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農遺展,專家縱論中國稻作文化
作者:曹惺璧
10月21日至29日舉(ju) 辦的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以其一係列豐(feng) 富多彩的展覽、論壇等活動,持續打造影像文化高地,進一步增進了國際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了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從(cong) 而廣受社會(hui) 各界好評。其中,《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成為(wei) 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眾(zhong) 多展覽中的亮點展覽之一。
該展覽重點圍繞目前我國已納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9處稻作農(nong) 遺地組織作品,用影像藝術語言展現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的曆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生態、經濟發展等內(nei) 容,以促進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的保護傳(chuan) 承,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
在展覽現場,圍繞展覽的特點、展覽對遺產(chan) 地經濟發展的意義(yi) 、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國家農(nong) 遺合作與(yu) 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農(nong) 業(ye) 起源考古對於(yu) 證實萬(wan) 年中國的意義(yi) 等話題,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組委會(hui) 執行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hui) 名譽主席楊元惺、北京國際攝影周藝術總監、策展人趙迎新、中國農(nong) 學會(hui)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分會(hui) 主任委員閔慶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le) 平、北京市海澱區京西稻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杜振東(dong) 、雲(yun) 南著名攝影家耿雲(yun) 生接受了我們(men) 的采訪。
楊元惺(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組委會(hui) 執行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hui) 名譽主席)
以影像為(wei) 手段探討人類文明演繹的共生關(guan) 係
Q:能否結合您的成長經曆,談談您是如何用鏡頭記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活的?
楊元惺:談到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影像,或者說用鏡頭記錄農(nong) 民、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我的感觸很深。我成長在一個(ge) 農(nong) 業(ye) 學者的家庭,我的父親(qin) 是從(cong) 湖北農(nong) 村走出來的農(nong) 業(ye) 科學家,他畢生致力於(yu) 農(nong) 學研究與(yu) 農(nong) 業(ye) 行政管理。我的攝影之路也受到他的影響,這些年我用鏡頭持續記錄著美麗(li) 中國,也包括多彩的農(nong) 業(ye) 景觀。
Q:今年北京國際攝影周的主題確定為(wei) “影像:鄉(xiang) 村·共生”,您可以簡單談談這個(ge) 主題的意義(yi) 嗎?
楊元惺:本屆北京國際攝影周將主題確定為(wei) “影像:鄉(xiang) 村·共生”,主要是為(wei) 了深化探索影像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係,對中國鄉(xiang) 村圖景予以梳理研究和展示傳(chuan) 播,以影像為(wei) 手段探討人類文明演繹和發展下的共生關(guan) 係。
Q:作為(wei) 北京國際攝影周九大品牌之一的【世界遺產(chan) 主題板塊】,為(wei) 何將主題聚焦於(yu) 中國稻作文化?
楊元惺:對於(yu) 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農(nong) 業(ye) 古國、農(nong) 業(ye) 大國來說,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類型豐(feng) 富,南北東(dong) 西,景觀差異巨大。那些重要的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承載著農(nong) 耕文明深厚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構成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底色。這其中,稻作農(nong) 業(ye) 處於(yu) 中心位置,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稻作農(nong) 業(ye) 起源地,而水稻也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
截至目前,在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項目中,中國有19項,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在這19個(ge) 項目裏,有9個(ge) 都與(yu) 稻作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占比最高,這很了不起,也很能說明問題。
趙迎新(北京國際攝影周藝術總監、策展人)
把稻子搬到展館增加沉浸式體(ti) 驗
Q:請介紹一下《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的籌備過程?期間遇到了哪些困難?
趙迎新:《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是北京國際攝影周世界遺產(chan) 主題板塊的展覽。今年我們(men) 關(guan) 注了全球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中國是最早種植稻米的國家,中國的稻米生產(chan) 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們(men) 聚焦了中國稻作文化地區。
策展的時候,因我們(men) 都不是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但發現這些稻作地區都是梯田地區,很多攝影師去拍攝過。如雲(yun) 南哈尼梯田,最早是法國攝影師閆雷拍攝的,哈尼梯田也是全球農(nong) 遺的稻作文化產(chan) 地,全國還有8處梯田大家可能了解不多,所以我們(men) 希望像浙江的青田、福建的尤溪梯田,以及稻子的發源地上山等稻作遺址能夠更多地為(wei) 人熟知。離我們(men) 最近的北京京西稻也有2000多年曆史了,是皇家培育出來的稻種。所以我們(men) 認為(wei) 應該在北京國際攝影周做這樣一個(ge) 展覽來呈現它。
我們(men) 在作品征集的時候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
當地百姓怎麽(me) 去播種、澆水、農(nong) 耕和收獲,用什麽(me) 工具,這些也沒人去關(guan) 注,所以我們(men) 聯係了很多長期在當地拍攝的攝影師,他們(men) 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照片。
現在呈現在大家麵前的展覽,比較全麵地反映了從(cong) 稻作文化的地容地貌、四季氣候的變化、稻作文化人民的居住環境、水稻和稻米的關(guan) 係、梯田和稻米的關(guan) 係、稻作文化孕育了怎樣的節日活動等豐(feng) 富的內(nei) 容。
Q:展覽在布展過程中進行了哪些形式和內(nei) 容等方麵的創新?該展最大的亮點是什麽(me) ?
趙迎新:《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一大亮點是,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性強,帶給觀眾(zhong) 沉浸式的體(ti) 驗。我們(men) 把稻子搬到了展館,從(cong) 田裏剛剛收獲的稻子。我們(men) 又在展場養(yang) 了魚,讓觀眾(zhong) 體(ti) 驗稻魚共生的文化。
同時,展覽讓觀眾(zhong) 從(cong) 稻作曆史循循進入全球農(nong) 遺的稻作文化區,從(cong) 影像中體(ti) 會(hui) 當地自然的風景、百姓生活狀態,又有詩意、又有音樂(le) 、稻子還可觸摸,你還能聞到稻香,整體(ti) 給大家一種沉浸式的體(ti) 驗。
閔慶文(中國農(nong) 學會(hui)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分會(hui) 主任委員)
擴大中國農(nong) 耕文明的國際影響力
Q: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十年。能否談談十年間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國家農(nong) 遺合作與(yu) 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閔慶文: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為(wei) 一方麵,在全球“一帶一路”的國家中,相當多國家都有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項目。在目前全世界78項全球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一半以上屬於(yu) 東(dong) 亞(ya) 國家和地區。
另外一方麵,我們(men) 還借助於(yu) 中國南南合作的平台,辦了一係列的培訓班。其中有兩(liang) 期主題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發掘、管理與(yu) 保護》。這樣的培訓班,使得在全世界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申報保護中,中國企業(ye) 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Q:本次《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的舉(ju) 辦,對於(yu) 擴大我國農(nong) 耕文明的國際影響力方麵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閔慶文:讓中國的農(nong) 業(ye) 走向世界、中國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走向世界,是我們(men) 非常重要的責任和義(yi) 務。因為(wei) 中國是稻作農(nong) 業(ye) 的起源地,中國是世界農(nong) 業(ye) 古國、農(nong) 業(ye) 大國。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men) 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chuan) 中國傳(chuan) 統的悠久的農(nong) 耕文化,就非常重要。
這次攝影展選擇了其中的一個(ge) 方麵,因為(wei) 中國的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共188個(ge) 項目,世界的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有19個(ge) 項目,在這樣眾(zhong) 多的項目中,稻作隻是我們(men) 其中一部分,當然也是非常有亮點的一部分。因為(wei) 稻作文化起源於(yu) 中國,稻作的更多技術、稻作梯田、稻魚共生等等都起源於(yu) 中國。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men) 通過展覽等多種形式的宣傳(chuan) ,對於(yu) 全社會(hui) 更多地了解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及中國悠久的農(nong) 耕曆史,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想這個(ge) 攝影展可能隻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攝影展的第一步。我們(men)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形式的合作,將中國的茶文化、旱地文化、草原畜牧業(ye) 文化等通過各種專(zhuan) 題的形式逐漸展開。
在有限的空間裏展示180多個(ge) 項目很困難,但是我們(men) 一步步來,讓國際社會(hui) 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悠久的曆史,了解我們(men) 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蔣樂(le) 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農(nong) 業(ye) 起源考古對於(yu) 實證萬(wan) 年中國意義(yi) 重大
Q:您作為(wei) 稻作研究多年的專(zhuan) 家,能否談談稻作農(nong) 業(ye) 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和認識?以及農(nong) 業(ye) 起源考古對於(yu) 證實萬(wan) 年中國的意義(yi) ?
蔣樂(le) 平:今天我看了《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感到非常震撼。
我在想,表現中國稻作文化最早的畫麵應該出現在什麽(me) 地方?我能想到的就是我發掘的一個(ge) 遺址——上山遺址。
上山現在被稱為(wei) “世界稻作的起源地”。在上山遺址,我們(men) 發現了關(guan) 於(yu) 水稻的栽培、收割以及加工碾磨、吃水稻等內(nei) 容。最早吃稻米的人可能就是上山人了。如果一萬(wan) 年前有攝影家的話,那一定會(hui) 呈現出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圖景。在某種意義(yi) 上,農(nong) 業(ye) 文化對於(yu) 一個(ge) 民族和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夠表現出帶有淵源性的根本性的文化底蘊。所以我們(men) 中國淵源流長的農(nong) 業(ye) 文化某種意義(yi) 上從(cong) 一萬(wan) 年前就開始了。
前段時間,《光明日報》還專(zhuan) 門發了一篇文章,推薦我參與(yu) 的書(shu) 《萬(wan) 年中國》。實際上,中華文明的萬(wan) 年文明的一些元素在上山文化中就有所體(ti) 現了。所以,我們(men) 作為(wei) 考古人,還是要不斷去發現,去充實一萬(wan) 年時間段裏的內(nei) 涵。
我想本次農(nong) 遺展能夠呈現這麽(me) 豐(feng) 富的內(nei) 容,考古在其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杜振東(dong) (北京市海澱區京西稻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
以展覽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Q:目前,我國已擁有19處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本次展覽的舉(ju) 辦,您認為(wei) 對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特別是遺產(chan) 地經濟的發展,將產(chan) 生怎樣的意義(yi) ?
杜振東(dong) :我覺得北京國際攝影周這個(ge) 展覽舉(ju) 辦得非常好。照片是凝固的曆史。此次《生生不息——“全球農(nong) 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能夠讓我們(men) 市民更多地通過照片了解稻米遺產(chan) 地,喜歡遺產(chan) 地,將來可能到遺產(chan) 地旅遊,比如去雲(yun) 南紅河感受哈尼稻作梯田,或者到浙江青田縣感受稻魚共生係統,到貴州從(cong) 江侗鄉(xiang) 感受稻-魚-鴨共生係統。
這些地方不光景觀非常美,而且都是原生態的景色,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我們(men) 到這些稻米遺產(chan) 地,不光能觀光旅遊,還可以了解當地的曆史,學習(xi) 當地一些特色的東(dong) 西。旅行社也可以開發一些豐(feng) 富多彩的研學產(chan) 品。青少年如果能夠去到這些地區采風和研學,一定會(hui) 大有收獲。
同時,稻米遺產(chan) 地往往是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的地區。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到這些地方,就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產(chan) 業(ye) ,包括餐飲業(ye) 、酒店業(ye) 以及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等的發展。
耿雲(yun) 生(雲(yun) 南著名攝影家)
優(you) 秀的作品需要攝影師高超的藝術修養(yang)
Q:能否和我們(men) 分享一下,您拍攝這些作品中的故事?
耿雲(yun) 生:過去30年我一直在拍與(yu) 稻作文化相關(guan) 的內(nei) 容。
作品《咪田寨的長街宴十分地道》是我在紅河甲寅鄉(xiang) 咪田寨拍攝的。咪田寨的長街宴是當地村民自發的,不是組織的。最有特色的是,它分上寨、中寨和下寨舉(ju) 辦長街宴。每到春節的時候,寨子會(hui) 舉(ju) 辦三天的儀(yi) 式,即下寨舉(ju) 辦完中寨舉(ju) 辦,中寨舉(ju) 辦完就輪到上寨。
我拍過很多長街宴,但最有生機的是這張,它更接近自然,接近人的真實生活,沒有任何的雕琢。
Q:您覺得一位攝影師怎麽(me) 才能拍攝出好的攝影作品?
耿雲(yun) 生:作為(wei) 攝影師,你的知識麵要非常廣,不但要懂拍攝,還要大概懂一點民族學。另外,當地少數民族的習(xi) 俗、婚喪(sang) 嫁娶、當地的地理知識、社會(hui) 學、美學、建築學等知識都要懂一點。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以後,你才可能拍到好的作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