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聞隨筆】讓更多古城“強筋健骨”

發布時間:2023-11-03 15: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李廣春(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強勁的文旅複蘇讓更多古城吸引了人們(men) 的目光。繼淄博爆紅網絡後,黃山古村落、成都寬窄巷子、揚州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平江曆史街區等古城區在金秋時節再度成為(wei) 熱點。

  古城濃縮了一個(ge) 地方的曆史文化精華。在這裏,名人故居散落其中,商號會(hui) 館遺跡尚存,私家園林小巧玲瓏,百姓生活井然有序,外地遊客絡繹不絕,文藝範與(yu) 煙火氣美美與(yu) 共。

  像珍惜生命一樣保護古城,是時代賦予的職責。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是抓古城工作的總體(ti) 思路,在全麵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延續古城空間格局、維護古城特色風貌、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營造文化氛圍等各個(ge) 方麵發揮引領作用。

  當前,許多古城的曆史文化街區不遺餘(yu) 力抓文物保護、文化傳(chuan) 承工作,做到綜合施策、張弛有度,一時成為(wei) 年輕人議論的時尚話題、網絡傳(chuan) 播不斷出圈的輿論熱點、各地遊人深度體(ti) 驗的打卡地標。究其原因,是深諳生意之道的商戶活躍了古城的氛圍,是方興(xing) 未艾的經濟成就了古城的煥新。

  誠然,古城經濟不可能像新城區的樓宇經濟那樣產(chan) 出大,也不會(hui) 像開發區的規模經濟那樣氣勢足,古城經濟就是服務居民和遊客的草根經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若能充分依托區位優(you) 勢、發揮聰明才智、因地製宜發展,那麽(me) ,店不論大小、業(ye) 不分高低,能過得好就是好樣的。其實,古城經濟發展也具有階段性。現存的業(ye) 態解決(jue) 了有與(yu) 無的初級問題,而古城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則是奔著業(ye) 態好與(yu) 更好的追求而來的。隻要認真研究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規律,抓住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關(guan) 鍵,持之以恒抓下去,終會(hui) 大見成效。

  古城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研究不能就事論事,必須著眼於(yu) 整個(ge) 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找到發展的竅門。隨著老城的有機更新、新城的經濟崛起,古城產(chan) 業(ye) 會(hui) 順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勢,循序漸進調整業(ye) 態,以智力服務為(wei) 主的知識經濟有望突破,法律、會(hui) 計、稅務、監理、設計、文創等新業(ye) 態有望形成,能夠一改過去小低散弱的結構,形成傳(chuan) 統服務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麵。如此,一方麵,古城產(chan) 業(ye) 可以受到新城強勁發展勢頭的反哺與(yu) 老城公共服務健全的支撐;另一方麵,古城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來的好風評也會(hui) 擴大城市影響力,有助於(yu) 招商引資和項目落戶,更好推動老城和新城的提升。

  堅持保護底線的合理利用,是古城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成功的經驗表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是一句空話。隻要利用得當,古城保護就會(hui) 更有力、更有效。古城裏的社區、街區就是一個(ge) 渾然天成的大景區。這個(ge) 景區最亮眼的是文化、最活躍的是經濟、最感人的是體(ti) 驗。有的曆史文化街區,在同一時段的人流量與(yu) 開發的景區不相上下,再次證明古城就是一個(ge) 投入少見效快的大景區。引導社會(hui) 資本有序進入古城,則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大有可為(wei) 。

  正所謂事在人為(wei) ,古城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離不開人。留得住本地人,引得了愛時尚的年輕人,招得到有誌於(yu) 創新創業(ye) 的能幹人,方能讓古城更有活力、更有朝氣。有了這些人,再通過環境優(you) 化、載體(ti) 打造、空間提供等措施,為(wei) 他們(men) 創業(ye) 創新提供條件,那麽(me) 經濟就會(hui) 逐步有起色。當然,這些條件是互利互惠的,眼前的優(you) 惠條件是為(wei) 了產(chan) 業(ye) 的長期培育和持久的發展回報。古城的招商選資政策、準入門檻設置、優(you) 勝劣汰機製、項目落地服務等,都得在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隻有形成項目源源不斷進入、產(chan) 業(ye) 升級遞次推進、業(ye) 態環境逐步成熟的整體(ti) 趨勢,才能將古城的產(chan) 業(ye) 筋骨做強。

  政府引導、基層創新、社會(hui) 參與(yu) 、市場有為(wei) 、居民配合,古城的一身好筋骨又何愁練不成,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不會(hui) 是一句空話,人文經濟學的探索也就大有文章可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更為(wei) 生動的展示。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