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家國情 滿滿奮鬥心
光明日報鄭州10月5日電(記者丁豔)10月4日18時35分,一列掛有50節車廂,滿載醫療器械、汽車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cong) 河南鄭州北站駛出,開往俄羅斯莫斯科。
鄭州北站位於(yu) 京廣、隴海兩(liang) 條鐵路主幹線交匯處,擔負著兩(liang) 大鐵路幹線4個(ge) 方向貨物列車的到達、解體(ti) 、編組、出發等作業(ye) ,承擔著中歐班列(鄭州)的調度指揮任務。
雙節假期,鄭州北站調度車間三班值班站長聶佩哲和同事堅守在調度台前,編製編組,指揮運輸。“中歐班列對車底要求比較嚴(yan) 格,需要滿足固定車次、固定線路等條件。自2013年7月18日鄭州首趟中歐班列開行以來,鄭州北編組站就負責給班列的車底進行集結、整備,確保每一個(ge) 環節零差錯,保障中歐班列裝載準時、安全駛出。”聶佩哲說。
作為(wei) 調度人員,聶佩哲要針對列檢人員選扣車信息,編製科學合理的解體(ti) 計劃。他介紹:“車站是路網的‘心髒’,無論多麽(me) 繁忙,我們(men) 都會(hui) 預留股道,用來集結中歐班列空車底。在車底不足的情況下,我們(men) 會(hui) 及時向上級調度部門匯報,請求優(you) 先考慮安排空車計劃。”在中歐班列開行的十年間,他將每個(ge) 作業(ye) 過程容易出現的問題重點標出來,不斷總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高效指揮法。
目前,鄭州北站每天集結的班列空車多達上百輛,為(wei) 中歐班列空車底選扣提供了充足的選擇空間,確保及時裝車、安全開行。
“每當看到中歐班列的車次在列車運行圖上跳躍的頻次不斷增長,就有種自豪感!”聶佩哲感慨道,“這也激勵我們(men) 要發揮樞紐優(you) 勢,全力保障中歐班列高效順暢開行。”
安徽:科技創新 加快步伐
光明日報合肥10月5日電(記者常河、丁一鳴)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一間實驗室裏,青年研究員徐玉平正在儀(yi) 器前專(zhuan) 注地做著實驗,絲(si) 毫沒有注意到記者的到來。“我們(men) 在研發阻氫低活化鋼——聚變的關(guan) 鍵材料。”1991年出生的徐玉平從(cong) 事核聚變關(guan) 鍵工程技術研究工作,特別是鎢銅材料研發,“這個(ge) 長假,我們(men) 一天都沒有休息,等不及呀,我們(men) 的‘誇父’一定要在2025年底全麵建成。”
徐玉平說的“誇父”是聚變堆主機關(guan) 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是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的主要使命是為(wei) 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研究關(guan) 鍵技術,搭建綜合性研究平台。
作為(wei) 磁約束核聚變大科學團隊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員,徐玉平和團隊一直在努力掌握關(guan) 鍵材料自主設計、製造、使役性能和壽命評估全鏈條關(guan) 鍵技術。
不單是“誇父”,總麵積19.2平方公裏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科研從(cong) 未停歇,白天建設工地機器轟鳴,夜晚實驗室燈光如晝。目前,合肥市布局的12個(ge) 大科學裝置中,有8個(ge) 位於(yu) 大科學裝置集中區。
9月20日,合肥先進光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及配套工程在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啟動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士、合肥先進光源項目總指揮封東(dong) 來已經記不清多長時間沒有休假了。“同步輻射光源在各行各業(ye) 用途很大,全世界每年大概有10萬(wan) 人次的用戶在50多台同步輻射光源工作。”封東(dong) 來表示,“先進光源是人類探測微觀世界時一盞明亮的‘燈’,被譽為(wei) ‘前沿科研的眼睛’。我們(men) 正加快建設步伐,未來,這裏將成為(wei) 世界級光子科學研究中心和產(chan) 業(ye) 研發高地。”
吉林:土地增效 農(nong) 民增收
光明日報四平10月5日電(記者任爽)金秋的吉林黑土地,處處秋色怡人。走進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成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著邊際。清風吹過,金黃色的玉米棒露出了頭,田野裏隨之泛起層層黃綠相間的波浪。
麵對豐(feng) 收在望的田間,梨樹縣鳳凰山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笑容燦爛:“整個(ge) 假期,我們(men) 都忙著秋收,能在豐(feng) 收的黑土地上為(wei) 祖國慶祝生日,高興(xing) 又自豪!”
黑土地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作為(wei) 我國產(chan) 糧大縣,梨樹縣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連續出台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推廣方案。今年,“梨樹模式”又結合吉林省“秸稈變肉”工程,融入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模式,再次推動土地增效、農(nong) 民增收。鳳凰山合作社拿出100公頃土地采用新模式進行種植,每公頃化肥用量減少了100斤,種植株數卻至少增加了5000株。
長假伊始,合作社試驗田開鐮。“不光十裏八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來參觀,省內(nei) 外的研學團也來了,一塊兒(er) 見證了新模式帶來的大豐(feng) 收。”韓鳳香說,“如今來梨樹調研的專(zhuan) 家、農(nong) 民越來越多,田間地頭像景區一樣熱鬧。”
今年,吉林省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麵積超過3300萬(wan) 畝(mu) 。“變薄的黑土地又厚起來了,農(nong) 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保護黑土地的意識也越來越強!”長假裏,鳳凰山合作社新製作了工作服,貼近心髒的位置還印有抱著玉米的大熊貓,韓鳳香說,那寓意著使命和責任。
青海:銀齡支教 播撒希望
光明日報西寧10月5日電(記者萬(wan) 瑪加、王雯靜)“回西寧的機票早已買(mai) 好了!這次假期來濟南主要是進行例行體(ti) 檢。”電話一接通,吳鈞教授充滿激情與(yu) 活力的聲音就傳(chuan) 了過來。
2021年夏,已退休的山東(dong) 大學教授吳鈞、胡和勤夫婦得知“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後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選拔,當年10月,他們(men) 風塵仆仆上了高原,成了銀齡支教青海師範大學團隊的成員。
從(cong) 東(dong) 海之濱來到黃河源頭,從(cong) 重點高校到西部普通院校,除了高原反應,兩(liang) 位教授體(ti) 會(hui) 最深的就是兩(liang) 地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青海教育事業(ye) 相對落後,但學生的求學熱情、學校求賢若渴的作風,讓我真切體(ti) 會(hui) 到了銀齡支教的意義(yi) 。”胡和勤感慨道,“教育一頭連著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一頭連著個(ge) 體(ti) 的幸福、家庭的希望。希望‘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的實施,能讓西部地區學生共享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
“我的專(zhuan) 業(ye) 是翻譯,他是搞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的,原本一年的支教活動,誰想一不小心就‘拖’到第三年了。”吳鈞告訴記者,放不下學生、擱不下教學,還有那些未落實的計劃……
“我倆(lia) 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wei) 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見證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曆程,深感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來之不易。能在退休之後參加銀齡支教,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盡綿薄之力,這是一種責任和幸福!”吳鈞和胡和勤興(xing) 奮地說。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6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