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進柳州白蓮洞,探萬年前古人類“嗦螺”遺跡

發布時間:2023-09-01 15: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在廣西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庫房內(nei) ,文物管理員連日來一直在用毛刷清洗螺螄殼化石,這些螺螄殼化石距今已有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的曆史。在所有白蓮洞出土物件中,要數螺螄殼的數量最多,可以想象白蓮洞人是十足的“嗦螺”愛好者。

  【解說】“北有山頂洞,南有白蓮洞。”位於(yu) 柳州市南郊的白蓮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的洞穴遺址。經考古發掘,在此出土了石器、骨針、人牙化石、動物化石等史前物件。洞穴內(nei) 文化層堆積連續完整,厚達3米,詳細記錄了大量史前的文化信息,這在中國範圍內(nei) 都是少見的。

  【同期】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李捷

  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洞穴博物館,白蓮洞遺址的發現,拉開了中國南方史前考古的序幕。經過測定,整個(ge) 白蓮洞遺址地層包括,史前37000年到7000年這麽(me) 一個(ge) 的過程。通過對史前的這些地層的分析,可以分析得出來史前人類生活的習(xi) 慣、用什麽(me) 樣的工具。柳州白蓮洞遺址,就是這3萬(wan) 年來一本天然的“地書(shu) ”。

  【解說】有趣的是,這本“地書(shu) ”實質上是古人類的生活垃圾堆放區。李捷告訴記者,千萬(wan) 年來,白蓮洞人都未曾變更生活垃圾堆放區,通過這本“地書(shu) ”,科學家可以詳細了解古人類的飲食構成。

  【同期】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李捷

  白蓮洞遺址還出土了很多動物的骨骼化石,金絲(si) 猴的、大熊貓的、大象的(骨骼化石),這些都是史前人類捕獵的動物,他們(men) 把這些獵物吃完以後,把動物骨骼也堆積在這裏,史前人類能夠捕食的這個(ge) 環境,證明了柳州這個(ge) 位置當時非常適合史前人類的居住,(並且)不間斷地在這裏生活。

  【解說】隨著智慧的進步和新工具的使用,古人類也在不斷探索和豐(feng) 富飲食鏈。大量的螺螄殼化石出現於(yu) 白蓮洞考古現場的西三層,這一堆積層距今已有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的曆史。出土的螺螄殼個(ge) 頭較大,其尾部均有被砍砸工具敲掉的痕跡。

  【解說】李捷介紹,柳州氣候優(you) 良,雨水充沛,是螺螄生長的理想之地。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前,白蓮洞人或許是偶然發現螺螄。由於(yu) 捕撈螺螄相較於(yu) 捕魚和狩獵要簡單得多,螺螄被古人類作為(wei) 高蛋白“小零食”長期保留下來,幫助他們(men) 在艱苦的環境下存活。

  【同期】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李捷

  在3萬(wan) 多年前(的地層),我們(men) 還沒有發現有螺螄殼,就是說他們(men) 當時還沒有知道捕食螺螄,發現螺螄是在西三層,距今2萬(wan) 年左右,史前人類捕食範圍的擴大,到了湖邊、到了河邊,他們(men) 在一次可能偶然的機會(hui) ,捕食到螺螄,知道螺螄也是一種美味,所以他們(men) 就會(hui) 把螺螄記憶下去。

  【解說】如今,中國民眾(zhong) 對於(yu) 螺螄的喜愛未曾改變,其烹飪方式相較“老祖宗”也更為(wei) 豐(feng) 富多樣。在廣西柳州,螺螄粉因其鮮、香、酸、辣、爽等獨特風味而成為(wei) “網紅小吃”,以螺螄為(wei) 食材的螺螄鴨腳煲、炒螺螄、煮螺螄等美食也吸引天南海北的食客尋味而來。中國民眾(zhong) 好吃螺螄的習(xi) 慣,似乎從(cong) 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前就已“注定”。

  【同期】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李捷

  史前人類兩(liang) 萬(wan) 年前就開始嗦螺螄,現在我們(men) 更加進步了,我們(men) 把螺螄和其他的一些美食混合在一起,能夠配出更好的美食,所以柳州和螺螄是緊密相連的,在這片土地上柳州人愛吃螺螄,其實注定是天性,也注定是自然留給我們(men) 的瑰寶。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