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雙向奔赴的“秭歸實驗”——華中農大四代科學家秭歸接力啟示錄之二

發布時間:2023-11-15 10: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如今,在任何一個(ge) 季節來到湖北秭歸,都能看到掛在枝頭成熟的鮮橙,以及橙園裏果農(nong) 忙碌的身影。

  2000多年前,屈原為(wei) 秭歸寫(xie) 下《橘頌》,在當地人讀來,別有一番滋味。秭歸縣柑橘協會(hui) 秘書(shu) 長、正高級農(nong) 藝師向長海說,當地果農(nong) 和一起並肩奮鬥的一代代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師生,也有詩篇裏所謳歌的自力更生、探索創新、甘於(yu) 奉獻的氣質。

  秭歸人種柑橘有一種韌性,房前屋後,隻要能落腳,就栽上果樹。幾代華農(nong) 人也有這種韌性,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相互啟發 雙向奔赴

  誰也不曾想到,今天廣受國人喜愛的早紅臍橙“九月紅”,其發現竟是那麽(me) 偶然。

  2005年9月,秭歸縣的農(nong) 技員譚勇發現一株羅伯遜臍橙樹有點特別,“其它樹上的橙子還是酸溜溜的時候,這棵樹上的果子,附近的小孩就開始偷偷摘著吃,還好吃得很”。而按照果農(nong) 的經驗,當地的橙子起碼要等到11月後才能慢慢成熟。

  他帶著橙子和滿心的疑問,坐車到武漢,直奔華農(nong) 教授鄧秀新家中。

  鄧秀新切開一看,同樣一驚——這個(ge) 果子外觀像臍橙,果肉卻像溫州蜜柑,果汁還特別豐(feng) 富。

  第二天,他和譚勇坐了近6個(ge) 小時汽車趕到當地果園。在這裏,他仿佛發現了“新大陸”。

  經細胞和分子鑒定,這是全世界迄今為(wei) 止自然產(chan) 生的唯一一個(ge) 嵌合體(ti) 無籽柑橘品種,遺傳(chuan) 穩定,獨一無二。

  柑橘樹的變異從(cong) 理論上講,隻有百萬(wan) 分之一的可能,而能被發現的更是微乎其微。鄧秀新情不自禁地給譚勇豎起了大拇指,“你這是中國柑橘研究領域的一個(ge) 重大發現呀!”

  經過技術人員選育、培育,2008年農(nong) 業(ye) 部授予“九月紅”新品種保護權證書(shu) 。而今,秭歸縣種植“九月紅”臍橙近6.5萬(wan) 畝(mu) ,產(chan) 量近14萬(wan) 噸,每年農(nong) 曆9月底采摘銷售,彌補了此前臍橙近兩(liang) 個(ge) 月無鮮果上市的空檔。這一品種被稱為(wei) 可用吸管吸的“果凍橙”,有“網紅橙”的美譽。

  不僅(jin) 是“九月紅”,得益於(yu) 2000多年的傳(chuan) 承和華農(nong) 教授章文才多年的培訓,秭歸有一批常年與(yu) 泥土和橘樹打交道的“土專(zhuan) 家”,在種橙、管護方麵相互啟發技藝,桃葉橙、錦橙等品種的發現都離不開當地農(nong) 技人員的發掘和守護。

  鄧秀新曾這樣對自己的學生說,大家的柑橘專(zhuan) 業(ye) 知識40%來自華農(nong) 的課堂,60%可以到秭歸去學習(xi) ,向譚勇等當地技術人員學習(xi) 。

  “秭歸實驗”不斷發酵

  走進秭歸,人們(men) 說起的都是華農(nong) 人帶來的改變。而今已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的鄧秀新院士更願意將華農(nong) 跟秭歸的合作總結為(wei) ,“是一種相互用力相互支撐的模式,就像榫卯結構,誰也離不開誰”。

  鄧秀新說,秭歸是一個(ge) 古老的柑橘產(chan) 區,但是之前種植區太小、太分散,也沒有科技的支撐,沒有優(you) 良的品種,從(cong) 整體(ti) 上、效益上來講,不能稱之為(wei) 產(chan) 業(ye) 。正是有了華農(nong) 科技隊伍的介入,才真正讓一顆果子改變了無數個(ge) 村莊,改變了一個(ge) 縣域,這無疑是科技支撐產(chan) 業(ye) 帶來的成就。

  反過來說,秭歸大地是一個(ge) 巨大的天然實驗場,起到了大學實驗室起不到的作用。“一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塊試驗田,有個(ge) 幾百畝(mu) 、上千畝(mu) 田地就很了不起了,但秭歸是拿出一個(ge) 縣的土地和農(nong) 技人員助你做學科研究。”在鄧秀新看來,秭歸這塊可持續耕作的試驗田,也成就了華農(nong) 的一流學科建設,推動了中國柑橘產(chan) 業(ye) 近20年的快速發展。

  比如,秭歸擁有獨特的氣候、多年積累的種植技術等優(you) 勢,同樣的品種在校園試驗田結出的果實一般,但在秭歸表現特別好;從(cong) 美國引進的優(you) 良品種,理論上應該適合中國,但如果放在秭歸種了多年也種不好,其他地方也很難種好。

  三峽大壩建起後,秭歸冬季的平均氣溫比周邊地區高1-2攝氏度,屬於(yu) 暖冬氣候,特殊的河穀氣候和適宜的土壤結構使這裏成為(wei) 柑橘生長的樂(le) 園,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柑橘品種都能在這裏種植。這裏出來的成果,就具備了推廣價(jia) 值。不少從(cong) 秭歸走出去的新品種和新技術,最後推廣到廣西、雲(yun) 南等其他柑橘主產(chan) 區。

  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從(cong) 秭歸農(nong) 村走向全國柑橘主產(chan) 區的鄉(xiang) 土技術員成千上萬(wan) ,經常是當地政府主要領導親(qin) 自來秭歸迎接,工資待遇優(you) 厚,很多人兼職指導每年都有10多萬(wan) 元的收入。

  秭歸縣分管農(nong) 業(ye) 的副縣長宋興(xing) 建記得,全國柑橘主產(chan) 區贛南臍橙開始起步的階段,當地專(zhuan) 門成立了果業(ye) 局,秭歸人在那裏做技術推廣,每個(ge) 月隻需要上15天班,就能拿到1100元工資,而那時普通勞工一天的收入是8元。“秭歸的農(nong) 技人員一次就去了500人”。

  自立自強的中國科研樣本

  位於(yu) 九畹溪鎮硯窩台村的秭歸縣柑橘良種繁育中心,無疑是一個(ge) 神秘的所在。

  該中心副主任、10多年前從(cong)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畢業(ye) 的曹立新介紹,一個(ge) 良種培育的周期最少也要8-10年,長的要20多年,即使如今有了柑橘基因測序技術的加持,也需5-8年。走上百姓餐桌的諸多優(you) 良品種,都是多年前就開始培育的。

  “做有深度的研究。”多年前,鄧秀新院士團隊在這裏成立了全國第一個(ge) 院士柑橘工作站,幫助構建臍橙“芯片庫”。秭歸當下種植的主流品種也就幾個(ge) ,而這裏儲(chu) 備了柑橘品種資源126個(ge) ,建成三峽庫區最大的柑橘良種種質資源庫,攥牢了臍橙種業(ye) 的“中國芯片”。

  比如,秭歸臍橙的“新貴”——宗橙,即源自鄧秀新團隊在秭歸縣的發現。宗橙棕色果皮、口感細膩、甜度高,比普通甜橙晚熟兩(liang) 個(ge) 月。

  此前,上海市場出現了一種棕色外皮的“巧克力橙”,產(chan) 自澳大利亞(ya) ,6個(ge) 賣價(jia) 268元。對於(yu) 自己研發的宗橙,鄧秀新團隊通過基因測序、分子機製研究,弄清了其變異位點,以及與(yu) 澳大利亞(ya) 棕色果皮臍橙的不同,並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事實證明二者異曲同工、基因變異不同,“這就讓秭歸宗橙在國際上有了立足之地”。而如果沒有團隊自己的研究,極有可能“吃了官司又賠錢”。

  鄧秀新介紹,截至今年10月,國際上共發表了18個(ge) 柑橘的測序基因組,“其中有13個(ge) 是我們(men) 團隊完成的,包括第一個(ge) 柑橘基因組-甜橙,這就顯示了我們(men) 國家在基礎研究方麵,有些領域已經走在全球前列”。

  不僅(jin) 是一個(ge) 果,更是一條鏈

  秭歸山地“小火車”的技術開發,則為(wei) 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延伸提供了注腳。

  作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柑橘)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科學家的李善軍(jun) ,常年在鄂西山區的柑橘果園調研。他還記得17年前來到秭歸柑橘園的情形,正是在這裏,彼時剛剛研究生畢業(ye) 的他找到了“爬坡”的初心。

  2005年,鄧秀新陪同美國的柑橘專(zhuan) 家來秭歸考察。秭歸的柑橘都種在山坡上,上下落差有的達數百米。麵對綿延的群山、茂密的橘樹,客人很好奇:這麽(me) 陡的坡,柑橘怎麽(me) 運下來?

  鄧秀新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都是果農(nong) 肩挑背扛下來的。”

  怎樣能幫助果農(nong) 更輕鬆地把果子運下山?回到華農(nong) 後,鄧秀新就給老師們(men) 講,要想辦法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打通果園到公路的‘最後一公裏’。”李善軍(jun) 和導師張衍林教授設計了“一條能爬坡的路、一列能運貨的車”,並且要讓果農(nong) 用得起、願意用。

  秭歸山區坡度普遍達四五十度,陡峭崎嶇,他們(men) 決(jue) 定製造成本低、安裝簡便的單軌運輸路線,讓軌道順著地形、地勢變化蜿蜒,讓無人駕駛的機車一級一級爬上坡並下坡。

  “果園單軌運輸機”研發出來後,團隊先在華農(nong) 校園裏的山地上試驗,再運送到秭歸橘園中試用,並收集果農(nong) 的反饋意見,對機器不斷完善,使之越來越智能化、省力好用。

  這種運輸機可負重300公斤。據秭歸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安裝了1700多條田間單軌運輸車,軌道長度32萬(wan) 多米,受益果園10多萬(wan) 畝(mu) ,臍橙坐“小火車”出園成為(wei) 當地的一道風景線。“果園單軌運輸機”如今已在全國15個(ge) 省份推廣使用。

  李善軍(jun) 說,在華農(nong) 工學院,包括研究生在內(nei) 的柑橘機械研發團隊已超過80人。

  目前,華農(nong) 有400多人長期在做柑橘研究,其中教授近30人,與(yu) 園藝、資環、機械、食品、經管等多學科交叉,這個(ge) 規模在世界範圍都不多見。我國園藝領域的國家級人才一半以上在華農(nong) 。2017年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排名世界同類學科第一。

  1978年,我國的柑橘產(chan) 量隻有40萬(wan) 噸,不必說最大的產(chan) 地巴西和美國,就是緊鄰的日本產(chan) 量也是我國的10多倍。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柑橘園麵積為(wei) 4550.31萬(wan) 畝(mu) 、柑橘產(chan) 量為(wei) 6003.89萬(wan) 噸。根據世界糧農(nong) 組織發布的報告,中國柑橘產(chan) 量約占全球柑橘總產(chan) 量的28%,中國柑橘園麵積及柑橘產(chan) 量常年穩居世界首位。

  “華農(nong) 和秭歸是一種雙向奔赴。”在國家柑橘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程運江看來,華農(nong) 和秭歸的這種合作模式,奠定了中國柑橘產(chan) 業(ye) 邁向世界一流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柑橘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的基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雷宇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