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田驥:空間站科學實驗櫃建造“從零到一”
“10年間,我們(men) 從(cong) 零開始,把建造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這條路走通了。”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副主任設計師鄒田驥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載荷工程技術專(zhuan) 業(ye) 研究團隊,在參與(yu) 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建造工作中,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攻克技術難關(guan) 。
團隊現有職工54人,其中“萬(wan) 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1人,35歲以下青年占比63%。團隊先後參與(yu) 了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載人空間站等曆次載人航天工程研製任務。
鄒田驥介紹,團隊主要承研的產(chan) 品是中國空間站上國際覆蓋學科領域最廣的重大空間科學研究設施——科學實驗櫃。每一個(ge) 實驗櫃都是一個(ge) 小型的太空實驗室,每個(ge) 都相當於(yu) 把地麵上的一個(ge) 至少十多平方米的實驗室縮小到了兩(liang) 立方米的空間中,搬到了太空中去。
科學實驗櫃采用“架構開放、組態靈活”的設計思想,開展多學科一體(ti) 化協同設計,突破了30餘(yu) 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實驗關(guan) 鍵技術,載荷承載比超過國際同類設施2倍以上,可支持空間站整個(ge) 運營期上千項科學研究項目的滾動實施,總體(ti) 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於(yu) 西方技術封鎖,中國一直不能使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室,中國人能否獨立研製出自己的“太空實驗室”?這是10年前中國空間站應用載荷工程技術團隊遭遇的質疑。
讓鄒田驥自豪的是,這一技術成果的實現,隻用了10年。“10年間,這條從(cong) 0到1的創新之路,中國人不僅(jin) 走通了,還走到了國際前沿。”
每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科學載荷都幾乎全新,都是“從(cong) 0到1”的創新之路。鄒田驥說,無經驗可借鑒,一個(ge) 看似很小的問題,往往要經過上百次嚐試和實驗,才能有一個(ge) 定型的設計。
而他所在團隊研製的核心艙實驗櫃在軌2.5年,持續開展空間實驗,問天艙在軌超過1年,運行狀態穩定,夢天艙在軌接近1年,狀態正常,科學成果持續產(chan) 出中,為(wei) 空間站建造期任務圓滿收官奠定了基礎。
成功背後離不開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鄒田驥記得,部門主任王珂副總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搞科研都是這樣,要想跟國際競爭(zheng) 、產(chan) 生更大的影響力,必須賽跑。”為(wei) 了搶節點保交付,團隊連續三年春節無休,確保工程不停擺。
團隊近幾年先後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ti) ”“中國科學院四強標兵黨(dang) 支部”等榮譽,20餘(yu) 人次獲得十佳員工和優(you) 秀黨(dang) 員稱號。
“這是黨(dang) 和人民對我們(men) 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我們(men) 將繼續苦練本領、創先爭(zheng) 優(you) ,不負青春、不負黨(dang) 和人民。”麵對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鄒田驥表示,集成技術中心將繼續秉承載人航天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心無旁騖、力戒浮躁,坐得了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踐行新一代航天人積極進取、淡泊名利的時代精神,讓無悔的青春在汗水中閃閃發光,在實現空間科技強國夢的征途上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