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把文藝創造寫在傳統文化沃土上——記網絡文藝骨幹人才江西行

發布時間:2023-11-03 11: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wei)

  走上發言席,網絡編劇於(yu) 小千先拋出了自己的思考:“麵對當下創作火熱而作品易朽的市場,我們(men) 和我們(men) 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處,何以競爭(zheng) ?”

  注視著台下的同學,他想了想說:“這次研修采風活動,給了我一個(ge) 答案。”當參觀海昏侯博物館時,看到那些曆經黃土掩埋、歲月侵蝕而依然鮮活生動的文物,他生發出無限的感慨,“從(cong) 這些文物裏,我們(men) 看到了古人的禮儀(yi) 和生活細節。其中,有些會(hui) 停滯,有些會(hui) 升級,但這種強大的文明,從(cong) 未從(cong) 我們(men) 的血脈裏被剝離。這是我們(men) 最大的優(you) 勢,也是別人學不走的特色。”

  江西之行對他來說,有著滿滿的收獲,“中華文明是一座富礦,希望可以在我們(men) 手中,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近日,由中宣部文藝局指導,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chuan) 播中心、江西省委宣傳(chuan) 部主辦的網絡文藝骨幹人才研修采風活動在江西上饒閉幕。在近一周的研修行程中,50餘(yu) 名網絡文藝工作者在南昌和上饒,感悟中華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研討網絡文藝精品創作的方法和路徑。

  “傳(chuan) 統文化真是一本大書(shu) ,越讀越新,越讀越有力量”

  入夜,南昌萬(wan) 壽宮曆史文化街區亮了起來,高矮建築、亭台廟宇、店鋪民宿,嶄新一片,各式燈光映在細雨鋪灑的街道上,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

  這條兩(liang) 年前才剛剛開業(ye) 的街區,如今已成為(wei) 遊客的熱門打卡地,遍地風華,人影憧憧。就讀於(yu) 上海戲劇學院的周子健,平時創作一些戲曲視頻,作品在視頻平台有著不小的關(guan) 注度。走在街區上,他邊看邊思索:“我想的是,戲曲發展跟萬(wan) 壽宮複興(xing) 很相似,古韻和新潮融合起來,戲曲才能生生不息,這就是前輩常說的守正創新吧。”

  網絡作家意千重的創作向來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她對這條街區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這條街區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網紅地,底子還是它的厚重曆史。其實,網絡文學能取得現在的成就,根本原因也在於(yu) 它以一種寓教於(yu) 樂(le) 的方式,傳(chuan) 承發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管什麽(me) 題材,我們(men) 都可以看到貫穿始終的忠孝仁愛、禮義(yi) 廉恥等精神內(nei) 核,這讓它紮根更深、傳(chuan) 播更廣。”

  每次遇到創作瓶頸時,青年編劇饒俊就會(hui) 四處走走。前段時間,他前往貴州的一所鄉(xiang) 村中學掛職做校長助理,在幾個(ge) 月的深紮中,他時刻捕捉和觀察老師的生活細節、情感變化,這些親(qin) 身的經曆最終化為(wei) 筆下的故事。他創作的電影《鄉(xiang) 村教師》剛剛殺青,以此獻禮“精準扶貧”提出十周年。

  正是初秋時節,饒俊和學員們(men) 站在滕王閣上,望著眼前的景色,雄闊的贛江水湍流而過,“落霞與(yu)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曆史餘(yu) 韻撲麵而來。他說道:“江西有太多值得書(shu) 寫(xie) 的人和故事,這裏有偉(wei) 大思想家朱熹,有文天祥,有辛棄疾,有八大山人……今天,我在這裏埋下一顆創作的種子,希望有一天寫(xie) 一個(ge) 關(guan) 於(yu) 江西的故事,再來這裏深紮。”

  走到哪裏,網絡主播劉燕羽都不忘本職工作,四處拍拍視頻,“曬曬”看到的新鮮事。在上饒鵝湖書(shu) 院,牌坊、泮池、拱橋、碑亭,還有朱熹、陸九淵等“鵝湖之會(hui) ”的還原場景,都進入了她的鏡頭。撫摸著斑駁的牆壁,劉燕羽生發無限感慨:“這座曆經風雨洗禮的書(shu) 院,蘊含了多少智慧,窮理居敬、繼往開來、敦化育才……傳(chuan) 統文化真是一本大書(shu) ,越讀越新,越讀越有力量。”

  網絡主播馮(feng) 苗苗也隨身攜帶“吃飯家夥(huo) ”——嗩呐。在上饒弋陽品賞傳(chuan) 統戲曲弋陽腔時,她借助當地舞台,即興(xing) 吹了段《映山紅》,引來不少村民圍觀。這次來江西研修,她的感觸頗多。尤其聽到弋陽腔時,她刷新了自己對這個(ge) 劇種的認知:“弋陽腔曆史很悠久,後來演變出青陽腔、義(yi) 烏(wu) 腔、徽州腔、樂(le) 平腔、四平腔等,直接影響了京劇等國粹藝術。其實,我們(men) 的網絡文藝也應如此,不斷地傳(chuan) 承,又不斷地出新。”

  最令網絡作家卓牧閑難忘的是,在上饒參觀了鉛山連四紙工藝。現場隻見幾位師傅各執一道工序,衝(chong) 浸漂洗,得心應手。“這種古法造紙技術,不僅(jin) 是中國傳(chuan) 統造紙技藝的結晶,也凝結著一種慢工出細活的匠心精神,我們(men) 的創作也應如此。”他呼籲,網絡作家不能做批量生產(chan) 的“碼字工”,而要做精雕細琢的“手藝人”。

  “用心和誠意將創作的種子埋下,必然會(hui) 結出豐(feng) 碩的果實”

  經過20餘(yu) 年的探索發展,網絡文藝已走出野蠻生長的初級階段,正向高質量發展一路前行。當下,網絡文藝如何麵對悠久的傳(chuan) 統和滾燙的生活,怎樣在包羅萬(wan) 象的網絡空間中深耕細作?學員們(men) 邊研修邊思考,在一次次回溯曆史、注視現實中尋找答案。

  開幕當天,專(zhuan) 家們(men) 圍繞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等主題開展集中授課。音樂(le) 人周潔穎聽後感觸很深,她從(cong) 事音樂(le) 創作10餘(yu) 年來,為(wei) 《小歡喜》《麥香》等100多部影視劇創作歌曲。她一直在思考,影視音樂(le) 如何在場景應用中發揮作用並為(wei) 劇情增彩。

  “在集中聽課時,專(zhuan) 家談了這個(ge) 問題,回應了我的困惑。電視劇創作需要有思想內(nei) 核、講究敘事技巧、塑造立體(ti) 人物,而音樂(le) 也應如此。”她始終認為(wei) ,一首好歌就是一出戲,“要通過文字的藝術對人物的性格進行有棱有角的刻畫,以鏡頭語言的形式描繪人物情感動態”。

  上海戲劇學院碩士研究生米沂學的是京劇表演,一直在探索如何通過新媒介傳(chuan) 播戲曲:“我的同學用戲腔演繹短視頻歌曲,快速走紅網絡,掀起國粹熱潮。網絡文藝的一大特點是受眾(zhong) 群體(ti) 年輕化,我們(men) 要抓住年輕人的共情點,激發年輕用戶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

  她認為(wei) ,將京劇與(yu) 現代流行元素進行融合,真正做到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去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使其成為(wei) 京劇的受眾(zhong) ,這不僅(jin) 有助於(yu) 扭轉網絡文藝娛樂(le) 化的傾(qing) 向,而且對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重要的傳(chuan) 承作用。

  音樂(le) 人李建衡觀察到,網絡文藝創作有時過於(yu) 追求個(ge) 性化,會(hui) 沉迷於(yu) 技術的絢麗(li) 和主題的深奧,忽略了觀眾(zhong) 的共情和共鳴,“就像精心編織的樂(le) 章,盡管旋律優(you) 美,卻曲高和寡”。

  如何在技術和藝術、個(ge) 性和大眾(zhong) 之間尋找平衡?他認為(wei) ,在內(nei) 容取材上,可以選擇貼近生活、貼近現代化的主題;在製作包裝上,可以嚐試新的手法和技術,以符合當下審美要求。同時,在作品中注入更多人性的情感和溫度,去聆聽觀眾(zhong) 的心聲,讓作品能夠觸動他們(men) 的心靈。

  張哲是一名網絡電影導演。在這個(ge) 領域,他一度有很深的挫敗感。網絡電影發展初期,被貼上“山寨”“粗製濫造”“噱頭電影”的標簽,網友美其名曰有“網感”。“‘網感’難道就應該這樣定義(yi) 嗎?網絡電影非要迎合資本‘短平快’的訴求嗎?”他不斷地反思追問。

  近年來,網絡電影開始走向精品化,不斷有優(you) 秀作品破圈而出。“這充分說明,網友不好糊弄,網絡電影也要有好故事。”張哲一直有個(ge) 願景:“過去我們(men) 都談第幾代電影人,如今到我們(men) 拍攝電影了,觀眾(zhong) 可能不再接著說第幾代了,而統一叫我們(men) ‘網生代’,我希望這個(ge) 詞是褒義(yi) 詞而非貶義(yi) 詞。”

  今年,於(yu) 小千參與(yu) 編劇的網劇《漫長的季節》火熱出圈,讓他對精品創作有了更多的認識。“網劇創作不能單純地迎合觀眾(zhong) 和市場,而應時刻提升內(nei) 涵,給觀眾(zhong) 帶來超乎預期的內(nei) 容和審美,讓大家驚呼‘原來還可以這樣表達’!”他堅信,用心和誠意將創作的種子埋下,必然會(hui) 結出豐(feng) 碩的果實。

  “簡單追熱點的人和平台越來越少了,都在踏踏實實做內(nei) 容”

  網絡文藝是一個(ge) 多向立體(ti) 的生產(chan) 係統,創作者、平台、受眾(zhong) 之間相互交織,彼此賦能。作為(wei) 文藝作品的承載者、傳(chuan) 播者,網絡平台代表參與(yu) 了采風研修活動,分享了他們(men) 推動精品創作的心得和體(ti) 會(hui) 。

  在騰訊視頻副總編輯林秋萍看來,近年來網絡影視劇發生了不少新變化,觀眾(zhong) 的整體(ti) 審美在提升,比過去更為(wei) 成熟,更有耐心,更具判斷力。簡單追熱點的人和平台越來越少了,都在踏踏實實做內(nei) 容。嚴(yan) 肅文學成為(wei) 影視劇改編的主力軍(jun) 。“這些變化充分說明,簡單的快餐已經不能滿足觀眾(zhong) 。”她說。

  愛奇藝副總編輯畢羽西觀察到,近年來,科技創新的成果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網絡視聽領域,影視工業(ye) 化進程不斷加速。應重視技術對創作的驅動作用,提升內(nei) 容製作效率,充分釋放藝術家和創作者的生產(chan) 力。

  傳(chuan) 統文化是當下網絡文藝創作的顯性題材,大力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題材作品成為(wei) 各平台的自覺行為(wei) 。

  “開掘、運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探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影視表達的多重路徑,不僅(jin) 是中國影視劇藝術創作規律的題內(nei) 應有之義(yi) ,也是影視傳(chuan) 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曆史使命。”完美世界副總編輯喬(qiao) 婷婷指出,完美世界影視以“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為(wei) 創作宗旨,製作了眾(zhong) 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芒果TV編委委員盤劍表示,芒果TV一直在探索如何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去影響青年文化發展,將網絡視聽前沿科技應用於(yu) 廣闊的文化傳(chuan) 承,推出了網絡紀錄片《中國》、音樂(le) 節目《聲生不息》等。

  起點中文網副總編輯鄧鄂閩認為(wei) ,以中華曆史文化為(wei) 錨點,結合現在年輕人喜好的閱讀方式進行網文創作,不但使很多人發現了新的知識點,更能激發讀者的創作熱情。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