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雪春秋》:文化精神的探賾索隱
作者:白 燁
作為(wei) 文學評論家的何向陽,這些年來不斷以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使自己“出圈”,令人們(men) 稱奇。新近她又推出了文化散文集《澡雪春秋》(三聯書(shu) 店2023年1月版),給人再度帶來新的驚喜。這部集子以中國本土文化的俠(xia) 、佛、儒、道為(wei) 探究對象,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與(yu) 史實考據,梳理了這些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在仁人誌士身上的體(ti) 現,在社會(hui) 生活中的浸潤,在曆史長河中的演進,以及對於(yu) 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鑄造,讀來不僅(jin) 令人左右采獲,而且有如春風中坐。可以說,作者何向陽以她自己的“澡雪”之旅,也讓讀者經受了一次難得的精神洗禮。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領域縱橫馳騁的《澡雪春秋》,內(nei) 容厚重,意蘊豐(feng) 贍,可以從(cong) 不同的角度去閱讀,不同的讀者當會(hui) 有不同的感受。就我的閱讀感受而言,印象至為(wei) 深刻的是兩(liang) 個(ge) 方麵,這也應該是這部散文集最為(wei) 引人關(guan) 注的地方所在。
“以人代史”的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尋覓
《澡雪春秋》收入的四篇散文,《青衿無名》從(cong) “無名”俠(xia) 士說起,由眾(zhong) 多俠(xia) 士的曠世義(yi) 舉(ju) ,追溯中國本土俠(xia) 士文化的淵源與(yu) 流變。《渡在海上》探悉了釋迦摩尼在不斷“放棄”中的“正道”追尋之後,以更多的筆墨敘述了中國曆代高僧的西行取經和東(dong) 渡傳(chuan) 道。《澡雪春秋》由孔子的被迫遊學,講述了儒家文化的緣起與(yu) 要義(yi) ,又由孟子、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各自承續,寫(xie) 出了體(ti) 現於(yu) 大儒身上的文化精神。《道在途中》由為(wei) 數不多的典籍史料,描述了莊子、老子的道家學說的興(xing) 起與(yu) 傳(chuan) 流。這些文章,無論是講述傳(chuan) 統文化的起根發苗,還是敘說傳(chuan) 統文化的繁衍生息,都是以人物為(wei) 中心,由人說事,以人代史。如《青衿無名》,由史籍中的“無名”俠(xia) 士,到魯迅筆下的“黑衣人”,又到聶政、豫讓和荊軻等大俠(xia) ,作品都以他們(men) 高蹈出塵的言行和毅然決(jue) 絕的壯舉(ju) ,還原了他們(men) 曆史中的“這一個(ge) ”的真實形象,把他們(men) 那飄忽不定的身影定格了下來,並充分揭示了他們(men) 在“不變的姿態”中貫注的“孝、義(yi) 、情”的人格精神。俠(xia) 士文化的精神與(yu) 精髓,由此得到了精準的定位與(yu) 精到的闡釋。
在“以人代史”的敘述中,作者或以文史典籍作依托,或以文學作品做旁證,這既使得文章的述事論史言必有據,有案可稽,也使得典籍的記述和作品的表述,成為(wei) 文化發展曆程的重要構成,文化精神傳(chuan) 承的鮮明例證。如《青衿無名》中,有關(guan) 司馬遷《史記》的引述,有關(guan) 魯迅《眉尺間》《鑄劍》《野草》等作品的品讀,以及對何大草等人作品的解析,都由不同時代的曆史記述與(yu) 文學敘述,把俠(xia) 文化的曆史作用與(yu) 人文影響,揭示得窮形盡相。作者在書(shu) 中多次說到“文學式的翻寫(xie) 對史的修補”現象,由此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的意義(yi) 上”的體(ti) 味與(yu) 讀解
任何一種文學寫(xie) 作,一定都是有“我”的,隻不過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罷了。寫(xie) 作這部《澡雪春秋》,作者何向陽有著清醒的“自我”意識,也呈現出明晰的“自我”姿態。
無論是寫(xie) 俠(xia) ,寫(xie) 佛,寫(xie) 儒,寫(xie) 道,作者都是由“我”出發和立足,從(cong) 我讀、我品、我思、我感的角度,抒寫(xie) “我”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神的接近與(yu) 觸摸,把握與(yu) 理解。因此,“我的意義(yi) 上的理解”在敘述中不時出現,而且常常有獨到的發見和精彩的解讀,讀來令人印象深刻。如《青衿無名》談到俠(xia) 的形象所內(nei) 含的精神元素時,作者說道:“與(yu) 俠(xia) 寫(xie) 在一起的心性自由、縱橫開合的浪漫主義(yi) ,去偽(wei) 存真、優(you) 雅高貴、要求純粹的唯美主義(yi) ,獨行、沉默冷峻的神秘主義(yi) ,崇尚節義(yi) 、不惜生命並身體(ti) 力行之的英雄主義(yi) ,諸多有史以來與(yu) 之關(guan) 聯而為(wei) 曆史所寫(xie) 到的主義(yi) 等華美外衣下,其實包裹的也隻是最質樸的核,我稱之為(wei) ‘少年精神’。現在還尚無力對這一詩意的稱謂找到與(yu) 之匹配的概念來解釋,隻能以下麵不夠周全的形容講述它的內(nei) 涵:少年一般的心情,青春氣、活力、銳敏,是積極,是不拘於(yu) 文化的個(ge) 性,是創造文化的可能,是充滿向往、希望、夢幻的心理定位,是活潑,是有所為(wei) 。”如許的讚美之詞集合而來是否適度暫且不論,單就把俠(xia) 文化的內(nei) 核定義(yi) 為(wei) “少年精神”而言,就是一個(ge) 別有天地的洞見,而且對於(yu) 人們(men) 認識俠(xia) 文化,把握其精神,卓富啟迪性。也是在《青衿無名》一文中,談到“中國本土文化脈絡的三個(ge) 源頭——儒、道、佛”時,作者有如下一段話也頗富見地:“儒一誕生,已是中年,它的入世道德又一直發揮著它的中年特點,它是求群體(ti) 和諧的;道則開始於(yu) 老年,如果說老莊之時還有青年味的話,那麽(me) 它是愈來愈老的,講出世的超脫,其間的消極與(yu) 它的離性、滅性相連,是求天人和諧的;俠(xia) 卻是少年的,就精神而言,這一質地從(cong) 未變過,它是求個(ge) 性和諧(而非傳(chuan) 統和所認為(wei) 的個(ge) 性衝(chong) 突,這裏的和諧有自我人格統一實現的意義(yi) )。”這段話語,體(ti) 現了作者對於(yu) 儒、道、俠(xia) 三者各自價(jia) 值的自我認知和扼要表述,這種用人的不同時期來作喻比,既表達了作者的判斷與(yu) 臧否,也形象地說明了三者的各自意義(yi) ,給人們(men) 也在“自己意義(yi) 上的理解”,提供了參照,帶來了啟迪。
“我的意義(yi) 上的理解”,還體(ti) 現在《澡雪春秋》中對於(yu) 魯迅在他的著述中一味回避談論孔子的細切辨析,《道在途中》對於(yu) 老子“視天下為(wei) 物而不為(wei) 其所役”的氣質與(yu) 氣魄的剔隱闡微,以及對《莊周夢蝶》所蘊含的自由精神的高度讚譽,等等。如許精彩的見解,獨到的解讀,俯拾皆是,紛至遝來,就使得《澡雪春秋》這本散文集,在沿坡討源又鞭辟入裏的敘述裏,既含有“我”的角度,還具有曆史的厚度,人文的溫度。如此三度合一,便使得《澡雪春秋》別具自身價(jia) 值,值得人們(men) 倍加關(guan) 注。(白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