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聞隨筆】高鐵,改變生活重塑旅行

發布時間:2023-10-18 11: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王丹

  前不久的中秋國慶假期,高鐵出行熱頗引人關(guan) 注。黃金周開啟前,“買(mai) 票難”就屢次登上熱門話題榜。假期首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量2009.8萬(wan) 人次,創下曆史新高。假期8天,全國鐵路日均發送旅客1686.2萬(wan) 人,約為(wei) 今年春運期間的兩(liang) 倍。

  高鐵出行的高熱度,折射出人們(men) 交通需求的微妙變化。“坐著高鐵去旅行”,對於(yu) 不少國人來說,已成為(wei) 鮮活的生活圖景。近年來,我國鐵路事業(ye) 快速發展,尤其是高鐵網絡日益完善,全國95%以上城區人口50萬(wan) 的城市都已經被連綴成網,城市群間的距離被拉近,絕大多數旅遊目的地,人們(men) 都可以乘坐高鐵順暢到達。

  不僅(jin) 如此,隨著高鐵月票、通票等多種新票製產(chan) 品的推出,高鐵跨城“公交化”“地鐵化”趨勢日顯。這也高度契合了人們(men) 日趨個(ge) 性化、特色化、小眾(zhong) 化的旅行需求和趨勢。較快的速度、便捷的換乘、極高的準點率,讓高鐵成為(wei) 比較理想的出行工具。尤其是一千公裏之內(nei) ,高鐵的性價(jia) 比已經高於(yu) 飛機。

  高鐵還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旅行這種生活方式,並撬動文旅消費活力。高鐵的開通和普及,縮短了人們(men) 與(yu) 旅行目的地的時間距離,激發了人們(men) 的旅行需求和興(xing) 趣,帶動了旅遊消費。周末短途遊的火爆,與(yu) 高鐵的發展不無關(guan) 係,多少“說走就走”的旅遊就此實現。不少地方還推出獨具特色的旅遊高鐵,比如連接杭州市與(yu) 黃山市的“杭黃高鐵”、跨越雲(yun) 貴川三個(ge) 旅遊大省的“成貴高鐵”等,高鐵對旅遊經濟的拉動效應可見一斑。

  每一次高鐵新線路的開通和由此而來的高鐵網絡動態發展,悄然影響著人們(men) 對旅行目的地的選擇。以往,人們(men) 多是目的地優(you) 先,而現在,“高鐵N小時圈”成為(wei) 新的選擇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交通條件的持續變化,為(wei) 處於(yu) 不同空間的旅遊資源賦予不同的價(jia) 值,讓它們(men) 處於(yu) 動態的競爭(zheng) 中。對於(yu) 那些“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的旅遊資源來說,高鐵的到來激活了沉寂的市場,由此盤活的旅遊資源或為(wei) 當地帶來彎道超車的發展機遇。而對於(yu) 另一些交通基礎較好但旅遊資源特色不突出的地方來說,高鐵帶來的或許是人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新隱憂。不論哪種情況,都是推動當地旅遊業(ye) 轉型升級甚至重塑地域經濟發展的寶貴契機。

  可以預計,高鐵遊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旅遊經濟的增長亮點。如何利用高鐵撬動當地文旅市場,各地應保持敏銳,抓住機遇。特別是,曆經多年發展,“四橫四縱”高鐵網已全麵建成,“八橫八縱”高鐵網加密形成。普遍抬高的交通條件,在某種程度上,讓同類或同空間旅遊資源站在了被拉平的新起跑線上。要提高旅遊資源的吸引力,唯有在創新旅遊產(chan) 品、提升旅遊服務、增強品牌形象運營等方麵動腦筋、下功夫,摒棄快餐化、同質化。而對於(yu) 更高層級的行政區劃來說,如何更好發展全域旅遊,創新通票製度,讓高鐵更巧妙串聯起當地旅遊資源,激活旅遊消費活力,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也值得不斷深思。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8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