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黃河文化:成就中華文明賡續不輟

發布時間:2023-11-13 10: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大家談】

  作者:侯衛東(dong)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具有百折不撓的韌性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連續性。

  一、以農(nong) 為(wei) 本 安土重遷

  距今10000年前後,以粟為(wei) 代表的旱作農(nong) 業(ye) 作物在黃河流域萌發。距今6500年前後的仰韶時代早期,形成了若幹以旱作農(nong) 業(ye) 經濟為(wei) 主導的區域社會(hui) 群體(ti) ,如陝西西安半坡、臨(lin) 潼薑寨等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河南濮陽西水坡蚌塑龍虎墓呈現的天文景象,說明當時的首領已經掌握北鬥七星、東(dong) 宮蒼龍、西宮白虎等天文知識,證明此時已形成了以觀象授時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為(wei) 基礎的早期王權思想。

  仰韶時代中期,以粟為(wei) 主的成熟旱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形成。仰韶時代晚期,中原地區延續了此前以粟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大豆普遍出現,稻米數量明顯上升,為(wei) 此後龍山時代至夏商時期多品種農(nong) 業(ye) 種植製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也為(wei) 中原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距今4000年前後,西亞(ya) 傳(chuan) 來的小麥在黃河流域日漸推廣,粟、黍、小麥等逐漸成為(wei) 中原腹地的主要糧食。經過中華文明肇始階段一千餘(yu) 年的社會(hui) 實踐,中國曆史上第一個(ge) 王朝——夏,也在此處應運而生。

  黃河及其支流提供了豐(feng) 富的水源,孕育了滋養(yang) 一方人群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業(ye) 和水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和社會(hui) 穩定提供了基本保障,進而也為(wei) 文明的起源、形成與(yu) 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是政權和百姓的生命線,這是一萬(wan) 年黃河文化史和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逐漸形成的基本認識。

  夏商周以來,黃河流域形成了穩定的以農(nong) 為(wei) 本的農(nong) 耕社會(hui) ,塑造了人民堅忍耐勞的氣質,涵養(yang) 了人民安土重遷的心態,造就了人民愛好和平的觀念。奔流不息的黃河哺育著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維係著中華文明主根主脈的賡續發展,成為(wei) 中華民族心中的“母親(qin) 河”。

  二、龍旂陽陽 宅茲(zi) 中國

  《詩經·周頌·載見》:“載見辟王,曰求厥章。龍旂陽陽,和鈴央央。”描述周成王率領諸侯祭祀先王時的儀(yi) 仗,最引人注目的是紋飾美麗(li) 的“龍旗”。龍作為(wei) 王者徽號和天命的象征,在黃河流域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上古時期主要是蛇形龍。東(dong) 宮蒼龍是觀象授時的主星,“敬授民時”是保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環節,“使民以時”是維護社會(hui) 生活正常運轉的基本原則,因此龍的形象在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裏逐漸形成至高無上的權威,成為(wei) 王權的象征。《易·乾卦》作為(wei) 首卦,就是以龍來解卦象,“九五,飛龍在天”是皇帝被稱為(wei) “九五之尊”的來源。

  襄汾陶寺古城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王墓中,常常隨葬彩陶龍紋盤,其上的“龍”就是蛇形龍口銜穀穗的形象。河南偃師二裏頭夏都,公元前1700年前後的貴族墓中常常隨葬綠鬆石龍形器,其中一件是由2000多片綠鬆石粘嵌成60多厘米長的蛇形龍,附著在有機質儀(yi) 仗上,還有一件玉舌銅鈴與(yu) 其配合使用,或許就類似“龍旂陽陽,和鈴央央”描述的情景。河南新密新砦古城出土有公元前1900年前後的龍紋陶片,殘留的蛇形龍頭刻紋與(yu) 二裏頭夏都綠鬆石龍的形象非常接近,二者應當有直接的文化傳(chuan) 承關(guan) 係。

  龍是夏代王權的象征,成為(wei) 後世維係正統王朝觀念的一條暗線。此後的商周兩(liang) 漢時期,蛇形龍的形象十分常見。漢高祖劉邦以赤帝子(赤蛇龍)自命,斬白帝子(白蛇龍)起義(yi) ,建立漢王朝,即是夏王朝以來“真龍天子”天命觀念的繼承與(yu) 發展。

  以二裏頭夏都為(wei) 中心的中原腹地,也逐漸成為(wei) 觀念上的“地中”“土中”“中國”等四方仰慕的中央神聖空間,中國古代逐漸形成“居中而治”的傳(chuan) 統政治觀。商王朝晚期,王都位於(yu) 當時的黃河西岸,甲骨卜辭中把安陽殷都稱作“大邑商”,將天下四方分成東(dong) 土、南土、西土、北土等。“大邑商”又稱“中商”,是當時的政治地理中心,是劃分四土方位的起點。《詩經·商頌·殷武》中說:“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說明甲骨文和傳(chuan) 世文獻都認為(wei) 殷都居商王朝晚期疆域的四方之中,此時已經明確形成王都居中的政治地理觀念。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成王等在追尋“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的過程中,舍棄了前朝故都“大邑商”,選擇了更早的夏都故地二裏頭。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的銘文記載了成王追述武王的話:“餘(yu) 其宅茲(zi) 中或(國),自茲(zi) 乂民”,把營建於(yu) 夏都故地二裏頭的東(dong) 都成周稱為(wei) “中國”,即周公“乃作大邑於(yu) 土中”的中央之城,體(ti) 現了“擇中立都”的傳(chuan) 統政治觀念。“中國”逐漸成為(wei) 一種正統觀念,此後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建都於(yu) 中原腹地以正統王朝自命者,皆以“中國”自居。“中國”觀念也成為(wei) 維係正統王朝的一條明線和中華文明賡續不斷的一根紐帶。

   三、製禮作樂(le) 崇祖修文

  《漢書(shu) ·禮樂(le) 誌》:“故象天地而製禮樂(le) ,所以通神明、立人倫(lun) 、正情性、節萬(wan) 事者也。”“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製作,至太平而大備。”禮製的核心是追求社會(hui) 秩序井然,既強調對前代禮製的繼承,又注重因時製宜、順應民心。禮樂(le) 製度及其承載的族群認同、祖先認同和文化認同,是支撐中華文明賡續不輟的核心文化基因。

  公元前1800年前後,中原腹地形成以二裏頭夏都為(wei) 代表的二裏頭文化,是對此前中華文明肇始階段文化的凝聚和升華。二裏頭夏都以宮城為(wei) 中心的“多宮格”布局、中軸線理念、四合院式宮室製度,以青銅禮器為(wei) 核心的多材質組合的器用製度,以宴享、祭祀、喪(sang) 葬為(wei) 代表的禮儀(yi) 製度等,創造了新的空間秩序和價(jia) 值秩序,體(ti) 現了更加成熟的王朝禮製。二裏頭夏都開創的“營國”製度、宮室製度、器用製度及其構建的社會(hui) 秩序、承載的價(jia) 值觀念等,經過商周兩(liang) 代的繼承與(yu) 發展,形成中國文明史上為(wei) 人所盛稱的夏商周三代。

  夏商周三代文明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奠定了中華文明思想的基石——禮製,“禮儀(yi) 之邦”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鮮明特征。夏王朝以來的三千多年裏,以洛陽—鄭州—開封為(wei) 核心的嵩山河洛地區,長期作為(wei) 正統王朝都城所在地,成為(wei) 政治地理意義(yi) 上的中原腹地,也逐漸在此形成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黃河文化。

  禮樂(le) 文明體(ti) 現了以祖先崇拜為(wei) 基礎的文化認同。祖先崇拜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出現,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二裏頭夏都修建了安置祖先的奢華墓葬,營造了崇拜祖先的宏偉(wei) 宗廟。商朝武丁時期的殷都,重拾中華文明肇始階段各區域文明的古老傳(chuan) 統,推動祖先崇拜成為(wei) 最重要的禮儀(yi) 活動。祖先崇拜也是西周社會(hui) 的主要信仰,維係著宗族血緣集團之間的團結和凝聚力、向心力。夏商周三代之後的曆朝曆代都繼承和發展了祖先崇拜觀念,除了尊崇血緣上的祖先之外,人文始祖炎帝、黃帝也逐漸成為(wei) 文化上的共同祖先,維係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中華文明的賡續不斷。

  古老的漢字,是迄今為(wei) 止世界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ti) 係中唯一傳(chuan) 承至今者,亦是維係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關(guan) 鍵紐帶。在禮儀(yi) 之邦和祖先崇拜構建的秩序社會(hui) 中,人們(men) 用符號或文字記錄禮儀(yi) 製度、祖先名號和重大事件。仰韶時代已有豐(feng) 富的刻劃符號,龍山時代刻劃陶文、朱書(shu) 陶文已經常見,商王朝已經形成成熟的文字書(shu) 寫(xie) 記錄係統並傳(chuan) 承至今。

   四、堅忍勇毅 百折不撓

  夏商時期,黃河流域已經確立了以旱作農(nong) 業(ye) 為(wei) 主的多品種農(nong) 業(ye) 種植製度,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中原腹地王權神聖化、社會(hui) 禮製化及與(yu) 祖先崇拜的深度結合,增強了社會(hui)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夏商時期以來,傳(chuan) 承有序的表意文字,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遠距離、長時段地傳(chuan) 遞知識和信息,增強了跨時空賡續文明基因的能力。這些現象共同塑造了黃河文化無與(yu) 倫(lun) 比的韌性。

  黃河中遊古都西安、洛陽、開封等在曆史長河中,長期被多個(ge) 王朝反複選擇立都於(yu) 此,更是黃河文化百折不撓的印證。

  伊洛河畔的洛陽盆地,背靠邙山、頭枕黃河,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黃河文化在中原腹地形成的地域文化。夏王朝營造二裏頭夏都、周王朝定鼎於(yu) 郟鄏以來,洛陽盆地長期作為(wei) 正統王朝的建都之地。東(dong) 漢、魏晉、北朝、隋唐各代,曆經古今興(xing) 廢事,反複選擇此地建都,使洛陽盆地成為(wei) 中華文明史上的神聖空間。

  渭水河畔、岐山腳下的關(guan) 中盆地,周秦漢唐立都於(yu) 此,是黃河中遊關(guan) 中文化的發源地。周人在大周原地區建都立國,武王克商之後,此地成為(wei) 周王朝的大本營——宗周;周平王東(dong) 遷成周之後,秦國開始經營宗周地區,後來秦朝的都城鹹陽就建在宗周故地;秦漢之際的戰火對鹹陽和關(guan) 中造成了毀滅性破壞,西漢立國之後還是選擇關(guan) 中立都,並將其命名為(wei) “長安”;兩(liang) 漢之際的戰亂(luan) 致使帝都東(dong) 遷洛陽,此後的隋、唐大一統王朝又重新選擇關(guan) 中立都。

  北宋“天下首府”東(dong) 京開封府,因與(yu) 黃河相連的大運河而興(xing) 起,黃河的水利水患都在這座城體(ti) 現得淋漓盡致。戰國末年,秦國引黃河水淹魏國都城大梁,而此後曆代仍選擇此地建城:隋唐汴州城因地處大運河漕運至中原腹地的關(guan) 鍵節點而迅速發展起來;五代至北宋,這裏長期作為(wei) 正統王朝的都城;北宋至明清,開封城黃河水患頻仍,崇禎十五年(1642年)大水再次淹沒了整座城市。從(cong) 開封城逃難出去的故人,反複回遷、重建家園,體(ti) 現了故土難離的安土重遷心態、宗廟難舍的祖先崇拜觀念。

  黃河文化的韌性是維係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內(nei) 在品格,多維度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曆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曆史智慧和文化力量,我輩義(yi) 不容辭。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2日 1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