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鎮,解鎖數字世界新動能
“與(yu) 移動互聯時代相比,大模型的產(chan) 業(ye) 機會(hui) 至少要再多十倍。”
——————————
富有活力的數字世界圖景在烏(wu) 鎮展開。
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xing) 分享了他對數字服裝的暢想:今後時尚可以計算、可以檢索、可以預測流行趨勢,並按場合推薦服飾搭配、虛擬試衣。去過不少化纖廠、紡織廠的陳文興(xing) 說:“掌握了一流技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可以變成朝陽產(chan) 業(ye) 。”
搭上數字技術的快車,烏(wu) 鎮峰會(hui) 展示的很多場景讓人熟悉又陌生。在未來生活數字體(ti) 驗館,指路機器人隨時為(wei) 參觀者導航,AI中醫台提供智能把脈服務,還有現場生成的數字分身讓參觀者看見世界上另一個(ge) “自己”。在文化傳(chuan) 播領域,數字技術更是讓百年前的文物“再現”,讓敦煌文化等中華文化資源在全球範圍內(nei) 數字化共享。
“數字化的意義(yi) 比肩100年前的電氣化,電氣化和數字化的融合,是我們(men) 今天麵臨(lin) 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機會(hui)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裏雲(yun) 創始人王堅看來,汽車這樣百年前存在的產(chan) 業(ye) ,在百年後同時被電氣化和數字化改造,是電氣化和數字化融合的典型代表,而以後每個(ge) 產(chan) 業(ye) 都會(hui) 發生一次這樣的變化,“未來值得期待”。
用大模型解鎖生產(chan) 力
“與(yu) 移動互聯時代相比,大模型的產(chan) 業(ye) 機會(hui) 至少要再多10倍。”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開幕首日,連續10年參會(hui) 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智能產(chan) 業(ye) 研究院(AIR)院長張亞(ya) 勤分享了自己觀察到的產(chan) 業(ye) 變化。在醫學領域,生物智能大模型已逐步運用於(yu) 人體(ti) 、人腦、醫療機器人等,“通過重構應用生態進而重塑產(chan) 業(ye) 格局”。
對於(yu) 未來大模型核心技術的發展,張亞(ya) 勤認為(wei) ,要重點考慮建設多模態、多尺度大模型,“新的大模型不僅(jin) 包括自然數據,如語音、文字、圖像、視頻等,也包括從(cong) 傳(chuan) 感器處獲得的信息,如無人車、激光、雷達、三維結構信息、四維時空信息,以及蛋白質、細胞、基因、腦電信息等。”同時重視通過建立全新的算法框架,提高大模型的生產(chan) 效率,注重大模型的自主治理,即通過開發代碼來調動工具,優(you) 化路徑,進而實現大模型的自我迭代升級和優(you) 化。
赴烏(wu) 鎮“十年之約”,大模型無疑成為(wei) 許多與(yu) 會(hui) 嘉賓、參展商關(guan) 注的焦點。在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韓鬆看來,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大模型正在擦亮一些傳(chuan) 統老字號品牌的底色。這家輕工業(ye) 領域國企帶來的最新實踐是,利用大模型反向定製一些新品的開發,包括預測性生產(chan) 、智慧協調、智能營銷等。
“以大模型為(wei) 代表的AI技術攜帶巨大的算力,幫助人類管理知識、促成協同,由此驅動的發展加速度將遠遠超過我們(men) 的想象。”阿裏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峰會(hui) 現場說,我們(men) 正處在傳(chuan) 統計算和AI計算重要級切換的節點上,AI計算最終將接管傳(chuan) 統計算資源。AI與(yu) 雲(yun) 計算的深度融合,將成為(wei) 雲(yun) 計算迭代的重要動力。
多個(ge) 洞見未來生活的AI應用場景,也紛紛在本次峰會(hui) 上亮相。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hui) 上,一張專(zhuan) 屬海報的生成隻需要輸入一句話、一張圖,對眼部疾病風險進行評估隻需要一張眼底照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羚羊工業(ye) 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甲甲說,在一些主流編程軟件裏,大模型的編程能力超過一般編程人員的水平,“大模型如果跟行業(ye) 結合,可以成為(wei) 每個(ge) 行業(ye) 的專(zhuan) 家級助手,實現新一代專(zhuan) 家係統。”
窺見數字世界新動能
解鎖海量知識的綜合處理能力,各行各業(ye) 的數據資產(chan) 正因為(wei) 大模型擁有更豐(feng) 富的價(jia) 值。在王堅看來,如果說電氣化推動了之前工業(ye) 體(ti) 係的建立、完善,那麽(me) 數字經濟推動建立新工業(ye) 體(ti) 係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能夠把數據作為(wei) 鑰匙,“使得所有自然資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更高,並產(chan) 生質的變化。”
很多案例證明了這種高效正在發生。陳文興(xing) 記得,在中小棉織企業(ye) 集聚的浙江省蘭(lan) 溪市,通過專(zhuan) 家組指導和在專(zhuan) 業(ye) 團隊公司的支持下,部分中小棉織企業(ye) 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企業(ye) 訂單排產(chan) 的時間由此縮短了20%以上。京東(dong) 集團副總裁、京東(dong) 探索研究院院長何曉冬則分享了一家“虛擬工廠”的故事:為(wei) 解決(jue) 常州閑置產(chan) 能和資源浪費等問題,京東(dong) 雲(yun) 聯合智雲(yun) 天工、常州移動打造“5G+AI工業(ye) 製造雲(yun) 平台”。該“虛擬工廠”連入18個(ge) 行業(ye) 、1000多家企業(ye) 的產(chan) 能數據,連接設備7萬(wan) 多台,總計消耗剩餘(yu) 產(chan) 能超15億(yi) 元。
“這10年雲(yun) 計算在中國風起雲(yun) 湧,AI加快從(cong) 理論走進現實,數字化已經成為(wei) 每個(ge) 企業(ye) 家的共識。”在華為(wei) 常務董事、華為(wei) 雲(yun) CEO張平安看來,如今以雲(yun) 為(wei) 底座的創新生態,以大模型為(wei) 代表的創新技術,正在技術重塑千行萬(wan) 業(ye) ,“為(wei) 建設包容、普惠、有韌性的數字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動能”。
但他同時注意到,國內(nei) 數字經濟規模在增速上處於(yu) 世界領先,但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麵仍與(yu) 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在軟件、硬件技術生態上,中國已是全球硬件設備主要供給者,但IT軟件、硬件的工具數方麵仍然有很大的缺失,“目前來自中國的CPU的市場占有率僅(jin) 僅(jin) 是3%,國產(chan) 服務器的操作係統也僅(jin) 占9%。在工業(ye) 軟件市場,來自中國的軟件占比不到5%。”
這也意味著空間與(yu) 潛力。在張平安看來,未來10年將是我國數字經濟核心技術創新的黃金期,在AI大模型“百花齊放”的當下,中國擁有千行萬(wan) 業(ye) 各種創新場景,也擁有全球最大的軟件工程師。“在AI領域,我們(men) 也有機會(hui) 實現全球的領先,讓每個(ge) 行業(ye) 都能夠使用大模型,插上大模型飛翔的翅膀。”張平安說。
感受數字文化零距離
從(cong) 賦能千行百業(ye) ,到加速自身變革,技術創新的邊界被不斷拓寬,人們(men) 與(yu) 數字世界的距離也不斷縮短。本次烏(wu) 鎮峰會(hui) 上,一群年輕人通過數字化方式,讓古老的敦煌不再遙遠。
“‘數字藏經洞’首次在虛擬世界毫米級高精度複現敦煌藏經洞,讓海內(nei) 外的藏經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現、重生。”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峰會(hui) 期間舉(ju) 行的“數字藏經洞”(國際版)發布儀(yi) 式上介紹,基於(yu) 敦煌學百年的研究成果、“數字敦煌”的多年積澱和騰訊遊戲科技的技術支持,“數字藏經洞”得以在數字世界生動再現敦煌藏經洞及其室藏6萬(wan) 餘(yu) 卷珍貴文物的曆史場景。
這種將中華文化數字化的探索已不是首次。去年峰會(hui) 上,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就入選“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精品案例”。到今年,供全球共享的敦煌文化資源仍在增加。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90個(ge) 洞窟數字化采集,179個(ge) 洞窟壁畫圖像處理,45身彩塑和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形成了超過300TB的數字資源。
“過去年輕人了解國家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渠道不多,但隨著互聯網渠道的暢通、多種普及讀物、視頻節目的出現,激發了年輕人了解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與(yu) 興(xing) 趣。”蘇伯民告訴記者,目前僅(jin) 從(cong) 事敦煌文物數字化保護的80後、90後就占到八成以上,“越來越多掌握數字技術的年輕人願意來到敦煌,紮根敦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敦煌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看來,“數字藏經洞”運用遊戲科技等前沿技術對中國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進行修複和活化,使這些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得到數字永生,還有望更多地參與(yu) 文化交流。
“倡導文明互鑒,構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網絡空間”也是本次峰會(hui) 追求的目標之一。參會(hui) 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認為(wei) ,當前,國際社會(hui) 需要一種文化多元且包容的、多語種的新型網上絲(si) 路,助力共享知識和跨文化經曆,推動協作和思想交流。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孫海燕結合本次烏(wu) 鎮峰會(hui) 的主題說,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要不斷地一邊探索,一邊要摸到石頭,一起壘石成橋,不斷向著共同目標前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