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堅持問題導向 守護糧食安全

發布時間:2023-11-03 15:26: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李軍(jun) (黑龍江省委黨(dang) 校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西考察期間再次強調,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糧食安全關(guan) 乎14億(yi) 多中國人的生活,關(guan) 乎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乃至國家安全,務必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劃定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穩步提升,發展態勢良好。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6.1公斤。截至2022年,全國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耕地灌溉麵積超過10億(yi) 畝(mu) ;糧食作物播種麵積與(yu) 2012年相比增幅約為(wei) 3.47%,糧食產(chan) 量增幅約為(wei) 12.14%。

  具體(ti) 到區域而言,各糧食大省因地製宜,成績可圈可點。比如,作為(wei) 我國糧食主產(chan) 區,東(dong) 北三省糧食產(chan) 量占了全國糧食產(chan) 量1/5以上。黑龍江省的糧食產(chan) 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連續5年糧食產(chan) 量超過1500億(yi) 斤,占全國糧食產(chan) 量1/9,商品量和調出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綠色食品麵積、農(nong) 業(ye) 機械化率也均居全國第一,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起到“壓艙石”的作用。又如,素有“中原糧倉(cang) ”之稱的河南省,作為(wei) 我國糧食大省同樣表現不俗,2022年其糧食播種麵積和產(chan) 量僅(jin) 次於(yu) 黑龍江,位居全國第二。

  不過,在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比如,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人均水資源量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這在客觀上給我國糧食供應安全帶來一定挑戰。同時,近年來我國極端氣候事件有所增多,糧食作物病蟲害也連年發生且數量增多、範圍加大,給我國糧食生產(chan) 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科技創新能力存在不足,育種全鏈條創新不夠,農(nong) 機研發及應用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耕地使用細碎化的情況尚未根本改變,糧食生產(chan) 難以通過規模化經營形成比較優(you) 勢,影響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對此,要堅持問題導向,多管齊下,統籌施策,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實施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措施。針對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yan) 峻的狀況,應切實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jue) 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有效解決(jue) 耕地“非農(nong) 化”“非糧化”問題,根除耕地撂荒現象。同時,堅持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製度,將各類對耕地的占用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製度。

  努力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針對農(nong) 業(ye) 自然災害風險近年加大的現實,需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nong) 田改造建成適宜耕作、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chan) 高產(chan) 、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nong) 田。大力發展農(nong) 田水利,推進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應急能力建設,因地製宜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動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針對科技創新能力存在的短板,進一步提高種業(ye) 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突破性糧食作物品種,握緊農(nong) 業(ye) “芯片”,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應用。加快農(nong) 機農(nong) 藝、良種良法等科技突破,強化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推進發展現代化大農(nong) 業(ye) ,大力發展數字農(nong) 業(ye) ,使信息技術與(yu) 農(nong) 業(ye) 各個(ge) 環節實現有效融合,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支持農(nong) 業(ye) 領域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等平台建設,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性長期性觀測實驗站(點)建設。

  鼓勵更多更好的政策進行精準支持。進一步加大對農(nong) 業(ye) 保護支持的力度,健全糧食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推動農(nong) 業(ye) 資金更多向糧食主產(chan) 區傾(qing) 斜。加快推動糧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加工企業(ye) 的引擎帶動作用,支持主產(chan) 區發展糧食加工產(chan) 業(ye) ,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主產(chan) 區。建立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激發糧農(nong) 內(nei) 生動力。同時,科學構建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長效機製,全麵提升農(nong) 業(ye) 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健全基層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發揮農(nong) 墾托管和示範帶動作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