(ju) 辦的“青少年網絡健康使用夏令營”活動(以下簡稱“夏令營活動”)。

  來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其他家長也跟李先生一樣,對自己孩子長時間沉迷在手機世界有著不同程度的擔憂。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對孩子玩手機感到焦慮。一名媽媽說,一看到孩子拿起手機,馬上就會(hui) 想到他可能連續玩幾個(ge) 小時,接著就會(hui) 聯想到孩子成績下滑,可能影響未來的人生,於(yu) 是焦慮感油然而生。她認為(wei) ,這不是自己的臆想,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於(yu) 是更加焦慮,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

  青少年需要被尊重和平等對待

  在夏令營活動上,知名家庭教育心理專(zhuan) 家、中國心理危機幹預協會(hui) 理事劉麗(li) 萍表示,在現實中,很多時候親(qin) 子關(guan) 係會(hui) 因為(wei) 手機問題而變得緊張。家長需要了解的是,青春期的孩子處於(yu) 人生的特殊階段,他們(men) 需要的是尊重。

  很多家長會(hui) 覺得孩子步入青春期後變得“叛逆”,其實“叛逆”隻是家長給孩子貼的標簽,孩子不願意“聽話”,是因為(wei) 他覺得自己是個(ge) 獨立的人,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地對待。比如在玩手機的問題上,如果家長隻允許孩子每天玩30分鍾手機,自己卻抱著手機刷個(ge) 不停,隨時隨地“機不離手”,甚至玩手機到深夜,孩子看到後就會(hui) 覺得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不公平”。因此,家長在限製孩子使用手機時長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事實上,家庭中製定的任何規則,家長都要跟孩子共同遵守。

  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產(chan) 生矛盾的衝(chong) 突點還在於(yu) ,家長認為(wei) 孩子使用手機時間過長,而孩子卻覺得自己沒有過度使用,更沒有上癮。那麽(me) ,如何區別網絡正常使用、過度使用和網絡成癮呢?

  劉麗(li) 萍說,正常使用網絡的表現是:出於(yu) 好奇,為(wei) 了緩解緊張和疲勞而上網,上網時間適當,網絡與(yu) 現實生活的關(guan) 係平衡,社會(hui) 功能未因上網而受到影響。網絡過度使用的表現是:沉迷其中,上網時間過長,每天至少4個(ge) 小時,上網占據了大部分的業(ye) 餘(yu) 時間,社會(hui) 功能有一定受損。網絡成癮的表現是:有強烈的上網渴求,離開網絡就會(hui) 出現戒斷反應,現實生活和網絡生活嚴(yan) 重失衡,上網占據了生活中的主導地位,社會(hui) 功能也明顯受損。

  “過度使用並不意味著網絡成癮,但很可能會(hui) 讓孩子走向網絡成癮,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就要引起高度重視。”劉麗(li) 萍說。

  獎勵性上網和完全戒網都是危險的方法

  8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yi) 人。而據之前的統計報告,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wei) 26.7個(ge) 小時。網絡遊戲用戶規模達5.22億(yi) ,占網民整體(ti) 的48.9%。

  《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注:調查對象為(wei) 18歲以下在校學生,不包括6歲以下群體(ti) 和非學生樣本)達1.91億(yi)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全國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ye) 教育(不包含成人教育)人口共1.97億(yi) 。2021年我國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5.0%。未成年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wei) 90.7%,經常在網上玩遊戲的比例為(wei) 62.3%(注:以未成年網民規模1.91億(yi) 為(wei) 基數)。

  “玩手機確實會(hui) 上癮,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另一名杜姓家長說。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12歲的女兒(er) 從(cong) 小由奶奶看管,近期才跟他一起生活。在老人的溺愛和縱容下,女兒(er) 每天放學回家都抱著手機,頭也不抬地玩遊戲、刷視頻,一玩就是幾個(ge) 小時,批評她就會(hui) 發脾氣。杜先生決(jue) 定改掉女兒(er) 的“惡習(xi) ”,於(yu) 是一有時間就陪女兒(er) 出去玩,自己沒時間的時候就讓女兒(er) 和同齡小夥(huo) 伴一起出去玩,讓她遠離手機。經過兩(liang) 個(ge) 星期的努力,女兒(er) 已經有了很大轉變,晚上不再捧著手機,脾氣也好了很多,父女間的溝通也順暢了許多。不過杜先生也很擔心,不知道這種轉變會(hui) 持續多久。

  在控製孩子使用手機時間方麵,孟女士很有心得。她對孩子嚴(yan) 格管理,采用了在心理輔導課上學到的“獎勵機製”的方法。她的孩子今年9歲,已經對手機遊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xing) 趣。孟女士允許孩子每天玩半小時手機,每次隻能玩10分鍾,周末可以增加到1小時,平時孩子若是表現好,比如成績優(you) 秀、幫助做家務,則可以給自己賺取幾分鍾玩手機的時間。“孩子年齡還小,所以很聽話,能遵守規則,就是不知道以後會(hui) 怎麽(me) 樣。”孟女士不無擔心地說。

  相比之下,陳先生的處理方式就比較“極端”,他的兒(er) 子今年11歲,還在上小學,就已經戴上了眼鏡。兒(er) 子每天都要花一兩(liang) 個(ge) 小時玩手機遊戲,孩子的媽媽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卻不聽話,說多了母子間就會(hui) 發生衝(chong) 突。

  陳先生一狠心,拆掉了家裏的路由器,還沒收了孩子所有電子設備,讓孩子沒有任何接觸手機遊戲的機會(hui) 。陳先生說,自己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所以知道遊戲設置的機製就是會(hui) 讓人上癮,他認為(wei) 要戒掉遊戲就要釜底抽薪。剛停掉遊戲的時候,孩子也很不適應,但是陳先生會(hui) 陪孩子一起看書(shu) ,並且跟孩子一起討論書(shu) 裏的內(nei) 容。漸漸地,孩子便養(yang) 成了愛讀書(shu) 的習(xi) 慣。不過陳先生也並未完全放心,“不知道以後他有機會(hui) 重新接觸網絡,會(hui) 不會(hui) 又沉迷於(yu) 遊戲。”

  回龍觀醫院酒精成癮病房病區主任於(yu) 健瑾表示,對於(yu) 低年齡孩子,要謹慎使用獎勵機製。因為(wei) 與(yu) 成人不同,低齡的孩子自控力比較弱,使用獎勵機製,孩子長大後會(hui) 更容易對“獎品”沉迷。

  “因為(wei) ‘獎品’是他辛辛苦苦得到的,當有一天他發現可以輕而易舉(ju) 地獲得曾經辛苦努力才能得到的獎勵時,就會(hui) 格外沉迷其中。同樣,讓孩子一次性快速完全戒掉網絡,也是比較危險的方法,因為(wei) 精神活性物質,無論是酒精還是手機遊戲,如果強製戒除,會(hui) 出現明顯戒斷反應,比如心慌、焦慮、情緒不穩,內(nei) 心的缺失感占據上風,結果很可能是,以後孩子一旦有機會(hui) 再次接觸,就會(hui) 瘋狂地迷戀。”

  遊戲成癮的根源是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網絡遊戲成癮是青少年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心理治療師劉豔說,遊戲成癮的表現是,出現持續或反複的遊戲行為(wei) ,遊戲行為(wei) 失控,遊戲行為(wei) 成為(wei) 生活優(you) 先事項,盡管遊戲造成負麵後果仍然無法停止,遊戲行為(wei) 導致明顯的功能損害。

  劉豔舉(ju) 例說,遊戲成癮的孩子往往有以下具體(ti) 表現:反複、持續地玩遊戲,明明答應家長隻玩半個(ge) 小時,卻控製不住,想各種辦法延長遊戲時間,玩遊戲成為(wei) 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不好好上學,不愛交朋友,甚至吃飯和睡覺都顧不上,明知遊戲對自己帶來了很多糟糕的後果,比如視力下降、睡眠顛倒、成績下滑、情緒暴躁、跟父母產(chan) 生衝(chong) 突等,卻仍然無法停止。

  “遊戲成癮是一種行為(wei) 成癮,同物質成癮不同的是,遊戲成癮反映的是一種真實的需求。想要知道孩子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遊戲成癮,就要了解他需要從(cong) 遊戲中獲得什麽(me) 。”劉豔說,“如果一件事情,孩子明知道很糟糕卻依然會(hui) 做,一定是因為(wei) 這件事很重要,會(hui) 給他帶來一些意義(yi) ,家長需要知道的是,這些意義(yi) 是什麽(me) 。通常情況下,孩子沉迷遊戲無法自拔,一定是因為(wei) 在遊戲中獲得了他所需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dong) 西,比如成就感,和同伴交流的快樂(le) ,或者是發泄情緒的渠道;另一種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麵臨(lin) 很多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源於(yu) 親(qin) 子關(guan) 係不良、同伴關(guan) 係不佳等,為(wei) 了逃避現實中的困難,孩子便躲進了遊戲世界。”

  劉麗(li) 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青春期的孩子,身體(ti) 和心理都在發生變化,而初中二年級是一個(ge) 尤其明顯的“分水嶺”,這個(ge) 時期,孩子會(hui) 發生學習(xi) 成績的分化,有些孩子會(hui) 有明確的學習(xi) 目標和動力,努力學習(xi) ,備戰中考;有些孩子則會(hui) 在這個(ge) 階段成績下滑,人際關(guan) 係變得糟糕,認為(wei) 父母不理解自己,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陷入網絡遊戲中,在虛擬世界尋找現實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價(jia) 值感和歸屬感。

  “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和認可非常重要,讓孩子在現實中獲得足夠的快樂(le) ,孩子就不會(hui) 過度沉迷於(yu) 虛擬世界。”於(yu) 健瑾說。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臨(lin) 床發現,治療酒精依賴的病人,可以采用替代治療的方法,就是用另一種精神活性物質來替代酒精,慢慢地,患者會(hui) 習(xi) 慣用來替代的精神活性物質,而不再依賴酒精。於(yu) 健瑾認為(wei) ,讓孩子遠離手機遊戲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父母的陪伴、關(guan) 愛和誇獎都可以作為(wei) 另一種安全健康的精神活性物質,能夠帶給孩子自信快樂(le) 的感受。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就不會(hui) 對遊戲有太多依賴。

  “網絡和遊戲都不是‘原罪’,真正的‘原罪’是孩子在生活中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導致孩子隻能去遊戲中尋求自己需要的東(dong) 西。”劉豔說,“從(cong) 心理學上來講,這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自救行為(wei) ,也是一個(ge) 補償(chang) 性和代償(chang) 性的行為(wei) 。所以家長們(men) 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到底缺失了什麽(me) ?家長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孩子獲得他們(men) 缺失的東(dong) 西?這樣才能把孩子從(cong) 遊戲世界拉回現實生活中。”

  “家長也可以反思一下,孩子總是喜歡抱著手機的原因,是不是與(yu) 自己有關(guan) 。”於(yu) 健瑾說,臨(lin) 床發現,很多情況下家長的情緒不穩定也是導致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他們(men) 經常指責孩子,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暴跳如雷,讓孩子覺得跟家長說話還不如跟手機裏的人說話。有些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評價(jia) 過低,經常對孩子的行為(wei) 表示不認可,讓孩子覺得在現實世界很受挫,所以隻想待在手機遊戲的虛擬世界裏。

  劉豔建議,家長可以學習(xi) 一些有關(guan) 青少年心理的知識,了解青少年階段的特點,從(cong) 家庭層麵做出調整,以適應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要盡量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不必焦慮和恐慌,“這些問題都是可以治療、幹預並得到解決(jue) 的。”劉豔說。

  (文中受訪家長和學生均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遊戲成癮背後,看到青少年的真實需求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