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話運河情緣:把文物當做“朋友” 將文化留給後代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張煜歡)“作為(wei) 工匠和傳(chuan) 承人,怎麽(me) 把自己的文化留給大運河、留給曆史、留給後代,在這過程中我們(men) 在努力實踐。”13日,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式·主論壇在北京舉(ju) 行。在“文化名人對談”環節,為(wei) 中國大運河申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銅雕領域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朱炳仁暢談自己的運河情緣。
中國大運河是一條穿越千年的文脈,運河沿線文化名人輩出,各地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是熠熠生輝。
銅雕技藝是杭州的傳(chuan) 統手工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杭州銅雕是古代青銅器製造的延續,在吳越和南宋時期迅速發展,清代同治以後,以“朱府銅藝”為(wei) 代表的杭州銅雕技藝日趨成熟,代代相傳(chuan) ,朱炳仁就是“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chuan) 人。
在他看來,肆意流淌的銅,如同波瀾壯闊的大運河,生機無限,萬(wan) 古流不絕。
朱炳仁與(yu) 運河的更深結緣來自一段難忘的申遺之路。朱炳仁回憶,當年是古文物學家鄭孝燮、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兩(liang) 位專(zhuan) 家帶著自己參與(yu) 到大運河申遺的道路。
“當時我就想,我並不是運河專(zhuan) 家,也不是水利專(zhuan) 家,為(wei) 何能與(yu) 你們(men) 一同參與(yu) 大運河申遺呢?他們(men) 說‘你是從(cong) 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工作的,這也是大運河中很重要的一塊內(nei) 容’。”朱炳仁說。
2005年12月,鄭孝燮、羅哲文和朱炳仁寫(xie) 下《關(guan) 於(yu) 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chan) 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寄給了大運河沿線18座城市的市長,拉開了中國大運河申遺的序幕,三人也因此被稱為(wei) “運河三老”。
此後,全國層麵陸續開展了多次對中國大運河的考察工作,朱炳仁也幾乎全程參與(yu) 其中。
“我在考察的時候就特別關(guan) 注運河沿線各地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朱炳仁細數道,“比如在北京通州,我關(guan) 注到當地對於(yu) 曆史遺產(chan) 的挖掘,從(cong) 中能看到北京文化的更迭。到了天津,我們(men) 和老藝術家一起探討楊柳青木版年畫怎樣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從(cong) 曆史中走向未來。在揚州我們(men) 看漆器,在杭州我們(men) 看絲(si) 綢、茶葉、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我們(men) 不斷在思考,作為(wei) 工匠和傳(chuan) 承人,怎樣將文化更好地留給後代。”
令朱炳仁記憶猶新的還有專(zhuan) 家們(men) 對於(yu) 曆史文物的真摯情感。位於(yu) 杭州的拱宸橋和廣濟橋是大運河南端的標誌性石拱橋,朱炳仁記得,當年羅哲文、鄭孝燮兩(liang) 位老先生走到橋上就說了一句話——“老朋友,我又來看你了。”
“這些文物專(zhuan) 家對文物的感情是刻在骨子裏的,他們(men) 把文物當做自己的朋友,並為(wei) 文物的保護傳(chuan) 承付出了諸多心血。”朱炳仁說。
在“後申遺時代”,朱炳仁自身的文化事業(ye) 也與(yu) 大運河產(chan) 生了更多聯結。今年3月,“大熔景行”朱炳仁熔銅藝術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展期一個(ge) 月。現場展出的68件(組)熔銅藝術作品向觀者講述數千年中華銅文化的脈絡,其中的大型銅雕《千浪卷雪》更是展現了大運河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令觀眾(zhong) 印象深刻。
大運河流淌千年,寫(xie) 就了一部流動的史書(shu) ,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質、文化等多元交融,也在新時代孕育出傳(chuan) 統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據悉,此次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曆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