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有趣 而且有料 考古研學有點忙
手持洛陽鏟探入地下數米,半筒形的鏟頭帶出土樣後,仔細辨別分析土層的質地、顏色和包含物;體(ti) 驗陶器捏製、拚圖彩繪、拓片製作等過程,在考古遺址觸摸曆史脈絡,領略穿越時空的文化魅力……
這個(ge) 金秋十月,考古研學有點忙。“穿越浙江一萬(wan) 年跟著考古去研學”係列活動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啟動,開啟浙江全省11條考古研學路線的時空穿越;北京舉(ju) 辦公眾(zhong) 考古季家庭考古研學活動,用拓印把文物“帶回家”;踏上金沙博物館研學之旅,成都的孩子們(men) 探尋古蜀文明。從(cong) “看文物”到“修文物”“挖文物”,沉浸式、互動式的考古研學體(ti) 驗,令參與(yu) 其中的青少年直呼過癮。
考古研學的興(xing) 起,反映出人們(men) 對文物發掘、保護、傳(chuan) 承的濃厚興(xing) 趣。推進專(zhuan) 業(ye) 的考古學知識、考古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別開生麵的考古研學不僅(jin) 有趣,而且有料。從(cong) “專(zhuan) 家考古”到“公眾(zhong) 考古”,從(cong) 雙向互動到多元參與(yu) ,考古研學呈現出多樣化、精品化、特色化發展趨勢,由此也生動展示了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氣候”。
“考古隊長現場說”“厲害了,北大考古專(zhuan) 家坐鎮!”,專(zhuan) 業(ye) 人員用心加持是真愛。考古研學,基於(yu) “考古”,重在“研學”,因此要“研之有物”“學有增益”。一方麵,考古研學是通俗版的專(zhuan) 業(ye) 內(nei) 容輸出,不是簡單的“挖土探寶”,專(zhuan) 業(ye) 知識、主題設計上不能走調、跑偏。另一方麵,考古研學本身也需要做好項目設計和品牌規劃。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相關(guan) 報告顯示,當前,研學產(chan) 品同質化現象嚴(yan) 重、研學活動課程質量有待提升。考古研學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文物大省河南的做法值得借鑒。
作為(wei) 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地,河南省全麵統籌規劃,精心打造文博研學、古建研學、古樂(le) 研學等一係列研學體(ti) 係,調動權威專(zhuan) 家等多方資源參與(yu) ,將散落的文物與(yu) 考古遺址“串珠成鏈”。對於(yu) 研學者來說,選擇一條線路,就意味著選擇一個(ge) 全新方向,開啟一段沉浸式體(ti) 驗。
實際上,考古研學不僅(jin) 能以文化滋養(yang) 人心,也能以項目帶動地區發展。三星堆遺址所在的三星村,將閑置樂(le) 園改造成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不僅(jin) 創造就業(ye) 崗位,還帶動餐飲等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發展,以考古研學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依托本地曆史文化資源,創新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方式,就能為(wei) 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就能搭建起溝通曆史與(yu) 現實的橋梁,為(wei) 青少年感受考古魅力、汲取文化滋養(yang) 、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深度體(ti) 驗。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火”起來,需要更多方麵積極“動”起來。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前途廣闊的“大市場”,而且是一篇值得濃墨重彩的“大文章”。(文丨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