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吉林:探索高校大學生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的新機製

發布時間:2023-11-15 10: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啟動以來,共青團吉林省委始終聚焦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這一根本任務,注重突出團員和青年特點,把理論武裝和實踐教育等有機貫通,特別是麵向高校共青團,推出《吉林省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團支部專(zhuan) 題學習(xi) 工作指引》、《吉林省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高校團員和青年專(zhuan) 題學習(xi) 工作安排》,紮實推動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與(yu) 學校“大思政”相融合,湧現出一批好經驗好做法。

  吉林大學探索“開放辦團校”模式

  一是強化“聯動”效應,構建校院兩(liang) 級團校培訓機製。發揮學院團校作用,引導各學院持續開發利用院級團校資源,變團校集中培訓的單一模式為(wei) 集中培訓與(yu) 分散培訓相結合的雙重模式。二是突出“互動”選擇,建設團校特色課程教育體(ti) 係。建立健全團校課程內(nei) 容雙向菜單製度,在學校團校培訓課程基礎上,鼓勵各個(ge) 學院建設特色團校課程教育體(ti) 係,結合學科特色擴充培訓內(nei) 容,豐(feng) 富團校課程特色內(nei) 容設置。三是體(ti) 現“主動”創新,拓展團校教育影響覆蓋範圍。將團校培訓對象由團幹部和入團積極分子拓展至廣大團員和青年。充分利用紀念館、展覽館等校內(nei) 外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紅色資源,與(yu) 社會(hui) 實踐基地保持積極聯係,在社會(hui) 各界樹立起吉林大學團校的“青字招牌”。在曆史名人紀念館開設主題展區,以沉浸式團校教育場景實現校內(nei) 團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示範帶動各學院在展區內(nei) 開展主題團課、主題團日等活動,輻射更多學生團員和青年。四是樹立“行動”導向,深化團校理論結合實踐功能。打造“課堂+實踐”團課課程模式,將理論知識與(yu) 社會(hui) 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采取理論團課、研學活動、誌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在實踐中引領團員和青年感悟黨(dang) 的創新理論的思想偉(wei) 力。

  東(dong) 北師範大學建設“校院強聯動”機製

  堅持黨(dang) 建帶團建,把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與(yu) 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機融合、統籌推動,形成黨(dang) 委把方向、團委強引領、團支部抓落實的工作機製。堅持校院聯動、垂直指導,構建“校團委——院(部)團委——團支部——團小組”工作模式,堅持從(cong) 上到下統一行動。統籌全校思政工作力量,組建由黨(dang) 政幹部、思政教師、團幹部等構成的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輔學力量,用好鄭德榮同誌先進事跡陳列室,依托“長白山科技大俠(xia) ”胡全德老師、“紮根科技小院的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王秋舉(ju) 等優(you) 秀教師資源,深入團支部廣泛參與(yu) 指導團支部開展理論學習(xi) 。

  延邊大學抓實“分類+規範”舉(ju) 措

  一是確立“五有”團校模式,抓嚴(yan) 抓實團校管理,確保團校有組織架構、有課程體(ti) 係、有師資隊伍、有學員管理、有陣地建設。二是聚焦“五類”培訓對象,麵向入團積極分子、團學骨幹、理論宣講團、民漢雙語誌願服務團、創新創業(ye) 人才5類重點人群開展針對性培訓。三是落實重點舉(ju) 措,製定1個(ge) 具體(ti) 的培養(yang) 目標、3個(ge) 有針對性的培訓主題、形成1份具有身份特點的“培養(yang) 成果”,著力加強對廣大團員和青年的政治引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