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攝影:機遇與挑戰並存
作者:曹惺璧
在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期間,《麵向未來的觀看——北京國際攝影周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下稱“青年展”) 作為(wei) 攝影周發起策劃的聚焦“生態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主題的青年人才培養(yang) 項目,通過挖掘梳理了邸晉軍(jun) 、張克純、趙欣、丁昱辰、畢振宇、朱柯丁、賈鵬森、侯帥、朱劍辰、沈淩昊十位優(you) 秀中青年影像藝術家的作品,以傳(chuan) 統濕版工藝攝影、觀念藝術、數字影像藝術、影像交互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跨界結合,關(guan) 注青年的藝術成長與(yu) 跨界藝術實踐,共展出了100多件影像作品,以互動式、沉浸式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別樣的視覺體(ti) 驗。
10月22日,在青年展展場,還舉(ju) 辦了一場名為(wei) 《AI時代,影像藝術創作的探索與(yu) 思考》的主題論壇。
論壇邀請法國才華基金會(hui) 創始人迪迪埃·德·費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岩,北京服裝學院攝影係副主任、金像獎獲得者董冬,以及參展藝術家朱劍辰、沈淩昊、賈鵬森、侯帥、趙欣等做了主題發言。
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AI時代下,科學技術和人工智能發展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藝術家如何麵對現在和未來,AI技術如何與(yu) 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相互作用等話題暢所欲言。論壇現場座無虛席,論壇持續時間長達4小時。
將AI與(yu) 攝影深度融合
“AI會(hui) 取代攝影行業(ye) 嗎?”演講一開始,迪迪埃·德·費耶就拋出了這個(ge) 問題。他分享了Pablo Corral Vega及Florian Ruiz兩(liang) 位攝影師的作品。
Pablo Corral Vega的主要工作就是用AI去生成一些看起來非常逼真的圖像,AI有時會(hui) 生成一些如惡魔般的作品,有時又會(hui) 生成一些令人真假難辨的奇幻的作品。這些作品幫助Pablo更好地探索“AI到底是一個(ge) 怪獸(shou) ,還是一種真實的存在?”的話題。
法國攝影師Florian Ruiz目前居住在日本,他試圖將核泄露之後的放射性物質可視化,通過攝影來展現原子與(yu) 核輻射。他的作品往往是由上千張攝影作品疊加而成的。他還用AI加工了美國核試驗基地附近Google抓取的街頭影像,來展現美國核試驗所造成的核輻射給附近居民帶來的生活上的困擾。其中一張照片中,兩(liang) 位漁民抱著一條大魚,經過AI的重構和強化,核輻射所帶來的悲劇性效果更加明顯。
在分享完兩(liang) 位攝影師的作品後,迪迪埃·德·費耶指出,AI不但不會(hui) 取代攝影,而且兩(liang) 者應該更深度地融合,攝影師應該把AI當作自己的好幫手,在個(ge) 性化推薦、選片、通過照片內(nei) 容對照片主題進行分類等方麵發揮AI強大的工具屬性。
董冬曾經帶領學生做過一個(ge) 項目,將關(guan) 於(yu) 楊家嶺窯洞的200多張幾十k大小的照片還原成高清晰度的照片。項目難度可得知。但董冬帶著學生,花了兩(liang) 個(ge) 月時間,運用AI工具將這些質量比較差的照片修複成影調一致、可以放大到幾十厘米的高清照片。
藝術家賈鵬森認為(wei) ,數字藝術是人類理性思維與(yu) 藝術感覺巧妙融合一體(ti) 的藝術,他經常探討人機交互,以及人與(yu) 計算機之間的情感關(guan) 係,通過數字藝術的方式呈現獨特的宇宙觀和對所處世界的思考。他本次的參賽作品《星際物質》就是用藝術的方式,在計算機的協助下,計算生成物的形態後,選擇那些超出自然形態認知可視範圍的物,再利用3D打印等科技的造物手段以及非自然形成的人工合成材料,塑造出的現實中不存在、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物的形態。“今天我們(men) 所處的世界,視界被分為(wei) 多種,又因運行的真實而獲得不一樣的體(ti) 驗和改變。”他表示。
青年藝術家朱劍辰曾經出版過《星體(ti) 藝術史:隱形的Z軸》一書(shu) ,他擅長以算法造型與(yu) 新材料為(wei) 媒介,並著眼於(yu) 展現藝術的未來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本次青年展中,他的基因係列作品就以影像的方式來展現了不同的基因蛋白結構。
著名策展人Marisa Keyyem這樣評價(jia) 他的此組作品:“作為(wei) 觀者,我們(men) 被帶入了這既微觀又宏觀的多重宇宙,它既是對未來的願景,也是對不可見的基礎設施的存在的致敬。”
“這些作品實際上是通過一種AI或者計算的方式去捕捉到了在極微狀態下基因蛋白的一種形態。這些形態通過傳(chuan) 統攝影是無法捕捉到的,必須通過微觀攝影才能捕捉到。”朱劍辰表示。
青年藝術家沈淩昊擅長運用自己研發的特質光學材料介質,手電筒隱秘的觀看感,感光材料下的流動視覺,讓觀眾(zhong) 在發現、參與(yu) 中探究。本次他參展的作品《綠幕-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是通過特殊光敏材料創造的一麵綠色光幕裝置,展廳中的特殊光源裝置每隔數秒會(hui) 觸發並激活綠幕的感光塗層,形成“留光顯影”的光學現象,影子隨著時間慢慢消失。作者希望在麵對現實的觀看中沉澱存在和記憶。在這樣的環境中,觀者也是創造者。
沈淩昊在發言時稱,未來AI對攝影會(hui) 更具互補性。藝術媒介的創新與(yu) 藝術理念的創新是共生關(guan) 係,技術的進步更多地是作為(wei) 一種藝術的語法出現在藝術家的創作中的。而藝術的同情性才是藝術最為(wei) 動人之處,AI因為(wei) 沒有肉身,理解共情是很難的。但未來,複製類型的藝術可能會(hui) 被AI取代。
侯帥做了《技術迭代對攝影學科的挑戰與(yu) 機遇》的主題分享。他表示,進入數字時代後,攝影也進入了平民化時代,已經有相當多的攝影藝術家不再遵循傳(chuan) 統的攝影創作辦法。他指出,新技術的湧現一直是攝影創作風格導向的前提條件,新事物的產(chan) 生必然帶來新的創作空間,也同時帶來一定的阻力。侯帥認為(wei) AI圖像參與(yu) 攝影創作的是非,應該由創作的目的來判斷是否合適,對新技術的使用既要放開懷抱進行接納,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警惕“智能的假象”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攝影師都對AI持樂(le) 觀態度。
論壇現場,鄧岩就表達了“AI攝影並不存在”的觀點。他認為(wei) ,AI能夠影響的每一個(ge) 環節都是有限的,它並不能取代風雅頌賦比興(xing) 這些藝術之美。今天很多AI製作的圖片和繪畫,其實都否定了人和自然對話的這個(ge) 前提,所以AI圖片和AI繪畫都是存在的,但AI攝影並不存在。
“藝術出現以後,出現了無數次的變化,好像最後藝術都沒人談了,都落到了工具上,落到了媒介上。但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men) 可能不再選擇相機去觀看圖片了,但攝影作為(wei) 一種藝術媒介,其核心來源也是不可跳躍的。”鄧岩表示。
侯帥在認可AI具有經濟成本低等優(you) 勢的同時,也指出了AI的局限性:AI圖片並非反映了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而且AI是純邏輯思考,目前對於(yu) 人類微妙複雜的情感還不能很好地分析理解。
董冬將AI劃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局限性AI。機械手不停地反複地進行一個(ge) 非常精準的動作,就屬於(yu) 局限性AI。第二個(ge) 階段是通用型AI,它又可分為(wei) 兩(liang) 類:翻譯軟件以及Siri這種可以聊天的軟件都屬於(yu) 初級的通用型AI;自動駕駛則屬於(yu) 高級的通用型AI,這時大量的貌似可以思考的狀態產(chan) 生。第三個(ge) 階段則是超級AI。人類實現超級AI的時候可能就是實現人工智慧的一刹那。
Chat-GPT第一代出現的時候,算點是10的19次方;到Google的stable diffusion那款AI繪畫軟件,算點達到10的20.5次方;到Chat-GPT 3.5時,算點達到10的23次方,科技的變化真正開始衝(chong) 擊到我們(men) 了;到Chat-GPT 4時,算點則突破了10的25次方。
但算力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wei) 所有的算力都是有峰值的,到了峰值,如果算力還在不斷增加的話,就會(hui) 產(chan) 生錯誤的算力,就可能在產(chan) 生100個(ge) 正確答案的同時,也會(hui) 產(chan) 生1000個(ge) 錯誤答案。所以,目前Chat-GPT 4的10的25次方的算點可能已經超出了我們(men) 所需要的算力。
算力多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會(hui) 產(chan) 生一個(ge) “智能的假象”:因為(wei) 算力高,所有AI都是基於(yu) 概率而非邏輯運行的,所以當道德層麵或者邏輯層麵出問題的時候,AI就可能無法做出智慧的選擇。例如對於(yu) 老人橫穿馬路闖紅燈時無人駕駛汽車要不要停車的問題,技術層麵可以不停,但人道主義(yi) 層麵,即使違章也一定要停,而這種道德層麵的判斷是目前AI無法實現的。
在董冬的構想中,未來超級AI可能是,有一個(ge) 主體(ti) 的大算力的AI,旁邊還有精準的AI環繞,為(wei) 它輸送精準的信息。到了這一天,我們(men) 所希望的人工智慧就真正出現了。
我們(men) 現場還采訪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光明網光明圖片事業(ye) 部總監季春紅。他就AI圖片能否用於(yu) 新聞報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AI圖片是不能用於(yu) 新聞紀實和新聞攝影的;但對於(yu) 影像鏡頭無法抵達的特殊題材,例如載人飛船穿越大氣層的動態圖譜,在幾百公裏外的太空進行空間交會(hui) 對接的場景,運用AI技術生成示意圖就是比較好的呈現方式。不過,要想得到更加逼真的場景,必須要有對航天相關(guan) 技術足夠了解、對外太空環境足夠熟悉的人來進行場景描述,隻有這樣AI係統才能完全理解創作意圖和指令,才能產(chan) 生好的作品。
他同時表示,能夠做出好的AI攝影作品的人,一定具有足夠的圖片解碼能力,他同樣也能在現實生活中用鏡頭去拍攝出更好的作品。因為(wei) AI和攝影是共通的,隻有你具有同樣的水平,才能走進AI,也同樣能從(cong) AI虛擬的世界走向現實、發現和記錄現實。
本次論壇主持人、北京國際攝影周藝術總監趙迎新在總結中,回望曆史,曆數了波蘭(lan) 哲學家斯坦尼斯瓦夫·萊姆在1964年出版的《技術大全》一書(shu) 中超前預言了AI、虛擬現實等事物,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僅(jin) 憑大腦知覺和認知提出了模θ函數等3900個(ge) 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數學公式,達芬奇在雕塑、建築學方麵的才華遠超時代等案例後,拋出一個(ge) 問題“曆史上人類的情感和哲思先於(yu) 科學,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先知將如何超越以指數級速度提升的人工智能,影像藝術在未來將如何演繹?藝術家將以怎樣的身份在後人類時代存在?” ……
“每一次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都會(hui) 為(wei) 人類帶來更便捷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時引發思想激蕩。AI時代的影像藝術家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以未來的視角觀看現實的世界?如何與(yu) 未來相遇?”……
她以此引發現場藝術家們(men) 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