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交而通 心相連 行以遠

發布時間:2023-10-16 15: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曹元龍 藺紫鷗 王妤心泓

  今年是習(xi) 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曆史深處走來,跨越高山深壑、海洋沙漠,描繪出波瀾壯闊的合作畫卷。從(cong) 中南半島到尼羅河畔,從(cong) 哈薩克草原到地中海之濱,在輪船的鳴笛、鐵路的建造、工廠的轟鳴中,許多“明天會(hui) 更好”的故事被創造,山與(yu) 海雖遠,但心和心更近了。

  金秋時節,即將舉(ju) 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備受全球矚目。麵對深刻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140多個(ge) 國家和30多個(ge) 國際組織的代表將齊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計、共謀美好未來,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站上新的起點,凝聚起攜手團結應對時代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強大力量。

  聚焦互聯互通

  源自中國屬於(yu) 世界

  10月2日,雅萬(wan) 高鐵正式啟用,標誌著印尼邁入高鐵時代。早前,一首《雅萬(wan) 之歌》在印尼走紅——“從(cong) 雅加達到萬(wan) 隆,時速350公裏,高鐵將行程從(cong) 3小時縮短到40分鍾”“從(cong) 鄭和下西洋,到共建雅萬(wan) 高鐵,中國是我們(men) 的老朋友”。簡潔的歌詞、歡快的節奏,唱出印尼人民對雅萬(wan) 高鐵推動互聯互通、促進聯動發展的熱切期盼與(yu) 美好寄托。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wei) 目標,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麵一步步走深走實,留下一個(ge) 個(ge) “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feng) 碑”。

  基礎設施“硬聯通”紮實推進,激蕩起地區繁榮發展的春水。柬埔寨進入“高速公路時代”,馬爾代夫有了跨海大橋,比雷埃夫斯港煥發勃勃生機,泰中羅勇工業(ye) 園引資攀升,中巴經濟走廊如火如荼……鱗次櫛比的路港園廊有效發揮了重要輻射帶動作用,為(wei) 促進經貿和產(chan) 能合作、加強人員往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規則標準“軟聯通”顯著提升,高揚起融合發展的風帆。從(cong)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業(ye) 園到白俄羅斯的中白工業(ye) 園,從(cong) 印尼的雅萬(wan) 高鐵到非洲大陸的亞(ya) 吉鐵路……中國持續推進與(yu) 共建國家在標準規範、稅收征管、知識產(chan) 權、數字信息等領域的合作,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與(yu) 規則、製度型開放相得益彰。

  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亮點紛呈,匯聚起互學互鑒的大潮。搭建一座橋、修建一條路、建設一座工廠、暢通一片山海,升騰起動人的人間煙火,提高了當地民眾(zhong) 的獲得感,拉近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心距。共建國家還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ti) 育、旅遊、考古等領域的合作,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更好地凝聚思想和價(jia) 值共識。

  胸懷天下者,朋友遍天下。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被多次寫(xie) 入聯合國等重要國際機製成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果的“可視性”“可及性”“可預期性”早已獲得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認可。

  美國庫恩基金會(hui) 主席羅伯特·庫恩直言:“‘一帶一路’是中國為(wei) 人類文明貢獻的真正的、原創的、開拓的方案。它將成為(wei) 21世紀最偉(wei) 大的故事之一。”

  提振發展議題

  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

  發展問題,本應是國際社會(hui) 的核心議題。當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ge) 十年,迎麵而來的卻仍是一幅複雜嚴(yan) 峻的發展圖景:政治博弈、經濟角力、種族芥蒂、戰爭(zheng) 威脅、饑餓陰霾等加劇,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

  在曆史的十字路口,風刮來了雨,也吹走了雲(yun) ,層出的亂(luan) 象和危機讓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對公平正義(yi) 的呼聲更加強烈,對合作共贏的追求更加迫切。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曆史潮流、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的時代要求、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普遍願望,緊緊抓住發展這個(ge) 最大公約數繪製“工筆畫”,不做曆史的被動見證者,而成為(wei) 曆史的書(shu) 寫(xie) 者。有評論指出,曆史是合力,但曆史也需要杠杆,共建“一帶一路”就是撬動曆史前行的杠杆。

  ——開辟“全球南方”引領世界潮流的新紀元,主張在世界版圖上不應有發展的空白。

  作為(wei) “全球南方”的當然成員,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讓“全球南方”的主張開始在世界舞台上綻放異彩,讓被發達國家掣肘的“發展”主題重新煥發生命力。目前,共建國家中,發展中國家居多。“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了《東(dong) 盟互聯互通總體(ti) 規劃2025》、非盟《2063年議程》、沙特“2030願景”等諸多合作倡議,讓人類共謀發展猶如點亮滿天星鬥。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強調:“‘一帶一路’想要解決(jue) 的是自1945年以來的全球核心問題,即占世界人口85%的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問題。”

  ——釋放陸海聯動發展潛力,更好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據統計,當今世界約60%的經濟產(chan) 出來自距離海岸線不超過100公裏的沿海地區,一些國家尤其是內(nei) 陸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被邊緣化。而受益於(yu) 共建“一帶一路”,老撾、哈薩克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等多國正從(cong) “陸鎖國”轉變為(wei) “陸聯國”。陸海聯動讓相關(guan) 國家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擺脫“貧困陷阱”和“不發展陷阱”,深刻變革了近代以來以海洋經濟為(wei) 主的世界經貿格局,助力構建更加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新格局。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不讓任何一個(ge) 人掉隊”是2030年議程的核心承諾,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目標追求。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走經濟、社會(hui) 、環境協調發展之路,努力消除製約發展的根源和障礙,拉動近萬(wan) 億(yi) 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ge) 合作項目,為(wei) 共建國家創造42萬(wan) 個(ge) 工作崗位,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讓將近4000萬(wan) 人擺脫貧困。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認為(wei) ,“一帶一路”倡議和2030年議程方向一致,有助於(yu) 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諧發展。

  發揚團結精神

  構建命運與(yu) 共的世界

  亂(luan) 與(yu) 變交錯,新與(yu) 舊交鋒,困頓與(yu) 希望交織,是觀察者在描述當今世界時的直觀感受。麵對嚴(yan) 峻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如何應對決(jue) 定著人類的未來。

  與(yu) 一些西方國家鼓噪“去風險”“小院高牆”“小圈子”等散發曆史黴味的思維不同,共建“一帶一路”基於(yu) 對曆史邏輯與(yu) 人心的洞察,主張的是開放與(yu) 合作的敘事,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

  共建“一帶一路”不走剝削掠奪的殖民主義(yi) 老路,不做淩駕於(yu) 人的強買(mai) 強賣,不搞“中心—邊緣”的依附體(ti) 係,更不轉嫁問題、以鄰為(wei) 壑、損人利己,而是創新和實施包容性製度安排,推進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推動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更加公正、合理、包容。“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一帶一路’將中國的和平發展與(yu) 整個(ge) 世界的繁榮幸福連接起來。”“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阿爾布勞認為(wei) ,當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少數統治多數的力量,而是將人民團結起來實現共同事業(ye) 的能力,中國能夠在分化的世界中扮演“彌合分歧”的團結者角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五周年,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以製度型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中國新發展給世界帶來新機遇,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人類整體(ti) 進步。從(cong) 2013年到2022年,中國與(yu) 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翻了一番,年均增長8.6%。一個(ge) 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yu) 地廣、長期向好基本麵沒有改變的中國,將繼續為(wei)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不竭動能。

  今年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實踐。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波瀾壯闊,見證了中國對世界發展乃至人類命運的影響已由器物、製度層麵深入到價(jia) 值和精神層麵。國際社會(hui) 看好“一帶一路”發展前景,更認同該倡議與(yu) 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一道承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埃塞俄比亞(ya) 總理阿比表示:“‘一帶一路’格局宏大,它將國際社會(hui) 重新定義(yi) 為(wei) 共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家園。”

  我們(men) 正闊步走在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上。我們(men) 終能迎來路路相連、美美與(yu) 共的那一天。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6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