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不斷夯實非遺傳承保護的數字根基

發布時間:2023-09-06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王禹欣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批準發布我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領域的文化行業(ye) 係列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以下簡稱“標準”),對民間文學等十大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應采集、著錄的內(nei) 容及其相應要求進行了歸納提煉。該標準更好地明確了非遺數字資源采集著錄工作的具體(ti) 方向和重點內(nei) 容,提升了記錄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水平,有利於(yu) 我國非遺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傳(chuan) 承弘揚。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望曆史,悠久綿延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見證著中華文明取得的輝煌成就;放眼當下,在新時代保護好、傳(chuan) 承好非遺文化,更能激活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曆久彌新的旺盛生命力,有利於(yu) 增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認同,對延續曆史文脈、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yi) 。

  如何讓蘊藏豐(feng) 厚的非遺資源更好綻放時代魅力?不斷傳(chuan) 承創新,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是關(guan) 鍵。如今,信息化、數字化浪潮正不斷重塑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非遺數字化過程的不斷推進,也讓非遺文化更為(wei) 緊密地與(yu) 現代生活接軌,為(wei) 非遺資源的活化傳(chuan) 承不斷注入活力。例如,在大型文化節目《非遺裏的中國》中,中國歌劇舞劇院為(wei) 11個(ge) 省份的六大非遺門類、27項非遺技藝進行了秀演,通過3D影像技術為(wei) 人們(men) 還原古代自然人文生活場景;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期間,全國各地共舉(ju) 辦了6200多場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其中線上活動共2400多項,通過AI、全息投影等方式完美呈現非遺傳(chuan) 統文化。無論是非遺傳(chuan) 統技藝通過社交網絡、視頻直播等路徑廣為(wei) 傳(chuan) 播,還是非遺檔案和文化記憶通過數據庫建設等方式得以存續,抑或先進數字技術手段給人們(men) 帶來沉浸式非遺文化體(ti) 驗,“非遺+數字”的有機結合,都為(wei) 其現代化傳(chuan) 承提供了蓬勃動力,讓人們(men) 充分感受非遺文化之美。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非遺數字資源的保護利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標,對推進文化數字化的戰略路徑和步驟作出重要部署。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對非遺記錄工程、非遺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計劃等重點任務細化相關(guan) 要求。在係列政策推動下,非遺數字化進程不斷推進,豐(feng) 富了非遺傳(chuan) 承保護的方法途徑,使其文化內(nei) 涵得以深度激活重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當前,標準的出台正逢其時,為(wei) 認識非遺項目提供了“說明書(shu) ”,為(wei) 拆解細化非遺項目保護工作任務繪就了“工程圖”,能夠幫助廣大非遺保護機構與(yu) 從(cong) 業(ye) 者對龐大的非遺資源進行更具係統性、針對性的數字化保護。按圖索驥,我們(men) 期待非遺工作者們(men) 立足理論和實踐層麵,不斷細化對非遺數字資源采集編製的相關(guan) 業(ye) 務要求,深化對非遺保護工作原則理念的正確認知,在非遺數字資源傳(chuan) 播利用、非遺大數據體(ti) 係構建、非遺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培養(yang) 等方麵不斷發力,為(wei) 夯實我國非遺保護的數字化根基貢獻力量,讓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碰撞中不斷迸發生命力,不斷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煥發新的光彩。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6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