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的方法自覺與自主知識體係建構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
作者:黃家亮(中國人民大學社會(hui) 與(yu) 人口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中國人民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中國社會(hui) 學自從(cong) 由西方引入之日起,就麵臨(lin) 著主體(ti) 性危機和本土化任務。構建中國特色社會(hui) 學是幾代中國社會(hui) 學人的夢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建構自主知識體(ti) 係。作為(wei) 一門以社會(hui) 為(wei) 研究對象的學問,認識社會(hui) 的方式方法決(jue) 定著社會(hui) 學的知識生產(chan) 方式,並直接關(guan) 係自主知識體(ti) 係建構成效。加快建構中國社會(hui) 學自主知識體(ti) 係,需要著力提升中國社會(hui) 學的方法自覺。
中國社會(hui) 學的方法危機與(yu) 方法自覺
經過百餘(yu) 年發展,尤其是恢複重建以來4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社會(hui) 學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成為(wei) 我國社會(hui) 科學中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並提出了小城鎮理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理論、社會(hui) 運行論、社會(hui) 轉型論、社會(hui) 互構論、社會(hui) 建設論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學理論。但總體(ti) 上看,中國社會(hui) 學自主知識體(ti) 係尚未建構起來,突出表現為(wei) 我們(men) 在研究中所運用的理論框架、概念工具、研究方法等大都來自西方,與(yu) 中國自身實踐存在隔膜。這導致中國社會(hui) 學麵臨(lin) 雙重“失語”危機:一方麵是在世界社會(hui) 學領域中“失語”,即在國際學術界缺乏話語權和平等對話能力。另一方麵是麵對中國現實時“失語”,即缺乏對巨大時代變革和偉(wei) 大創新實踐的理論概括能力和前瞻引領能力。
中國社會(hui) 學的誕生主要來源於(yu) 對西方社會(hui) 學的知識移植。費孝通晚年曾回憶,在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hui) 學課堂上,不僅(jin) 所有的教材和參考資料都來自西方,就連“有人用中國語言講西方社會(hui) 思想是一個(ge) 值得紀念的大事”,因為(wei) “要用中國語言來表達西方的概念,比起用中國衣料製造西式服裝還要困難百倍”。後來,在諸多社會(hui) 學家共同努力下,社會(hui) 學中國化取得了一定成就,產(chan) 生了馬克思主義(yi) 學派、社區學派、鄉(xiang) 村建設學派、學院派等初具規模的學派,但由於(yu) 種種原因,這種本土化探索較為(wei) 短暫。在恢複重建過程中,中國社會(hui) 學又開啟了對西方社會(hui) 學特別是美國社會(hui) 學更大規模的移植。通過這種密集的“知識引進運動”,中國社會(hui) 學快速完成了知識體(ti) 係和學科體(ti) 係的建構,但也不可避免地建立起對西方社會(hui) 學的依附關(guan) 係。盡管從(cong) 一開始,就有社會(hui) 學家呼籲並致力於(yu) 推進社會(hui) 學中國化,但要打破西方社會(hui) 學的話語霸權尚任重道遠。
中國社會(hui) 學對於(yu) 西方社會(hui) 學的依附,表麵上體(ti) 現為(wei) 理論、概念、話語等方麵,但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方法危機。這主要表現在兩(liang) 個(ge) 層麵:一是在具體(ti) 研究方法層麵,不少研究停留於(yu) 對西方社會(hui) 學研究技術的機械套用,熱衷於(yu) “技術至上”而罔顧技術背後的“人心”與(yu) “社會(hui) ”,陷於(yu) 渠敬東(dong) 所說的“方法主義(yi) ”泥潭,研究成果從(cong) 形式上看很規範甚至很前沿,但無法觸及真實的中國社會(hui) ,甚至對現實產(chan) 生誤導。二是在方法論層麵,不少研究簡單套用西方社會(hui) 學的研究範式,沉溺於(yu) 運用西方的理論視角來解讀中國實踐,或者從(cong) 西方社會(hui) 學的理論脈絡中尋找問題,常常在別人的思想觀念和話語體(ti) 係中走不出來,而缺乏自身的主體(ti) 性,號稱中國研究而“中國”缺位,無法形成基於(yu) 中國特色製度與(yu) 實踐、文化與(yu) 民情的理論概括。
正是這些方法層麵的問題,使得中國社會(hui) 學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均受西方社會(hui) 學支配。要改變中國社會(hui) 學的弱勢地位,使其獲得與(yu) 國際社會(hui) 學界平等對話和回應時代巨變的能力,迫切需要提升方法自覺,並在此基礎上加快建構自主知識體(ti) 係。所謂社會(hui) 學的方法自覺,借鑒費孝通對文化自覺的定義(yi) ,是指社會(hui) 學研究者要對自己在研究中所運用的方法論和具體(ti) 方法有“自知之明”並保持強烈的反思意識,明白它們(men) 的來曆、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反思其在中國語境中的適用性,並立足中國實際探索更好地從(cong) 社會(hui) 學視角認識中國社會(hui) 、解決(jue) 中國問題的路徑。
中國社會(hui) 學的學科屬性與(yu) 價(jia) 值追求
提升社會(hui) 學的方法自覺,首先要對社會(hui) 學的學科屬性進行反思。科學性與(yu) 價(jia) 值性之爭(zheng) 幾乎貫穿社會(hui) 學發展始終,也形成了實證主義(yi) 社會(hui) 學與(yu) 人文主義(yi) 社會(hui) 學的分野。中國社會(hui) 學在恢複重建過程中,主要引進的是以定量分析和微觀研究見長的美國傳(chuan) 統和風格的社會(hui) 學,尤為(wei) 強調科學性。這對於(yu) 快速確立社會(hui) 學的學科地位至關(guan) 重要,但也相當程度地忽視了社會(hui) 學價(jia) 值性的一麵,甚至不少研究在“價(jia) 值中立”口號下刻意排除價(jia) 值追求,出現了“隻見社會(hui) 不見人”“很多的社會(hui) 科學研究,是先把人看成機器,再用機器來做研究”等突出問題。費孝通在晚年時曾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深刻反思,並提出了“拓展社會(hui) 學的傳(chuan) 統邊界”命題。
作為(wei) 一門社會(hui) 科學學科,社會(hui) 學不應忽視價(jia) 值性。缺乏價(jia) 值追求,社會(hui) 學就會(hui) 喪(sang) 失把握社會(hui) 脈動的視野和推動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從(cong) 根本上看,科學性和價(jia) 值性是社會(hui) 學的一體(ti) 兩(liang) 麵,兩(liang) 者統一的基礎就在於(yu) 社會(hui) 學的另外一重屬性,即實踐性。“全部社會(hui) 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為(wei) 以社會(hui) 為(wei) 研究對象的社會(hui) 學,實踐性是其根本屬性。而實踐是一個(ge) 理性與(yu) 感性、客觀與(yu) 主觀、結構與(yu) 行動多重交織、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hui) 學的科學性和價(jia) 值性統一於(yu) 實踐性之中。社會(hui) 學隻要真正立足於(yu) 社會(hui) 實踐所提出的重大命題、探尋社會(hui) 實踐背後的深層邏輯,就必然要兼顧科學性和價(jia) 值性兩(liang) 個(ge) 維度。
中國學術素有關(guan) 懷人生、體(ti) 察社會(hui) 、經世致用的傳(chuan) 統和價(jia) 值追求。當今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波瀾壯闊的社會(hui) 變遷世所罕見,對人類認知提出了巨大挑戰,中國社會(hui) 學的根本責任是回應這種曆史巨變,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曆史偉(wei) 業(ye) 。這要求研究者必須擴展視野,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立足中國實際,從(cong) 實踐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構建理論,而不是從(cong) 西方社會(hui) 學理論出發提出問題、驗證假設。此外,強調社會(hui) 學的實踐屬性,也意味著我們(men) 的社會(hui) 學應該是“邁向人民的社會(hui) 學”,要關(guan) 心人民大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致力於(yu) 提升人民福祉,而不能遠離社會(hui) 、脫離百姓,淪為(wei) 少數精英孤芳自賞、炫耀技巧或賣弄學識的智力遊戲。
在正確處理三種關(guan) 係中提升社會(hui) 學的方法自覺
自引進以來,中國社會(hui) 學始終麵臨(lin) 中國與(yu) 西方、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理論與(yu) 實踐三重張力,鄭杭生曾將其概括為(wei) 中西、古今、理實三大關(guan) 係。正確處理這三個(ge) 方麵的關(guan) 係,是提升中國社會(hui) 學方法自覺的根本途徑,也是建構中國社會(hui) 學自主知識體(ti) 係的根本保障。
正確處理中西關(guan) 係,就是既要借鑒西方,又要跳出西方。強調建構社會(hui) 學自主知識體(ti) 係,不是要割裂與(yu) 西方社會(hui) 學的聯係,而是要跳出西方中心主義(yi) ,以我們(men) 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借鑒西方社會(hui) 學理論和方法,總結中國經驗、提煉中國理論,建設兼具中國特色和世界眼光的社會(hui) 學。
正確處理古今關(guan) 係,就是既要繼承傳(chuan) 統,又要超越傳(chuan) 統。雖然作為(wei) 一門現代社會(hui) 科學的社會(hui) 學來自西方,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思想中有大量關(guan) 於(yu) 社會(hui) 理想、人倫(lun) 關(guan) 係、道義(yi) 秩序等方麵的論述,以至於(yu) 最初康有為(wei) 、嚴(yan) 複等人不約而同地把社會(hui) 學翻譯為(wei) “群學”。中國古代社會(hui) 思想為(wei) 理解今天的中國社會(hui) 與(yu) 中國人提供了豐(feng) 富理論資源,但同時也要結合現代社會(hui) 的特質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正確處理理實關(guan) 係,就是既要立足現實,又要提煉現實。西方社會(hui) 學因應西方的現代性轉型而起,中國社會(hui) 學同樣要根植於(yu)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回答中國式現代化偉(wei) 大實踐中提出的種種問題,走從(cong) 實踐出發的學術發展道路。同時,社會(hui) 學研究不應停留於(yu) 描述事實的層麵,還要注重對實踐經驗進行解讀,提煉出理論性命題。
隻有立足現實,充分挖掘傳(chuan) 統,合理借鑒國外,才能建立起立足中國實踐、融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時具有全球視野的社會(hui) 學知識體(ti) 係,也隻有這樣的知識體(ti) 係才能支撐起中國社會(hui) 學的學科大廈。
在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和文化傳(chuan) 統的結合中創新社會(hui) 學方法
中國社會(hui) 學要科學認識中國社會(hui) ,深刻洞察中國社會(hui) 運行的邏輯,充分把握中國社會(hui) 實踐的規律,還需要著力推進社會(hui) 學研究方法創新。現代社會(hui) 學的研究方法主要來自西方,存在適用性問題,需要不斷結合中國具體(ti) 實際和中國文化傳(chuan) 統,推進研究方法的創新。
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任何研究方法都是為(wei) 解決(jue) 問題服務的,也是在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隻有能有效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不少經典社會(hui) 學研究都是在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方法上的創新,如李景漢在定縣調查實踐中總結了一整套實地社會(hui) 調查方法,陶孟和在北平市民生活費調查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記賬法,以吳文藻、費孝通等為(wei) 代表的社區派學者則在實踐中探索出了社區研究法,費孝通在克服個(ge) 案研究局限性的探索中提出了類型比較法。這些方法上的創新,都極大推動了社會(hui) 學的本土化,為(wei) 社會(hui) 學自主知識體(ti) 係建構作出重要貢獻。
與(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相結合。社會(hui) 是由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個(ge) 體(ti) 組成的,理解社會(hui) 離不開對人的理解。中國人有獨特的心理結構和行為(wei) 方式,隻有深入具體(ti) 文化語境之中才能理解。中國文化中獨具特色的認知方法,如“意會(hui) ”“通感”“頓悟”“將心比心”等,這些都可以與(yu) 現代社會(hui) 學的田野調查方法相結合。
總之,建構中國社會(hui) 學自主知識體(ti) 係,就要明確學科屬性,擔當時代使命,正確處理中西、古今、理實三大關(guan) 係,創新研究方法,在著力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提煉出標識性概念和關(guan) 鍵性議題,並將其逐漸體(ti) 係化。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