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位學人的自我學術突破——追述楊義先生

發布時間:2023-11-09 16: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書(shu) 話】

  作者:劉寧(陝西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當代學術大家、文學史家楊義(yi) 先生,一生勤於(yu) 著述,著作體(ti) 量巨大,身後留下六十餘(yu) 本學術論著。楊義(yi) 先生以治魯迅始,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他以《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敘事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論語還原》等重要著述立身,在近半個(ge) 世紀的學術追求中,他用紮實學理,逐漸實現自己“從(cong) 古今貫通到激活先秦諸子智慧”的夢想。楊義(yi) 先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秉承“返回中國原點,參照西方理論貫通古今文史,融合以創新”的治學原則,從(cong) 文學到文化和文明視域,先生的學術境界不斷擴大,研究時代不斷上溯,每一次跨越都顯示出相當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每一次轉型皆取得引人注目的學術成就。

  文明溯本與(yu) 古今融匯

  我與(yu) 楊義(yi) 先生曾有過短暫接觸。大概是在2008年,他來陝西師範大學參加學術研討會(hui) ,而我那時正在讀博士,先生自然是我仰望之高山。他人不高,但精力充沛,那時,聽他講中華文明是在黃河與(yu) 長江之間相互推移的觀點,我便沉迷其中,獲益匪淺。博士畢業(ye) 後我進入文學地理學研究領域,深感他以地理與(yu) 民族學雙重視角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精準提煉出中華文明的深厚性、原創性、包容性、豐(feng) 沛性、豐(feng) 美性的特征,體(ti) 悟他所論中國文化的根本、內(nei) 涵、生命力來源及其原創力這些令人振聾發聵的觀點,在心中描畫出一幅中國文化與(yu) 中華文明的基本發展脈絡和地圖。先生對中國文化、文明返本開新,探本窮源的探尋及其創造,民族文化和文化傳(chuan) 統的生命價(jia) 值闡述,建構起一整套自己的學術話語體(ti) 係,價(jia) 值觀念和知識生成機製,展現出人文風範和學術風采。

  從(cong) 出版第一本學術專(zhuan) 著《魯迅小說綜論》到付梓《魯迅文化血脈還原》,先生始終把魯迅作為(wei) 自己破解中國文化密碼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魯迅文化之基在於(yu) 四野、四洋之學,在汲取西方現代文化理論養(yang) 分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從(cong) 而使魯迅學成為(wei) 中國文化精神上一支充滿活力的重要文化血脈。1986至1991年問世的150餘(yu) 萬(wan) 字、三卷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他以十年苦讀之力貢獻給中國現代文學的龐大作家、作品體(ti) 係,書(shu) 中見之於(yu) 標題的作家110位,創立了華語文學新的文學史,真正做到了以識統史、積學成文、由史出論。1998年呈現的《中國敘事學》是他前期治學的一個(ge) 高峰,在對中國古代典籍鉤玄提要、梳理爬抉基礎上,提出中國文學敘事重圓融、重和諧、重整體(ti) 的特質,從(cong) 而拓展出一個(ge) 中西對話的新學術空間,填補了中國詩學研究的空白。

  先生的第二大研究視野是從(cong) 1990年代開始涉獵的中國古典文學與(yu) 詩學。正如王瑤先生所講:“曆史的長河是連綿不斷的,任何現象都是一定曆史階段的產(chan) 物,都有它的來龍去脈,繼往開來的曆史的延續性。”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開啟了楊義(yi) 的現代文學發生學探索路徑。2001年出版的《李杜詩學》充分彰顯中國古典文學堅定的文化自信,先生從(cong) 盛唐魄力與(yu) 詩學新境界、詩人才性與(yu) 民族精神情境、家族文化基因等視角闡釋了李杜詩學原理及學術方法論。在他看來,少數民族駿馬攜帶的奔馳氣質,使大唐擁有了中華文明的新形態,有了李白、杜甫的豪情、骨氣與(yu) 吟唱,在李杜文章中尋找到中華文明璀璨的光華,賦予李杜詩學以人文創造的生命形態與(yu) 現代意識,這不僅(jin) 與(yu) 中國大地相連,而且傳(chuan) 達民族生命密碼,打通文化精神血脈。

  “大文學觀”使得他沿著中國文學與(yu) 文化研究的脈絡一直溯流而上,直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zheng) 鳴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曆史上井噴式文化創造的人物,在楊義(yi) 先生的學術藍圖中一一被還原出來,並折射出熠熠光輝。2011年以來他接連出版《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韓非子還原》《論語還原》《屈子楚辭還原》等著作,將我們(men) 帶到一個(ge) 似熟悉又似陌生的遙遠年代,先生以現代觀念、世界視野揭示出中國文化的起源,文化血脈的再造,以自己生命體(ti) 認諸子生命,以自己心靈撞擊諸子心靈,展示出春秋戰國三百年間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與(yu) 曆史形態,以諸子的家族、地理、遊曆、年代等要素還原了中國學術思想產(chan) 生的曆史現場與(yu) 社會(hui) 情境,使我們(men) 看到了2000年前原創性的諸子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選擇、傳(chuan) 承及其命運,找到了中國文化源頭和流變軌跡,而先生也以文化考古與(yu) 探源的姿態完成了一位學人的自我學術突破,以此振奮和提供了對中國文化之根的原創性解釋能力,以此表明時代在變,而中華文化和文明底蘊長存,曆久彌新。

  史地結合與(yu) 文學地圖重繪

  1996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圖誌》是標誌楊義(yi) 在20世紀末以文學地圖構建新文學史探索的成果。相比較1988年中國現當代文學掀起的注重審美標準和純文學立場的“重寫(xie) 文學史”思潮,《中國新文學圖誌》傳(chuan) 達的是文學研究需要一個(ge) 更寬泛的視野和恢宏的學術氣度,以圖誌方式重繪文學中國史是對傳(chuan) 統文學形態的現代重塑。經過十餘(yu) 年的思想醞釀與(yu) 學術思考,2006年楊義(yi) 正式提出“重繪中國文學地圖”學術理念和構想,2007年《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一著以“一綱三目四境”作為(wei) 重構中國文學的基本原則。“一綱”指的是以“大文學觀”統攝文學史研究;“三目”指的是文學研究要注重時空結構、發展動力體(ti) 係與(yu) 精神文化深度;“四境”指的是要從(cong) 民族學、地理學、文化學、圖誌學、文化地圖及其動力原理,展現中華民族文學的性格、要素、源流和它的生命過程。“重繪”命題不僅(jin) 突破了西方純文學理念,而且使中國文學向本民族根脈方向發展,為(wei) 此先生特別強調地理因素在文學、文化、文明闡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wei) 中華文明是在黃河與(yu) 長江文明的相互推移中形成,江河文明的互動互補所具有的文化分量並非單一文明所能比擬,因此中華文明呈現複式結構。故而,在《李杜詩學》中他以杜甫詩學對應黃河文明,李白詩學映照長江文明。“重繪中國文學地圖”是21世紀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地圖說”理論體(ti) 現,與(yu) 鍾仕倫(lun) 所論梅新林的“本位說”,陶禮天的“邊緣說”,曾大興(xing) 的“關(guan) 係說”一起構成中國文學地理學多彩的理論學說,由此奠定文學地理學在21世紀成為(wei) 顯學。

  然而楊義(yi) 先生的“地圖說”精深之處不僅(jin) 在於(yu) 地理是闡釋中國文學、文化、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他在《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中還提出“邊緣的活力”重大命題。《中國古典文學圖誌—宋、遼、西夏、金、回鶻、吐蕃、大理國、元代卷》一著中使用民族學、地理學、文化學、考古學視角,勾勒從(cong) 宋到元明清中華民族八百年發展史中的古典文學,彰顯中華民族“有容乃大”的文化哲學,為(wei)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華夏民族注入新鮮血液。先生看似重繪了中國文學地圖,實則是在重建“何以中國”這個(ge) 學術概念,打破了傳(chuan) 統中國的夷夏之辨概念,建構了中華各民族同構中華文化的傳(chuan) 統。他的圖誌學係列叢(cong) 書(shu) 將艱苦卓絕的學術研究變為(wei) 文化性與(yu) 審美性共存的學術旅行,建構起中國文學的本土話語方式和述學方式,激發出諸多新的學術生長點,為(wei) 中國文學研究開創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雙構性命題與(yu) 治學五路徑

  任何學術研究,新資料、新視角都有可能產(chan) 生新成果,同理,新思維模式與(yu) 學術方法會(hui) 使有經驗和有創意的學人從(cong) 耳熟能詳的資料中提出新觀點,作出新論斷。楊義(yi) 的學術思維模式是雙構性的,他總以兩(liang) 要素組成一組互相觀照的命題開展研究,2009年出版的《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中提出“世界視野”與(yu) “文化還原”的雙構性命題。他以經與(yu) 史共構中國文化的雙源性;以編年史的準確性與(yu) 人文地理材料的豐(feng) 富性,形成中國文化史上的“雙絕”;以史與(yu) 詩奠定中國文化精神的脈絡所在。“世界視野”與(yu) “文化還原”雙構性命題是先生所論現代學術的總體(ti) 方法之方法,即元方法。在楊義(yi) 看來,現代世界視野具有古與(yu) 今的縱軸,中與(yu) 外的橫軸。融匯中西,打通古今,將外來知識本土化,本土經驗現代化,是楊義(yi) 學術融會(hui) 貫通的體(ti) 現。

  文化還原命題是楊義(yi) 將學術研究引向古人生命體(ti) 驗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嚐試,從(cong) 諸子的家族、足跡與(yu) 社會(hui) 背景等方麵去探究,乃至構想鮮為(wei) 人知的諸子生命曆程的故事性闡釋,從(cong) 語言文字和文物典籍中發掘出一個(ge) 個(ge) 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一個(ge) 個(ge) 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現場還原場景,追溯出當時曆史語境下的真實情境。還原諸子生命曆程,對文化基因的考察與(yu) 破譯,以觸摸諸子生命體(ti) 溫,把握諸子生命脈搏,進而與(yu) 諸子展開對話、交流與(yu) 爭(zheng) 辯,這種研究方法對近一個(ge) 世紀以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僵固理念和方法,有了突破性挑戰。

  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經曆長時期的思想震蕩與(yu) 結構重組,外來知識本土化,以及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都是當代中國學人必然麵對的問題。大國學術的核心在於(yu) 還原民族文化根性,體(ti) 現民族文化和文化傳(chuan) 統的生命價(jia) 值,以現代化形態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個(ge) 國家的學術話語體(ti) 係,核心目標在於(yu) 構築起與(yu) 本國崛起背景相適應的國家新敘事。在全球化對話與(yu) 現代性嬗變的雙重緯度中,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話語重新編碼,實證與(yu) 想象是原創性話語得以產(chan) 生和獲得合理性存在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學術方法。前者賦予原創曆史文化的堅實根基,後者以創造性主體(ti) 敏銳眼光和透徹的思想力,穿透曆史文化,把握其發展通則和存在實質。在《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中楊義(yi) 研究了嚴(yan) 複、梁啟超、魯迅、陳寅恪、傅斯年等大批使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學人們(men) ,他論述魯迅的“立人”話語帶有超前性和否定性的銳氣,王國維的“境界”話語擁有感悟性和深思性的精妙,宗白華的“意境”是詩學核心的話語。他對清末民國諸子學術方法一一破解,總結了20世紀中國出色學人的學術貢獻和治學方法。學術,學為(wei) 原理,術為(wei) 方法,方法是人類麵對世界時自信的微笑和沉著的應對。

  《深入文明史的中國思想史》是2022年所著,楊義(yi) 的最後一部學術著作,是他半個(ge) 世紀學術高度濃縮的成果。他以總論、先秦諸子的文化本根、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間的位移、思想文化的邊緣活力與(yu) 外來挑戰、思想文化的方法論,構建起一部集大成之作。最後一章的“治學五路徑”讓每一位學人都感同身受。眼學以閱讀原始文獻與(yu) 經典,回到中國文化原本;耳學是聽講之學;手學是按照特定目標去積累材料,搜集從(cong) 古至今所有文獻、口頭傳(chuan) 說;腳學是田野調查。文學研究也要做田野調查,邁開雙腳走到曆史曾經發生的現場、身臨(lin) 其境地領略文學文本產(chan) 生的空間、作者生存的環境,體(ti) 驗豁然開朗,從(cong) 而得江山之助、心與(yu) 境會(hui) 的妙處;心學是用心感受,體(ti) 驗研究對象,思考發現其內(nei) 在生命及意義(yi) 。治學五路旨在調動和激發研究者主體(ti) 的感覺思想能量,多渠道、多路徑、多層麵打開研究對象本源、特質,及其褶皺和脈絡。

  楊義(yi) 先生從(cong) 農(nong) 家子弟到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學者,從(cong) 文學到文化,從(cong) 文化而進入文明更大的視境,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古今中外融會(hui) 貫通,文史哲交相輝映。他幾十年致力於(yu) 文化還原與(yu) 創造,守護中華文化遺產(chan) ,疏通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血脈,發掘民族文化生命力,對中華民族文化傳(chuan) 承、原創性文化做了充分研究,展現出一幅蔚為(wei) 壯觀的學術氣象圖景。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9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