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農機人在玉米地裏“耕種”未來
秋收過後,吉林省榆樹市八號鎮的玉米大田裏,秸稈歸行和條帶耕整聯合作業(ye) 正在進行。這樣的作業(ye) 方式不僅(jin) 可以徹底解決(jue) 秸稈焚燒問題,還創新了玉米秸稈還田的方式,既保護了黑土地,又能讓玉米增產(chan) 增收。
在吉林省大田裏推廣使用的秸稈歸行機和秸稈條帶耕整聯合作業(ye) 機,設計思路都出自95後農(nong) 機人王文強。
今年28歲的王文強是長春市農(nong) 業(ye) 機械研究院的助理工程師。他帶隊研發的多係列秸稈歸行機、多係列秸稈條帶耕整聯合作業(ye) 機取得了17項國家專(zhuan) 利。目前,這兩(liang) 類農(nong) 機具在吉林省內(nei) 推廣數量超過1.2萬(wan) 台,是吉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認定的吉林省農(nong) 業(ye) 主推實用技術。
從(cong) 小生活在農(nong) 村,王文強深知父輩們(men) 的辛勤和對豐(feng) 收的渴望。大學畢業(ye) 後,機械設計專(zhuan) 業(ye) 的王文強選擇從(cong) 事農(nong) 機具設計研發。這背後不僅(jin) 是他對家鄉(xiang) 的熱愛,更是他看到了廣袤黑土地上正孕育著新農(nong) 人的未來。
2018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東(dong) 北三省考察時強調,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ge) “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總書(shu) 記的囑托是王文強的“強心劑”。他的奮鬥目標很清晰:做好農(nong) 機具研發,服務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用科技賦能黑土地。
要想研發出性能可靠、增產(chan) 高效、解決(jue) 農(nong) 民實際問題的農(nong) 機具,就需要經常下鄉(xiang) ,走到種植合作社和大田裏,與(yu) 農(nong) 戶交朋友,了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實際需要和急需改進的問題。每次下鄉(xiang) 調研,看著一望無際的玉米大田,王文強總是有種熟悉的“開闊”和“敞亮”。
秸稈焚燒不僅(jin) 汙染環境,還會(hui) 造成資源浪費。通過多次實地走訪調研,王文強發現,秸稈打包離田利用增加種植成本,粉碎還田利用又影響第二年的播種,這使農(nong) 戶認為(wei) “一燒了之”是最快捷的。
為(wei) 了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秸稈焚燒問題,2017年,長春市農(nong) 業(ye) 機械研究院專(zhuan) 門成立了科研攻關(guan) 小組,王文強毛遂自薦承擔了玉米秸稈歸行機的總體(ti) 設計任務。到各鄉(xiang) 鎮發放調查問卷5000多份,先後提出設計方案10多套,累計繪製設計圖紙3000多張,下鄉(xiang) 進大田實驗20多次……一番努力下,王文強和夥(huo) 伴們(men) 最終研發出“八字形”摟草盤結構的玉米歸行機設計方案。
通過調研,王文強還了解到,農(nong) 民普遍認為(wei) 免耕播種的種植方式會(hui) 導致種子發芽時間較長,而旋耕起壟種植方式又容易造成土壤風蝕。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王文強又與(yu) 團隊一起研發了多係列的秸稈條帶耕整聯合作業(ye) 機。
“玉米秸稈歸行機與(yu) 秸稈條帶耕整聯合作業(ye) 機配套使用,效果最好。”吉林省晨暉農(nong) 機合作社理事長劉臣是這兩(liang) 款農(nong) 機具的受益者和推廣者。
劉臣介紹,兩(liang) 款農(nong) 機具聯合作業(ye) 可以同時實現秸稈歸行、土地旋耕、平整種植帶等6個(ge) 作業(ye) 環節。聯合作業(ye) 後,懸掛在拖拉機前端的玉米歸行機可以把秸稈推到兩(liang) 側(ce) ,形成秸稈帶和無秸稈的種植帶;位於(yu) 拖拉機後端的秸稈條帶耕整聯合作業(ye) 機可以把種植帶整理得平整,且土壤疏鬆程度適中。
大田秋收後進行這樣的作業(ye) ,第二年開春就能直接播種,可以達到玉米寬窄行種植模式下的秸稈全量還田。兩(liang) 款農(nong) 機具聯合作業(ye) 具有散墒提溫、抗旱防澇、提高種子發芽率等優(you) 點。
為(wei) 了更好地推廣兩(liang) 個(ge) 係列的農(nong) 機具,長春市農(nong) 業(ye) 機械研究院通過與(yu) 合作社、種糧大戶合作的形式,在榆樹市建立了500畝(mu) 示範基地。王文強經常到長春市各鄉(xiang) 鎮田間地頭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和農(nong) 機具,“一回生二回熟”,50歲的劉臣和王文強逐漸成了忘年交。劉臣把農(nong) 機具在田間運行時遇到的問題反饋給王文強。王文強則通過設計和技術,不斷升級和完善兩(liang) 款農(nong) 機具的整體(ti) 性能。
當下,在長春市農(nong) 業(ye) 機械研究院,陸續有青年研發設計者加入其中,與(yu) 王文強一道用農(nong) 業(ye) 科技為(wei) 保護黑土地努力。“用農(nong) 機化賦能現代農(nong) 業(ye) ,助力保衛糧食安全。”王文強說,把自己的事業(ye) 理想和國家需求結合起來,做起事來才更有奔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