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著力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發布時間:2023-09-04 15: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龍登傑(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重慶市委黨(dang) 校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中國成立以來,針對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北缺南豐(feng) 、夏汛冬枯的基本水情,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進入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領導  當前,水資源已經成為(wei) 製約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以陝西為(wei) 例,其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jin) 占全國總量的1.48%,全省人均水資源量僅(jin) 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71%的水資源集中分布在陝南地區,而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77%和90%的關(guan) 中和陝北地區,水資源量僅(jin) 為(wei) 全省的29%。引漢濟渭工程對於(yu) 潤澤關(guan) 中、解渴陝北、帶動陝南具有重要意義(yi) 。

  目前,引漢濟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自7月16日一期工程先期通水以來,全部設備運行正常、通水水質優(you) 良;輸配水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後,將解決(jue) 西安、鹹陽、渭南、楊淩等關(guan) 中地區城市的生活與(yu) 工業(ye) 用水需求,受益人口超過1400萬(wan) 。

  新征程上,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nei) 大循環,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在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繼續科學推進實施調水工程,要在全麵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這也為(wei) 繼續科學推進引漢濟渭工程、發揮好工程綜合效益指明了著力方向。為(wei) 此,還需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節水優(you) 先,處理好開源和節流之間的關(guan) 係。對於(yu) 受水區來說,要準確把握人與(yu) 水、水與(yu) 生態、水與(yu) 經濟社會(hui) 等辯證統一關(guan) 係,從(cong) 觀念、意識、製度、措施等方麵把節水擺在優(you) 先位置,堅持把節水作為(wei) 根本出路,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統籌生產(chan) 、生活、生態用水,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工業(ye) 、城鎮等領域節水,推進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約節約用水方式轉變,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chan) 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強節水技術研發,重點支持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精準節水灌溉控製、管網漏損監測智能化、非常規水利用等先進技術及適用設備研發,拓展節水科技成果及先進節水技術工藝推廣渠道,逐步推動節水技術成果市場化,加快節水科技成果轉化。

  “兩(liang) 隻手”協同發力,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政府部門要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製度、嚴(yan) 格用水總量控製的前提下,形成水資源節約保護的製度政策體(ti) 係、標準規範體(ti) 係、技術支撐體(ti) 係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積極探索流域內(nei) 、地區間、行業(ye) 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製訂水價(jia) 機製方案,保障工程良性運行,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發揮智慧水利體(ti) 係作用。引漢濟渭工程開工以來,多維度開展數字化建設,在工程建設和調度管理中應用數字孿生、北鬥通信、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建成綜合通信係統、水質監測係統、安全監測係統、水情自動測報係統等,為(wei) 工程的供水、防洪、發電、生態提供實時數據和決(jue) 策支撐。接下來,還應不斷提升流域監測綜合感知能力和全過程水管控業(ye) 務應用能力,加快水利數字化轉型,細化製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強從(cong) 水源到用戶的精準調度;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體(ti) 係,提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對流域治理管理決(jue) 策的支持能力,全麵提升防範化解水安全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從(cong) 設計到施工,引漢濟渭工程嚴(yan) 格遵守秦嶺保護條例,實行秦嶺準入許可製度,引入了無人機監測環保施工等舉(ju) 措,盡可能減少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為(wei) 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魚類的影響,在黃金峽水利樞紐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魚類洄遊產(chan) 卵的需求,專(zhuan) 門設計了一條生態魚道,同時在三河口水利樞紐工程下遊河道修建人工魚巢,有效保護魚類種質資源。接下來,要把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視為(wei) 重中之重,在牢牢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基礎上,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複的關(guan) 係,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需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不斷發展,由地理氣候環境決(jue) 定的水時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帶來的水災害等問題仍有待解決(jue) ;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新問題不斷出現,新老問題交織,共同威脅著百姓用水安全。為(wei) 此,要加強國情水情教育,讓節水護水惜水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自覺行動;各級黨(dang) 員幹部要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晨、李潔、張哲浩、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4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