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如鐵打勝仗——記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生死在一起連”
“你準備好上戰場了嗎”“戰場上你會(hui) 為(wei) 身邊的戰友擋子彈嗎”……“生死在一起連”不久前開展了一項關(guan) 於(yu) 戰鬥精神的問卷調查,一個(ge) 個(ge) 直擊靈魂的問題讓官兵們(men) 熱血沸騰。戰士李洋的內(nei) 心很不平靜,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勾選了“是”。
全連官兵花了20多分鍾填寫(xie) 完畢,問卷收回統計顯示,官兵們(men) 的回答都一樣。
“平時甘苦與(yu) 共,戰時生死相依,隻要我們(men) 團結在一起、生死在一起,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連長張培金說。
第74集團軍(jun) 某旅“生死在一起連”,發源於(yu) 1937年12月的天福山起義(yi) ,連隊南征北戰,曆經120多次戰役戰鬥洗禮。1946年8月,他們(men) 奉命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在極為(wei) 艱苦的條件下與(yu) 數十倍之敵周旋80餘(yu) 天,沒有一個(ge) 戰士掉隊,最終出色完成任務,戰後被上級授予“生死在一起”榮譽稱號。
從(cong) 硝煙彌漫的戰場到通往勝利的演兵場,幾十年來,一代代連隊官兵繼承“團結在一起、成長在一起、戰鬥在一起、生死在一起”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多次圓滿完成重大演訓任務,奮力向著勝戰的目標不斷發起新的衝(chong) 鋒。
信念如磐
前不久,連隊組織“重走生死在一起路”尋根之旅活動,當指導員王高升站在天福山起義(yi) 紀念碑前,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展開黨(dang) 員宣誓活動時,昔日陣地上的衝(chong) 鋒號、呐喊聲仿佛回蕩在官兵們(men) 耳邊。
“堅定地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這是我們(men) 連隊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王高升說,在“生死在一起連”,新兵下連、新任職幹部報到,第一件事都是參觀榮譽室,他們(men) 讀的第一本書(shu) 是連史冊(ce) ,唱的第一首歌是《生死在一起》。
今年5月,排長劉楚還利用休假時間自發前往陝西延川,探尋習(xi) 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傾(qing) 聽老支書(shu) 梁玉明講述習(xi) 主席的入黨(dang) 故事。作為(wei) 旅隊理論宣講小分隊的成員,他在現地與(yu) 連隊官兵視頻連線,生動的講述贏得了戰友們(men) 熱烈的掌聲。
00後戰士熊家海入伍前是“網癮少年”,來到連隊後訓練、學習(xi) 提不起精神,總盼著發手機打遊戲。察覺他的狀態後,王高升帶他到連史館感悟“平時團結在一起,戰時生死在一起”的精神,叮囑他成長路上全連“一個(ge) 都不能少”。
班長鄔善傑每天帶著熊家海一起訓練學習(xi) ,慢慢地改變了他的認知。1年過去,熊家海不僅(jin) 戒掉了網癮,還在連隊各項考核中名列前茅。
“是‘生死在一起’精神激勵著我不斷進步。”熊家海在學習(xi) 體(ti) 會(hui) 中寫(xie) 道。
在連長張培金看來,“我們(men) 連隊的底色是鮮豔的紅色,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連隊官兵才能堅定地生死在一起。”
6年前,隨著新一輪國防和軍(jun) 隊改革的深入推進,第74集團軍(jun) 某旅奉命移防粵北大地。“生死在一起連”官兵二話不說,打起背包告別親(qin) 人,離開了駐守十幾年的營區,踏上移防之路。
2018年,連隊集體(ti) 換裝。麵對新裝備,全連官兵團結一心、集智攻關(guan) ,很快啃下一係列“硬骨頭”,新裝備快速形成了戰鬥力。
去年,連隊奉命參加駐地抗洪搶險任務,出征前夜,指導員王高升還沒做戰前動員,一份份請戰書(shu) 、決(jue) 心書(shu) 就已經擺到了他辦公室的桌上……
生死與(yu) 共
“戰友戰友親(qin) 如兄弟,革命把我們(men) 召喚在一起。”“生死在一起連”官兵經常會(hui) 唱起這首《戰友之歌》,下士羅江尤其喜歡它的歌詞和旋律。
今年2月春節臨(lin) 近,羅江突然收到父親(qin) 病危的消息,強忍著淚水走下比武場,他匆忙踏上了返鄉(xiang) 之路。
高額的醫療費壓得羅江喘不過氣來,連隊戰友得知消息後,自發為(wei) 他籌集醫藥費。正在雲(yun) 南文山老家休假的班長陳俊強主動請纓,代表連隊戰友將捐款送到400公裏外的羅江家中。
他上午出發,高鐵轉高速,又轉縣道、鄉(xiang) 路,直到夜裏9點半才趕到羅江家。陳俊強的探訪讓羅江在寒冷的冬季深切感受到了戰友情的溫暖。臨(lin) 走前,陳俊強拍著羅江的肩膀說:“連隊永遠是你的家,有任何困難和大家說。”那一刻,羅江感動得淚流滿麵。
在“生死在一起連”榮譽室的展陳櫃裏,陳列著一隻老舊的“古董”水壺。77年前,連隊奉命牽製敵人掩護大部隊撤退,最艱難的時候全連隻剩下一壺水。戰鬥間隙,這壺水送到了時任指導員李欣芝手中。看著大家幹裂的嘴唇,李欣芝首先把水壺遞給了傷(shang) 員張廣華,但張廣華又把水壺遞了回來:“大家還要戰鬥,你們(men) 先喝!”
水壺在全連傳(chuan) 了一輪,最後到李欣芝手中時,還是滿滿的一壺水。“每名同誌都喝一點,傷(shang) 員先喝,然後戰士喝,最後幹部喝!”李欣芝下了命令。水壺又傳(chuan) 了一圈,大家都是抿一小口,生怕後麵的戰友沒水喝,再到李欣芝手中時,還有大半壺水。
70多年過去,“生死在一起”的精神在連隊一直熠熠生輝。那一年,滇東(dong) 腹地,一場實兵對抗演練激戰正酣,班長李琳奉命帶領戰友前出偵(zhen) 察。天氣炎熱,加上長途行軍(jun) ,戰士藍智豪的水壺很快見了底,渴得嗓子直冒煙。
“快點喝,這是命令!”李琳見狀,果斷將自己的水壺塞給藍智豪。偵(zhen) 察小分隊的其他成員則爭(zheng) 相解下自己的水壺,遞給李琳。小分隊在前沿堅守一天一夜,圓滿完成任務,為(wei) 部隊精確打擊傳(chuan) 回了一條條寶貴的數據信息。
去年夏天,駐地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隨連隊執行抗洪搶險任務的副班長李洋奮戰在最危險的決(jue) 口處。鏟土、清淤、壘沙袋,忙碌得一刻不停的李洋感覺身體(ti) 越來越乏力,一陣頭暈目眩後,直接摔倒在泥地裏。
戰友們(men) 迅速趕上來,將他送上了救護車,李洋恢複意識後,醒來的第一句話是:“搶險要緊,我還能戰鬥!”
在“生死在一起連”,“不拋棄、不放棄、共成長”是一種行動自覺。戰士熊石禹入伍之初體(ti) 能偏弱,訓練成績不理想,連隊幹部骨幹悉心對他進行幫帶。去年年底,熊石禹被表彰為(wei) “四有”優(you) 秀士兵。
下士薛港去年士兵考學落榜,一度失去了信心。排長劉楚以自身考學經曆多次鼓勵他,並主動為(wei) 他購買(mai) 了兩(liang) 套複習(xi) 資料。薛港重新燃起了鬥誌,滿懷感激地走進了考學提幹集訓隊……近年來,連隊先後有4人保送提幹,3人考取軍(jun) 校,8人考取士官學校。
藏族戰士澤仁紮西剛入伍時普通話說得不熟練,因融入不了集體(ti) 而苦悶不已。班長李琳發現後,帶著他讀報練習(xi) 國家通用語言,手把手指導他訓練。去年,澤仁紮西成長為(wei) 連隊最年輕的班長。
澤仁紮西當上班長後,班裏戰士唐楚翔訓練成績墊底,他不急不躁,像親(qin) 兄弟一樣真心幫帶,半年後唐楚翔在連隊考核中成功實現逆襲。
“隻有平時甘苦與(yu) 共,戰時才能生死相依。”去年7月,連隊參加基地化演習(xi) ,實兵對抗階段,鄔善傑帶領八班負責開辟左翼通路。前方縱深是200多米長的地雷場,因為(wei) 上級配屬的掃雷車被判“戰損”,他們(men) 隻能人工排雷。
形勢緊急,鄔善傑帶著下士劉誌望迅速匍匐在地,開始人工排雷,班內(nei) 其他人員為(wei) 他們(men) 提供火力掩護。沒多遠兩(liang) 人的膝蓋就被磨破,煙霧彈的黑煙嗆得他們(men) 眼淚直流。排完地雷,兩(liang) 人累得虛脫,連拿槍都十分困難。
“班長,我們(men) 背著你倆(lia) ,我們(men) 要一起勝利!”戰士們(men) 不由分說背起兩(liang) 人,繼續投入戰鬥,最終八班出色完成既定任務。
敢戰善戰
“‘生死在一起’精神發軔於(yu) 戰場,也時刻指向戰場。”站在紅底黃字的連隊榮譽戰旗前,王高升經常向參觀者這樣介紹。
在“生死在一起連”野外駐訓點,濃濃的戰味撲麵而來:野戰帳篷內(nei) ,戰鬥裝具按照出動編組整齊擺放,便於(yu) 戰士們(men) 按需出動;沙盤堆旁,幹部骨幹圍坐一起,正在深入討論戰法訓法;飯前小練兵,官兵們(men) 展開單杠、雙杠比武,周圍的加油聲一浪高過一浪……
令連長張培金驕傲的是,近年來,連隊多次被上級表彰為(wei) 踐行強軍(jun) 目標標兵單位、軍(jun) 事訓練一級連,連隊官兵有18人次被旅隊評為(wei) “善戰尖兵”。
眼下,他正和幾名骨幹研究戰法新課題。麵對全新挑戰,連隊成立課題攻關(guan) 小組,經過兩(liang) 個(ge) 月的摸索總結,一套成熟有效的戰法應運而生。
在野戰俱樂(le) 部內(nei) 投影幕布的畫麵中,隻見兩(liang) 名戰士跑出巷道、穿過街區,向前躍進並迅速登上一處建築物屋頂,占據有利地形後,隨即對“敵”據點“守敵”實施定點清除,整個(ge) 行動一氣嗬成。
“向科技借力是我們(men) 研究攻關(guan) 的方向。”張培金說。
在旅隊科研創新團隊的指導下,攻關(guan) 小組設計研究各型無人機掛載武器平台的功能運用,借助無人裝備的高清攝像頭對戰場進行精準偵(zhen) 察,並實時回傳(chuan) 各小組的行動畫麵,實現人機協同作戰。
“智能化裝備嵌入作戰體(ti) 係,讓連隊課題攻關(guan) 路上的困難迎刃而解。”他說。
去年6月,旅隊參加跨區機動實兵對抗演習(xi) ,“生死在一起連”擔任營主攻任務。全連官兵克服高原環境帶來的身體(ti) 不適,探索形成5種進攻方式,第一個(ge) 進入配置地域、第一個(ge) 突破“敵軍(jun) ”陣地,在艱險環境下偵(zhen) 獲藍軍(jun) 大量情報,圓滿完成了演習(xi) 任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通訊員 龍旺維 周俊誼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