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 | 數字演藝發展現狀什麽樣
在今年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大調研中,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組成“未來演藝形態協同研究和建設”調研組,於(yu) 2023年4月至8月間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以實地參訪、召開座談會(hui) 和線上交流等方式,調研演出團場、高校和文旅企事業(ye) 單位等20餘(yu) 家,參加了7個(ge) 論壇展會(hui) ,考察了4項沉浸式展演活動,形成了《關(guan) 於(yu) 未來演藝形態協同研究和建設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現將《報告》有關(guan) 內(nei) 容摘發如下。
數字演藝發展研究現狀
(一)數字演藝發展情況
1.數字演藝發展主要有兩(liang) 種形態
數字演藝的發展分為(wei) 兩(liang) 條路徑,一是在保留傳(chuan) 統演藝基本模式的情況下對數字技術的利用,這種情況是目前最多的,如舞美的數字化、舞台演出直播等。二是在數字技術主導下形成的對演藝觀念和模式有重大創新的演出形態,如沉浸式演出、虛擬人物與(yu) 真人結合的演出等,多在景區、博物館、電視綜藝節目和新型演出空間。這種形式創新性強,投入比較大,代表了未來發展方向。也有人認為(wei) 佩戴設備在線觀看的VR演出屬於(yu) 第三種。
2.演藝行業(ye) 對數字化期待大於(yu) 恐慌
在文旅部推動下,各中直院團積極推進演出數字化,打造“一團一品(牌)”,在行業(ye) 產(chan) 生了積極反響,發揮了國家隊的模範表率作用。從(cong) 調研組在蘇州召開的基層演出單位座談會(hui) 發言情況看,多數發言者表明已經度過了對數字化的恐慌期,開始積極擁抱並應用。技術應用增強了演藝的表現力、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降低了成本特別是舞美方麵的成本,提高了創作排演效率。從(cong) 總體(ti) 上看,演藝行業(ye) 對數字化充滿期待。
3.數字技術已在演藝各環節應用
元宇宙、5G、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已經深入到演藝行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全流程,如創作階段的劇本創作、燈光音響舞美服裝化妝設計、作曲、仿真排練、交互環節設計,製作階段的舞台美術製作、流動性舞台機械製作、布景服裝化妝道具的智能化管理、交互環節的製作,演出階段的線上演播、燈光音效多媒體(ti) 的數字化控製、虛擬演出、票務銷售,場館管理的設備實時監控、安全管理、設備機械控製、檢票係統等方麵。
4.劇場建設管理與(yu) 演藝裝備數字化快速發展
幾十年來全國已經建成2000多家劇院,省級已基本建設完成,縣區級劇院正在逐步建設過程中,同時老劇場麵臨(lin) 升級改造。大量劇院建設和改造對劇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應用數字技術管理、推進傳(chuan) 統劇場數字化改造成為(wei) 劇場管理麵臨(lin) 的新任務。
由浙江大豐(feng) 實業(ye) 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我所實驗室開放課題《劇場演藝設備運維管理係統研發》研究進展順利,並將在該公司營運的劇場應用。該研究通過對劇場設備資源高效管理的新方法、基於(yu) 劇場數據監測下的多重預警方法的研究,運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對劇場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可及時識別出設備故障,並由設備廠家遠程指導操作人員維保,對舞台設備進行數字化、科學化的管理。國家話劇院、保利劇院管理公司正在與(yu) 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合作建設數字劇場。
演藝設備生產(chan) 和服務公司作為(wei) 前端先進技術的探索和應用者,積極感知和順應市場需求,研發和生產(chan) 數字化產(chan) 品,成為(wei) 演藝數字化的重要推動和支撐力量。調研組在深圳展會(hui) 了解到,同方股份展示的智能舞台管理係統也具有與(yu) 大豐(feng) 公司管理係統相似的功能,而另一款聲光電一鍵智控係統,則為(wei) 非專(zhuan) 業(ye) 場所舉(ju) 辦演出提供了價(jia) 格低操作簡單的控製係統。舞台機械、燈光及顯示設備等領域中國製造能力日趨成熟,與(yu) 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大。
(二)數字演藝研究的重點問題
調研組參加了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的“沉浸式數字演藝研討會(hui) ”,對數字技術在傳(chuan) 統演藝和城市空間光影表演中的特征進行了研討。我所有關(guan) 人員提出,空間、表演者、觀眾(zhong) 和故事性是表演的主要元素,要對比研究傳(chuan) 統演藝和數字演藝在這四個(ge) 方麵的同和異,探索哪些應該傳(chuan) 承,哪些可以創新。數字演藝拓展了新的表現方式,可滿足部分觀眾(zhong) 求新的審美需求,傳(chuan) 統演藝積累的人類藝術經驗具有永恒的魅力,兩(liang) 者之間並不是替代和顛覆的關(guan) 係,將形成良性互動的共存格局。
在數字媒體(ti) 藝術與(yu) 科技國際大會(hui) (湖州),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室對於(yu) 未來演藝提出了未來智數演藝的五大趨勢的觀點,即唯一性創製與(yu) 迭代、虛實交互體(ti) 驗模式、智數化全媒介場景、低密度的觀演關(guan) 係、商旅文的共享融合。
數字演藝空間的研究分為(wei) 實體(ti) 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研究,一方麵是數字技術下實體(ti) 演藝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麵是數字演藝虛擬空間的搭建。數字演藝表演者的研究分為(wei) 自然人和數字人的研究,一方麵是自然人運用或配合數字技術進行表演,另一方麵是虛擬數字人進行表演。數字演藝觀眾(zhong) 的研究主要是觀眾(zhong) 如何參與(yu) 數字演藝的研究,即如何讓觀眾(zhong) 既是演出參與(yu) 者又是演出觀看者,由單一的觀看轉變為(wei) 參與(yu) 創作和表演。數字演藝故事性研究主要是如何創作更有帶入感、體(ti) 驗感和交互性的故事情節,通過故事性使數字演藝本體(ti) 與(yu) 觀眾(zhong) 產(chan) 生更高的粘合度,使觀眾(zhong) 能夠產(chan) 生更深層次的體(ti) 驗。
(三)數字演藝應用的主要技術
1.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為(wei) 演藝創作提供新助力。ChatGPT 在輔助劇本創作方麵已經得到試驗,2021年2月26日首次人工智能參與(yu) 編劇的戲劇作品《人工智能:當一個(ge) 機器人寫(xie) 劇本》(AI: When a robot writes a play)演出。在座談中浙江瑞錦文化演藝有限公司董事長柯程方表示,該公司在開始嚐試運用ChatGPT進行劇本大綱的創作,應用其對文學作品、人物事跡等進行高效智能檢索及初步整理,並進行選擇性摘取使用,大大節省了創作準備時間。
調研組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觀看了周莉副教授團隊研發的智能音樂(le) 機器人“海百合”表演。該項目結合中國民族音樂(le) 藝術特征和中國民族管弦樂(le) 隊演奏技法基礎理論,運用基於(yu) 機器視覺的樂(le) 譜識別、基於(yu) 深度網絡的情感識別、基於(yu) 機器學習(xi) 的擬人行為(wei) 規劃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智能識譜、智能作曲和智能演奏等功能。
2.虛擬現實和全息技術
虛擬現實和全息技術拓展線上演播新體(ti) 驗。抖音集團借助PICO VR終端設備,應用虛擬現實和全息技術,通過將用戶機位設置在與(yu) 表演者近距離麵對麵的觀看視角,使用戶能得到置身現場前排的體(ti) 驗,還原用戶參與(yu) 線下演出環統式視覺、聽覺體(ti) 驗。《Pico汪峰@VR奇幻音樂(le) 漂流記》線上演唱會(hui) ,通過360度無邊舞台+互動場全自由視角+八大奇幻VR場景等技術創新和交互玩法,讓觀眾(zhong) 體(ti) 驗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聽互動體(ti) 驗。
虛擬現實技術營造的沉浸性、交互性的觀演環境,增強了觀演的參與(yu) 性趣味性;全息投影、高清投影等技術豐(feng) 富了舞台美術的呈現方式。上海機遇星球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他們(men) 與(yu) 愛奇藝聯合打造的VR·全感跨次元互動娛樂(le) 項目《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將實景演藝+VR全感互動融合,通過升級無線串流技術和優(you) 化開源方案,借助VR重定向技術,實現在百平米場地內(nei) 體(ti) 驗到萬(wan) 米空間中行走的感覺。
3.5G傳(chuan) 輸技術
5G傳(chuan) 輸技術開拓演藝傳(chuan) 播新途徑。5G技術通過借助大通量、高速率、低延遲技術優(you) 勢實現線上觀演的實時化、同步化;超高清視頻(4K/8K)通過超高清晰度、超高還原度實現線上觀演的高清化、臨(lin) 場感。線下演出通過錄播和直播,“搬到”線上演播平台,拓展演藝傳(chuan) 播的廣度和深度。國家大劇院、國家京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民族樂(le) 團、廣州大劇院等多家單位均進行5G+4K/8K演出直播。
4.仿真技術
仿真技術協助演藝創作排練。北京理工大學丁剛毅教授團隊研發的“大型表演智能化創編排演一體(ti) 化服務平台”,運用仿真技術協助演藝活動提升了大型演出的排演效率,該係統包含活動策劃與(yu) 智能創意係統、訓練彩排方案生成係統、表演預演係統、裝備協同控製係統和仿真轉播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新一代表演全流程技術解決(jue) 方案。在國家重大文化活動中得到成功應用。
5.機電聲光技術
機電聲光技術營造觀演新空間。王潮歌團隊的“隻有係列”戲劇幻城實景演出、浙江大豐(feng) 實業(ye) 的《今夕共西溪》、武漢旅遊體(ti) 育集團《知音號》等沉浸式文旅演出項目,在機電聲光技術的助力之下,運用升降台、旋轉升降台、吊杆、激光投影、透視多麵屏、定製燈具、旋轉移動看台、多媒體(ti) 藝術裝置、全息投影、集成控製係統等舞台設備和技術手段,通過舞台“聲、光、電、畫” 智能化高度協同方式,實現舞台、景觀、建築的整體(ti) 融合以及視覺呈現和文化內(nei) 涵的高度融合,完成舞台空間和觀演空間的多元拓展,營造沉浸式文旅演藝全新的觀感體(ti) 驗。
6.虛擬製片技術
虛擬製片技術創新演出製作模式。蘇州藍海彤翔係統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vLive虛擬直播係統,是一款集視頻采集、高質量摳像、三維虛擬演播、多信號源輸出、直播錄製於(yu) 一體(ti) 的超級虛擬直播係統。該係統通過高效的實時光影算法,可在虛擬場景中生成高精度的互動光影效果,極大增加了人物與(yu) 虛擬場景的融合度,配合發絲(si) 級摳像技術,最大程度保留了圖像細節,實時融合人物與(yu) 虛擬場景,營造出逼真的現場沉浸感,運用5G+實時渲染技術,依托Studio Bridge係統和雲(yun) 端GPU算力,實時完成摳像、渲染與(yu) 合成。該技術運用到演藝行業(ye) 中,通過真實演員配合虛擬舞台美術,實現綠幕環境下的舞台演出的錄製和直播,降低影視製作和演出成本。
7.雲(yun) 計算和霧計算技術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以全域數字化為(wei) 數據基礎,以“雲(yun) ”“霧”計算係統為(wei) 架構基礎,構建基於(yu) 大數據的數據中台、基於(yu) AI技術的新型決(jue) 策係統和基於(yu) 事件聯動的應急係統的一體(ti) 化融合引擎,為(wei) 劇院管理提供麵向多元服務構架的服務融合平台。
數字演藝相關(guan) 實驗室發展情況
(一)演藝裝備係統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
我所演藝裝備係統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於(yu) 2015年4月掛牌運營。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演藝係統設計技術、演藝係統檢測與(yu) 評估技術、演藝係統數據分析與(yu) 管理。開展了演藝場館標準建設和檢測、工藝設計谘詢和行業(ye) 基礎數據采集、分析和處理,研究成果豐(feng) 富,並形成了國內(nei) 頂尖的檢測人才隊伍。
(二)數字演藝集成創新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上海戲劇學院)
該實驗室擁有來自音樂(le) 、表演、戲劇以及設計等多學科支撐,建設了虛擬拍攝影棚、燈光實驗室等設施,重點研究數字演出藝術、XR交互展演藝術、AI機器與(yu) 數字人演藝和特定場域演藝創作,在設備支持下致力於(yu) 虛擬環境下的文藝創作,進行演藝創作語匯和藝術形態創新,培養(yang) 全新演藝設計人才。通過探索性的創作實驗重新定義(yi) 戲劇、舞蹈、音樂(le) 、電影和當代藝術的邊界。參與(yu) 製作《天釀》《多用途新媒體(ti) 劇場改造空間》《網絡交互劇場改造》等大型活動和項目。
(三)數字舞台設計與(yu) 服務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該實驗室針對下一代舞台VR藝術呈現的關(guan) 鍵支撐技術及裝備,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三維全景先進製造技術,構建起武漢市數字文化五城、開放式虛擬文化六館、武漢市紅色地標黨(dang) 史學習(xi) 沉浸交互教育係統、武漢沉浸交互文旅遊覽資源、重慶兩(liang) 江協同創新區沉浸服務資源等五類VR資源,作品規模千餘(yu) 項,初步具備了VR型文旅資源的工業(ye) 化製造能力。
(四)光影交互服務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
該實驗室是依托建規學院建設的新型科研創新平台,以文旅夜遊中光影交互技術、核心裝備的研發、設計服務協同創新、以及實現產(chan) 業(ye) 化轉移為(wei) 核心,以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為(wei) 主要實現思路,為(wei) 夜遊及數字創意產(chan) 業(ye) 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以“新場景”為(wei) 核心通過打造新空間和新體(ti) 驗,提供新業(ye) 態和新消費,營造沉浸式數字場景,在重塑人與(yu) 城市關(guan) 係的同時構建未來演藝的觀演關(guan) 係,強調藝術走進公共視野即“Go Public”,為(wei) 多個(ge) 城市設計了沉浸式光影工程。
(五)智能戲劇藝術空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央戲劇學院)
以數字戲劇係為(wei) 依托,開展未來戲劇、未來舞台、未來劇場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探索數字化條件下實體(ti) 劇場空間的極致化利用、孿生數字演員的研製、LED數字虛擬拍攝等。已經完成用全新的科技手段為(wei) 觀眾(zhong) 打造出零距離、交互式、全感官、全方位的沉浸式體(ti) 驗的IN-BOX空間舞台作品《經海山》、梅蘭(lan) 芳孿生數字人、LED全數字虛擬拍攝係統拍攝的京劇電影《安國夫人》等作品。
(六)數字表演與(yu) 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
該實驗室針對數字表演與(yu) 仿真交叉學科方向,探索數字表演、智能創意的新概念、新理論、新原理和新方法,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加強交叉學科建設,培養(yang) 創新性人才。為(wei)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等提供支持和保障。代表性成果大型表演智能化創編排演一體(ti) 化服務平台關(guan) 鍵技術,能實現表演全要素、全流程、全業(ye) 務的集成與(yu) 融合,協助導演排練實現聲音、演員和畫麵的配合,時間和空間的吻合,多要素的卡點,全流程地推進。在沉浸式數字交互觀演空間領域,在數字資產(chan) 創作、數字人身份引入、虛擬交互機製、大規模即時雲(yun) 渲染等成熟的數字仿真、數字舞台與(yu) 數字影像信息技術等方麵進行研究。
三、數字演藝優(you) 勢與(yu) 問題
(一)數字演藝優(you) 勢
1. 數字演藝創新演出形式
隨著虛擬現實、交互娛樂(le) 的發展,數字演藝突破傳(chuan) 統演藝的形態、樣式和門類,使舞台藝術在思想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上呈現新特點,給觀眾(zhong) 帶來新感受,戲劇影視化和影視戲劇化成為(wei) 發展的兩(liang) 個(ge) 顯著特點。
2. 數字演藝擴大傳(chuan) 播效果
線下演出與(yu) 線上演播的相互補充、促進和轉化實現“雙演融合”,線下演出通過數字技術呈現更加多元、立體(ti) 、生動的演出效果,並通過線上演播的形式擴大傳(chuan) 播,產(chan) 生更廣泛的社會(hui) 價(jia) 值。
3.數字演藝拓展消費方式
數字演藝使隨時隨地的觀演成為(wei) 可能,從(cong) 而拓展了消費人群和人群的消費時間。另一方麵,通過演藝拓展了禮物收入、廣告及帶貨收入等方式,增加了演藝收入。
(二)數字演藝現存問題
1. 數字演藝技術應用規模和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數字技術等在演藝領域的應用規模不大,程度還不夠深,技術與(yu) 藝術融合模式和效果的成熟度還不高,也尚未形成基於(yu) 互聯網消費場景的商業(ye) 模式,線上演播的傳(chuan) 播影響力大於(yu) 經濟收益。
2. 對線上演播概念認識不一
對線上演播的概念,有的認為(wei) 是演出團體(ti) 在舞台演出錄製的線上播出或直播,有的認為(wei) 這個(ge) 概念比較狹隘,應囊括目前市場上占主流地位的藝人的專(zhuan) 業(ye) 性直播、普通個(ge) 體(ti) 的才藝直播、虛擬演出、以及新型演藝空間中的播出即時影像等。
3. 數字演藝複合型人才不足
演出單位在數字化工作中缺乏兼顧技術與(yu) 藝術的複合型人才,而技術服務公司技術人員對藝術了解不深,影響技術應用的效果。
四、思考與(yu) 對策
1.建立數字演藝相關(guan) 實驗室交流機製
在調研中,大家對建立數字演藝研究機構之間協調機製形成共識,在堅持數字化戰略方向上,各實驗室依托自身優(you) 勢和擅長領域展開研究,同時秉持開放態度形成定期溝通機製,如定期舉(ju) 辦年度學術交流會(hui) ,研究路徑既不重合又能相互支撐。經過協商,已建立包括上述6家和陝西師範大學民歌智能計算與(yu) 服務技術文旅部重點實驗室、浙江音樂(le) 學院數字音樂(le) 智能處理技術文旅部重點實驗室之間的日常溝通渠道。
2. 聚焦數字演藝發展需求開展科研和技術谘詢服務
演藝數字化發展政策和大勢已經十分明朗,技術也比較成熟,但在藝術和技術融合的路徑、方法上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也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更需要基於(yu) 理論的行業(ye) 觀察和案例分析。因此,我們(men) 可以在兩(liang) 方麵發揮作用:一是在我所開展的“藝術科技年度發展報告”中持續關(guan) 注研究進展,收集分析案例,起到引領示範作用。二是做好中介服務。鑒於(yu) 演藝行業(ye) 和技術服務企業(ye) 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橋梁,而我所擁有藝術和科技交叉融合研究的人才和資源優(you) 勢,可以整合資源,為(wei) 數字化演藝項目提供技術谘詢服務。
3.改進實驗室開放課題設置形式
目前我所實驗室開放課題以調研報告為(wei) 主,而其他實驗室在創作演出實踐中作品很多,使新技術在作品中得到示範應用和檢驗。我們(men) 可在實驗室開放課題模式上增加作品資助形式。下一步“數字演藝實驗艙”建設,也將與(yu) 演出團體(ti) 、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e) 、社會(hui) 團體(ti) 等開展共建,通過“場團合作”“場商合作”等模式,推進實驗室條件建設和研究、展演活動。
4.推進數字演藝標準研製
調研中不少發言者希望加快研製出台相關(guan) 標準規範。建議發揮我所作為(wei) 全國劇場標委會(hui) 秘書(shu) 處的優(you) 勢,在虛擬現實、交互娛樂(le) 、數字(智慧)劇場等領域布局前瞻性研究。對難以馬上製定標準規範的,如劇場數字化改造等,可研製指南類標準,為(wei) 行業(ye) 發展提供指引。
5.關(guan) 注劇場智能化管理對演出設備檢驗檢測的影響
演出安全日益受到重視。對演出空間和設備設施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可以有效提升運營管理效能,其中設備智能化的預警等功能將對演出安全保障起到重要作用。對於(yu) 目前以人工現場檢測為(wei) 主的工作模式,需要考慮以人工檢測+設備實時監測為(wei) 方向進行技術創新。
(作者係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科研規劃部李國睿,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庹祖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