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領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如何形成
院士領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如何形成
——武漢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實踐觀察
【改革進行時】
走進武漢勝利街155號這幢百年曆史建築,“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映入眼簾。工作室內(nei) ,醒目地張貼著40多張健康直播海報。隨意掃描一張海報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醫學專(zhuan) 家將健康科普知識娓娓道來。
3年來,武漢市先後成立7個(ge) 院士科普工作室,持續開展生命健康、自然教育、信息通信、農(nong) 業(ye) 科技、精密測量、智能製造、科學人文等領域的科普活動。
日前,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武漢市院士科普工作室開啟了‘科協引導、院士領銜、行業(ye) 支持、團隊協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正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參與(yu) 到科普事業(ye) 中來,為(wei) 科普科創融合、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匯入新力量!”
呼應需求,頂級專(zhuan) 家做科普
2020年8月,在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以下簡稱“武漢市科協”)支持下,全國首家由院士領銜命名的“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掛牌成立。
“院士命名就是院士‘扛旗’,要發揮院士的引領帶動作用,保證科普內(nei) 容專(zhuan) 業(ye) 權威;意味著工作室要組織頂級專(zhuan) 家隊伍,經常性、有計劃地做科普。”談及工作室設計初衷,陳孝平院士這樣表示。
陳孝平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係主任,2019年被評為(wei) 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在中國科協舉(ju) 辦的專(zhuan) 場座談會(hui) 後,王挺建議他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做全國首個(ge) 健康科普工作室,傳(chuan) 播權威健康知識和科學精神。
新冠疫情初期,病毒來勢洶洶。對於(yu) 如何預防,社會(hui) 上眾(zhong) 說紛紜。“醫學專(zhuan) 家必須應時而為(wei) !”正在謀劃組建院士科普工作室的陳孝平主動聯係武漢市科協負責人,建議組織醫學專(zhuan) 家工作團隊,做好防疫抗疫科普工作。
“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第一場活動,就是請時任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講“防疫好習(xi) 慣”。“權威專(zhuan) 家發聲,公眾(zhong) 樂(le) 於(yu) 接受,公筷和分餐製很快流行開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疫情傳(chuan) 播。”作為(wei) 工作室承辦單位——武漢醫學會(hui) 的秘書(shu) 長,黃曉剛至今記得,在這場直播裏,張定宇特別提倡實行分餐製、使用公筷,減少疾病交叉感染的機會(hui) 。
第一期“一炮打響”。隨後,陳孝平走進直播間,普及“護肝”小知識。接下來,工作室又結合世界心髒日、世界腦健康日等時間節點或網絡熱點,邀請嘉賓科普心髒、大腦、胃腸等方麵健康知識。截至目前,原創網絡直播節目《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收看人次累計超過2.4億(yi) 。
健康科普不隻在“虛擬社區”。2021年7月,“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組織18名權威專(zhuan) 家來到武漢市青山區社區進行義(yi) 診,與(yu) 社區青年醫生展開對話。
“社區青年醫生對職業(ye) 發展有些迷茫。”黃曉剛說,陳院士給他們(men) 講自己當鄉(xiang) 村“赤腳醫生”的經曆,講和基層百姓打交道學到一生難忘的經驗,鼓勵社區青年醫生不斷學習(xi) ,堅定做“人民好醫生”的信心。
群眾(zhong) 有所呼,科普有所應。自成立以來,“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先後組織168名知名醫學專(zhuan) 家,深入開展誌願健康服務活動300餘(yu) 場,為(wei) 群眾(zhong) 傳(chuan) 播健康科普知識,有效提升了武漢市民的健康素養(yang) 。
科學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在全社會(hui) 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才能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在武漢市科協和社會(hui) 各界的支持下,桂建芳、劉經南、鄧子新、孫和平、丁漢、徐紅星院士領銜的科普工作室相繼成立。
把脈問診,開出良方促發展
談起“鄧子新院士農(nong) 業(ye) 科普工作室”的活動,武漢大學微生物學家鄧子新院士團隊秘書(shu) 孫雪打開了“話匣子”。在她看來,“科普不僅(jin) 是辦講座、寫(xie) 圖書(shu) ,還應和科技創新結合,實實在在助力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21年底,“鄧子新院士農(nong) 業(ye) 科普工作室”聯合“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舉(ju) 行首場“鄉(xiang) 村振興(xing) 院士行”活動,帶領100多位醫學藥學專(zhuan) 家、農(nong) 業(ye) 科學家和企業(ye) 家走進湖北房縣,與(yu) 縣政府簽訂投資與(yu) 技術合作協議21項、總投資達50億(yi) 元。
當地百姓歡欣鼓舞——這麽(me) 厚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禮包”來得太及時了。
“其實,我們(men) 前期去房縣做了多次調研,通過縣政府了解當地百姓的需求,開座談會(hui) 了解企業(ye) 家麵臨(lin) 的發展困難,深入基層把脈問診。”孫雪舉(ju) 例說,羊肚菌是房縣特色產(chan) 業(ye) ,但當地企業(ye) 由於(yu) 不懂菌種培育,每次都要花大價(jia) 錢購買(mai) 菌種,不僅(jin) 增加了生產(chan) 成本,也製約了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此,鄧院士專(zhuan) 門聯係食用菌生物學專(zhuan) 家張克勤院士到房縣指導,及時幫企業(ye) 解決(jue) 了菌種培育技術難題。”
據介紹,因菌種優(you) 質,房縣羊肚菌產(chan) 量增加了10%—15%。“現在鄖西縣的企業(ye) 都去房縣買(mai) 菌種,還給我們(men) 打來電話,請我們(men) 也帶專(zhuan) 家去教育種呢!”孫雪說。
以房縣為(wei) 樣板,“鄧子新院士農(nong) 業(ye) 科普工作室”將“科普+科創”的論文寫(xie) 在了湖北省鄖西縣、浠水縣、穀城縣的大地上。教浠水縣農(nong) 民種無籽石榴提高榨汁率,為(wei) 穀城縣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建言獻策……盡管每次團隊成員都直呼“累得要命”,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驅使他們(men) 一次次踏上新的旅程。
“科普工作室是科普科創結合、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平台,受到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歡迎,也激發了其他院士專(zhuan) 家參與(yu) 的積極性和成就感。”鄧子新說。
“這兩(liang) 年遇到好幾位年輕人登門感謝,他們(men) 都是我在各地做科學普及與(yu) 技術推廣時的聽眾(zhong) ,不經意間促成了他們(men) 創業(ye)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魚類遺傳(chuan) 育種學家桂建芳院士對此深有感觸,“通過科普工作,促進地方政府優(you) 化產(chan) 業(ye) 政策,促使許多年輕人找準職業(ye) 方向、成就一番事業(ye) ,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匯聚資源,探索共建新路徑
“一個(ge) 人做科普,不如帶動一群人做科普。”這是院士科普工作室領銜院士們(men) 的心聲。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yu) 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孫和平院士說:“我們(men) 聯合科研院所、高校、湖北省多個(ge) 省級行業(ye) 學會(hui) 等單位和組織,引導更多專(zhuan) 家、科普誌願者和熱心科技傳(chuan) 播的人士,特別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工作室,組建起多方協同的高水平科普團隊。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組織誌願者深入學校、企業(ye) 、機關(guan) 等單位,利用線上線下形式共開展科普活動200餘(yu) 場。”
目前,7個(ge) 院士科普工作室已匯聚起23位院士、752名專(zhuan) 家,聯合相關(guan) 單位摸索出一條集聚社會(hui) 化科普資源、激發各類社會(hui) 主體(ti) 積極參與(yu) 的共建路徑。
“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與(yu) 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共建,“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與(yu)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共建,“鄧子新院士農(nong) 業(ye) 科普工作室”與(yu) 武漢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武漢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共建……
武漢市科協與(yu) 共建單位每年提供專(zhuan) 項經費,幫助承辦單位運營院士科普工作室。
“在經費保障的基礎上,科協還著力在體(ti) 製機製上下功夫,通過‘硬指標’和‘軟要求’,對院士科普工作室實施規範化製度化管理,保證工作室持續、長效運行。”武漢市科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李定君告訴記者。
“硬指標”要求院士科普工作室每年至少開展科普活動20場次,其中線下科普活動不少於(yu) 10場次,對每年創作科普短視頻、圖文及科普讀物的數量也作了具體(ti) 規定;“軟要求”則參照武漢市科協出台的《武漢市院士科普工作室管理辦法》及院士科普工作室團體(ti) 標準,對工作室運行情況進行定期跟蹤檢查、考核與(yu) 管理。
“今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科學與(yu) 中國’院士專(zhuan) 家代表回信,強調‘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yu) 科普事業(ye) ’。”李定君說,“激活江城75名院士、數百家高校與(yu) 科研機構的存量,放大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參與(yu) 科普的增量,提升千萬(wan) 市民大眾(zhong) 科普的質量,是使命也是責任。武漢市科協計劃在2025年前,再建成3個(ge) 院士科普工作室!” (人民日報 孫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