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鼓樂複繞梁
記者 原韜雄
核心閱讀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西安鼓樂(le) ,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樂(le) 種之一。西安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不斷探索,既傳(chuan) 承複奏古音,也大膽創新,排演舞台劇、進行網絡直播。通過樂(le) 師們(men) 的創新演繹,穿越千年的西安鼓樂(le) ,繞梁不絕。
“咚,咚咚……”鼓音鏗鏘,滿座悄然。一束燈光,打在樂(le) 師齊興(xing) 峰身上。隻見他半眯著眼,手腕看似柔軟,鼓槌一落在鼓麵上,卻猶如驚雷。陣陣鼓點“吸引”來笙管笛鑼,鼓密,曲起……在位於(yu) 陝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紫雲(yun) 閣,舞台劇唐代宮廷燕樂(le) 《鼓》每日上演。
音自大唐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西安鼓樂(le) ,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樂(le) 種之一。通過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樂(le) 師們(men) 的創新演繹,西安鼓樂(le) 穿越千年,繞梁不絕。
口傳(chuan) 心授、代代傳(chuan) 承,吸引更多年輕人
大唐芙蓉園紫雲(yun) 閣三層,一間不大的屋子裏擠著十來個(ge) 人,這裏是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化妝間、休息室和教室。
一方長桌後,一名老人頭發花白,一身藍布衣,腳蹬布鞋。他是趙筱民,鼓樂(le) 社的“台柱子”。
從(cong) 下午1點到晚上10點,鼓樂(le) 社一天至少要排4場演出。演出間隙,趙筱民會(hui) 一字一句地帶著徒弟們(men) 哼吟,這個(ge) 過程叫“韻曲”。西安鼓樂(le) 保留著中國古老的記譜方式,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樂(le) 師們(men) 可識讀傳(chuan) 自唐宋的工尺譜。譜子會(hui) 識會(hui) 背是基礎,要演奏出來,隻能靠老藝人的口傳(chuan) 心授。“鼓樂(le) 譜的音符需要通過‘哼、嗨、喲、哎’等虛音來豐(feng) 潤修飾,鼓樂(le) 的韻就在其中,有了韻才有鼓樂(le) 的離合、輕重、緩急等豐(feng) 富變化。這便是傳(chuan) 統鼓樂(le) 的魅力所在。”趙筱民說。
西安鼓樂(le) 源於(yu) 唐代燕樂(le) 。盛時,西安一度活躍著百餘(yu) 家鼓樂(le) 社,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便是其中之一。由於(yu) 種種原因,西安鼓樂(le) 一度沒落,甚至全城難覓鼓樂(le) 聲。
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社長範炳南打小聽著鼓樂(le) 長大,1978年,他拜師西安鼓樂(le) 大師、當時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挑梁”趙庚辰,並開始搜尋遺落在各處的工尺譜和樂(le) 器。
1981年,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恢複了活動,趙庚辰在街坊鄰裏間傳(chuan) 授鼓樂(le) 。看到鼓樂(le) 社後繼乏人,範炳南很痛心。他各方聯係,自掏腰包,為(wei) 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尋找演出機會(hui) 。趙庚辰也在高校開設鼓樂(le) 課程,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鼓樂(le) 。
開班收徒、複奏套曲,重現古老樂(le) 音
一杆笛飛揚動聽,讓渾厚的鼓樂(le) 靈動俏皮,鼓樂(le) 裏的“花兒(er) ”主要靠笛來塑造。34歲的胥小傑就是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裏的一杆“好笛子”,與(yu) 他幾乎同齡的10人,如今是社裏的骨幹力量。
初習(xi) 鼓樂(le) 時,他們(men) 還是十來歲的孩子。2004年,趙庚辰與(yu) 範炳南有了收徒授藝的打算,可問了一圈,願意來學的寥寥。範炳南提議:“走出去,找徒弟!”師徒二人走訪渭南、大荔等地招徒,在西安市長安區租下了一處農(nong) 家小院,唱曲聲、管笛聲、鼓鐃聲重新在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響起。
“太難了。”這是胥小傑對鼓樂(le) 的第一印象,“那些工尺譜就跟天書(shu) 一樣,我們(men) 背了整整一個(ge) 月,連樂(le) 器都沒摸過。”
“韻曲”百遍,其意自現。一次演出,趙庚辰演奏了《霸王鞭》,讓胥小傑背的譜子“活”了起來。旋律鑽進耳朵,“曲子怎麽(me) 這麽(me) 好聽,打那會(hui) 兒(er) 起,我就愛上了笛子。”胥小傑說。
西安鼓樂(le) 演奏時沒有指揮,全靠鼓聲來引導統領。“整支鼓曲演奏的風格氣質,都要跟隨鼓的節奏情緒,習(xi) 鼓是最難的。”趙筱民說。之前,這最難的部分由趙庚辰來教,“那會(hui) 兒(er) 他已經80多歲了,但還是一點點給我們(men) 摳細節。”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樂(le) 師李唯說。
西安鼓樂(le) 中的坐樂(le) 是最複雜的,其中尤以3支大套曲《八拍全套》《法鼓段全套》《別子、湛全套》最難,每次演奏時長都在一個(ge) 半小時以上。“行內(nei) 將能夠整套完整演奏稱為(wei) ‘穿靴戴帽’,第一次‘穿靴戴帽’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範炳南說。
如今,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有三四人能夠“掌鼓”,經驗豐(feng) 富的樂(le) 師一人要會(hui) 鼓、笙、管、笛、鈸等十幾種樂(le) 器。
排演劇目、網絡直播,尋覓更多知音
沒有聽眾(zhong) ,傳(chuan) 統技藝何去何從(cong) ?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也麵臨(lin) 過這樣的窘境。
2005年春節期間,沒出正月,趙庚辰和範炳南就守在小院裏等著孩子們(men) 回來。不少孩子覺得前途無望,不想再學。範炳南發愁,挨個(ge) 給他們(men) 打電話。他總是和孩子們(men) 說:“鼓樂(le) 是民族瑰寶,要靠你們(men) 把鼓樂(le) 救活。”但是不是能拿鼓樂(le) 當飯碗?他心裏也沒底。好在,2006年,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在大唐芙蓉園紫雲(yun) 樓常駐演出,樂(le) 師們(men) 也拿上了工資。
一邊演出,一邊學習(xi) ,近20年來,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已經可以複原3支坐樂(le) 全套中的兩(liang) 套半。2019年,大唐芙蓉園開始為(wei) 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創排舞台劇《鼓》。這部劇講述唐長安一名天賦少年曆經考驗成長為(wei) 一代傳(chuan) 奇鼓師的故事。演出融入了現代舞台元素,並在傳(chuan) 統鼓樂(le) 基礎上創排了新曲目。
沒想到,新曲目卻難為(wei) 了這些老樂(le) 師。“簡譜線譜要從(cong) 頭學起。導演都為(wei) 我們(men) 捏把汗。”齊興(xing) 峰說。但機會(hui) 難得,每個(ge) 人都躍躍欲試。最終,舞台劇《鼓》成功上演,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zhong) 。
如今,鼓樂(le) 社還在尋找更多舞台。去年4月,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開始在短視頻平台直播,截至目前,全網播放量達4.2億(yi) 次。齊興(xing) 峰很興(xing) 奮:“讓更多人體(ti) 驗到鼓樂(le) 之美,我們(men) 勁頭更足了。”
“在原汁原味這個(ge) 基礎上大膽創新,傳(chuan) 統的‘根’不能變,鼓樂(le) 的‘魂’不能丟(diu) 。”趙筱民說。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保存的上千首樂(le) 譜,如今能演奏的隻有300多首。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西平是趙庚辰的弟子,她十幾年如一日,記錄了大量趙庚辰吟唱的曲子,將錄音錄像資料“翻譯”為(wei) 線譜簡譜,並結集成書(shu) 。“口傳(chuan) 心授的方式不易傳(chuan) 播,我希望能完成樂(le) 譜‘翻譯’工作,讓樂(le) 音傳(chuan) 得更遠。”馬西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