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人才紅利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李佐軍(jun) 、王炳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yu) 人力資源研究所);劉帝(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強調,著力提高人口整體(ti) 素質,加快塑造素質優(you) 良、總量充裕、結構優(you) 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近年來,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zhong) 多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並且人口素質穩步提升,人才紅利正在逐步形成,且挖掘潛力巨大。深入挖掘人才紅利,有利於(yu)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我國人才紅利擁有巨大潛力
2022年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超過8.8億(yi) ,勞動力資源依然豐(feng) 富,勞動參與(yu) 率在世界上普遍較高,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數量穩中有增,人口紅利仍有很強的基礎。與(yu) 此同時,我國人口素質穩步提升,2022年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人才紅利正在加快形成,且挖掘潛力巨大。
人才紅利是指一個(ge) 國家或地區因人才總量增長、結構優(you) 化、素質提升、效率提高、充分利用和活力激發等所產(chan) 生的超過同樣數量簡單勞動力投入而獲得的效益,包括人才總量增加紅利、結構優(you) 化紅利、素質提升紅利、效率提高紅利、充分利用紅利、活力激發紅利等。這些方麵的人才紅利還有很大挖掘潛力。
第一,人才總量增加紅利。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2.18億(yi) 人,占總人口的15.5%,與(yu) 加拿大(51%)、日本(45%)、美國(42%)等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大學學曆及以上人口占比提升潛力較大。同時,在人才引進方麵也有很大潛力,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ye) 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了100萬(wan) 名。
第二,人才結構優(you) 化紅利。我國一二線城市的人才密度與(yu) 其他城市差距很大,《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顯示,60%以上人才流向了五大城市群。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製造業(ye) 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生物醫藥、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的人才缺口預計分別達950萬(wan) 人、450萬(wan) 人、45萬(wan) 人。可見,在不同單位、行業(ye) 和區域之間優(you) 化配置人才,可釋放出巨大的人才結構紅利。
第三,人才素質提升紅利。研究表明,製造業(ye) 職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勞動生產(chan) 率上升17%,若企業(ye) 職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學曆改善為(wei) 高中學曆,則勞動生產(chan) 率上升24%。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2020年我國卓越工程師占比為(wei) 2.5%,遠低於(yu) 發達國家水平。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與(yu) 工程指標2020》,2008年至2018年,我國國際科技大獎獲獎人數僅(jin) 占全球的2.5%,提升人才素質潛力很大。
第四,人才潛能發揮紅利。《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yu) 發展報告(2022)》顯示,中國的人才競爭(zheng) 力排名第8位,但人才質量指標排名36位,人才效能排名26位。
根據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麵上調查,48.4%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認為(wei) ,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問題比較突出或非常突出。其中,博士學曆青年科技工作者對這一問題反映最為(wei) 強烈。不難看出,許多人才的潛能有待發揮。
多管齊下挖掘人才紅利潛力
針對我國巨大的人才紅利潛力,可采取多種措施將潛力激發出來:
一是不斷增加人才總量。加快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全麵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積極發展現代職業(ye) 教育,不斷擴大人才基數。以特事特辦、“一人一策”方式引進國內(nei) 急需緊缺國際人才,加快建設一批國內(nei) 外雙向離岸創業(ye) 創新基地,運用“柔性引才”引進人才,增加國內(nei) 人才總量。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新政,改善營“智”環境,留住人才,守住人才總量盤子。
二是持續優(you) 化人才結構。破除人才在不同行業(ye) 間流動的障礙,促進人才從(cong) 人才高飽和度產(chan) 業(ye) 流向低飽和度產(chan) 業(ye) ,從(cong) 低效率產(chan) 業(ye) 流向高效率產(chan) 業(ye) ,提高人才人均產(chan) 出效率。進一步打破戶籍、人事關(guan) 係、地域、身份、學曆等製約,通過人才引進和遠程人才共享等模式,實現人才區域間合理流動。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人才市場體(ti) 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大力提升人才素質。健全人才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持續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著力培養(yang) 一批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強化企業(ye) 在人才培養(yang) 中的主體(ti) 作用,支持重點企業(ye) 辦企業(ye) 技能培訓學院,激發企業(ye) 育才積極性。為(wei) 各類人才提供合適的鍛煉和交流機會(hui) ,不斷提升其素質和能力。
四是充分利用各類人才。落實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加大對企業(ye) 穩崗擴崗支持力度,做好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
五是提高人才工作效率。健全幹部激勵和評價(jia) 考核製度,緩解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深化科研單位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快落實賦予科技領軍(jun) 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等政策,提高科研人才工作效率。
六是充分發揮人才潛能。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製度。積極在全社會(hui) 營造尊才敬才愛才惜才的氛圍。加強人才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建立人才創新探索容錯機製,鼓勵其在基礎和前沿領域大膽探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