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加強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

發布時間:2023-11-14 15:58: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王兆峰、曹譯元(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

  革命文物承載黨(dang) 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wei) 大曆程和感人事跡,是黨(dang) 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chuan) 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是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是光輝長征曆史和偉(wei) 大長征精神的鮮活載體(ti) ,見證了中國革命由挫折邁向勝利的曆史進程。我們(men) 要加強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激發新時代長征文化生機與(yu) 活力,促進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切實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

  整合聯動開發,推進集群化發展。文物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係統工程,要堅持多措並舉(ju) ,推動保護實踐不斷深化。長征沿線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600餘(yu) 處,加強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要做好整合工作。一方麵,盤點、盤清、盤活紅軍(jun) 長征曆史、人物、事件遺存等最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統籌長征沿線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產(chan) 、民族文化、生態景觀等優(you) 質旅遊資源,集聚文化載體(ti) 密集地帶,推出一批長征旅遊精品線路,推進整體(ti) 品牌塑造和宣介。另一方麵,提升沿線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參觀遊覽、休閑娛樂(le) 、交通等相關(guan) 基礎設施,高標準開展沿線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長征文化旅遊綜合體(ti) 建設,實現紅色旅遊集群化發展。

  深化產(chan) 品創新,推進融合化發展。加強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要著眼於(yu)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更高品質精神需求,開發形式多樣的紅色文旅產(chan) 品。一方麵,推進融合化發展,加快文旅業(ye) 態共融共生,將紅色旅遊與(yu) 教育、體(ti) 育、生態農(nong) 業(ye) 、民族文化產(chan) 業(ye) 、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等業(ye) 態交融,搭建政、產(chan) 、學、研等多元主體(ti) 跨界合作平台,以革命文化教育、紅色基因傳(chuan) 承為(wei) 目的,不斷延長文化產(chan) 業(ye) 鏈,豐(feng) 富文化旅遊產(chan) 品供給。另一方麵,以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通過開展實景演出等演藝項目、開展“重走長征路”等體(ti) 驗項目,讓遊客沉浸式體(ti) 驗長征曆史、感悟長征精神。

  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數字化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的發展,文物遺產(chan) 的共享變得更加便捷,文物遺產(chan) 保護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能夠推動長征沿線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升級。一是豐(feng) 富展示場景,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做好文化場館的數字化改造工作,如借助全息影像技術展出重大曆史事件原始錄像,引進虛擬現實、三維實景等,全方位提升展示與(yu) 傳(chuan) 播效果。二是完善資源管理,綜合運用監測平台、公共文化雲(yun) 平台等科技手段,完善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數據庫,實現資源的數字化管理、運營,推進長征文化資源在更大範圍共享。三是建立數字化營銷體(ti) 係,通過開發紅色景點實景導航應用程序,實現雲(yun) 展覽、雲(yun) 講解、雲(yun) 演出等服務功能,提升長征文化傳(chuan) 播的廣度和深度。

  健全保護利用機製,推進可持續發展。製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遍及15個(ge) 省區市,在保護利用過程中,要加強製度建設,完善相關(guan) 體(ti) 製機製。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秉持科學保護、世代傳(chuan) 承、合理利用理念,製定完善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規劃。二是健全跨區域協同發展機製,積極推動區域協調、合作共建,發揮區域內(nei) 各地區的比較優(you) 勢,深化跨區域紅色旅遊合作,合力推動長征沿線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三是完善長效推進機製,不斷完善組織領導、規劃引領、金融服務、宣傳(chuan) 推介、風險防控、激勵獎勵和督導考核,在保障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