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查清華:唐詩對“漢文化圈”的形成有何影響?
中新社上海11月19日電 題:唐詩對“漢文化圈”的形成有何影響?
——專(zhuan) 訪上海師範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
中新社記者 許婧
唐詩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在東(dong) 亞(ya) ,唐詩廣泛傳(chuan) 播。東(dong) 亞(ya) 各國對唐詩的閱讀、欣賞、品評、模仿,催生大量相關(guan) 文獻。
唐詩及相關(guan) 文獻在東(dong) 亞(ya) 各國的傳(chuan) 播與(yu) 整理情況如何?唐詩如何推動東(dong) 亞(ya) 文化交流?中新社“東(dong) 西問”近日就此專(zhuan) 訪上海師範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教授。
現將訪談實錄摘錄如下:
中新社記者:唐詩學研究近年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查清華:唐詩研究向來是古典文學領域裏的熱門。將唐詩研究定位為(wei) “唐詩學”,同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裏的“詩經學”“楚辭學”一樣,將其視為(wei) 一項專(zhuan) 門學問,始於(yu)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古典文學家陳伯海,他提出“唐詩學是關(guan) 於(yu) 唐詩創作、傳(chuan) 播和接受的學問”。陳伯海的依據是,唐以後的曆代文人學者從(cong) 未將“唐詩”簡單看作唐朝人寫(xie) 的詩。在他們(men) 看來,“唐詩”代表著一種民族傳(chuan) 統,是詩歌藝術的典範,當永為(wei) 後世學習(xi) 效法。
2016年,陳伯海主編的“唐詩學書(shu) 係”8種17冊(ce)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一次性推出,從(cong) 目錄學、史料學和理論研究三方麵奠基唐詩學的基礎工程。
經幾代學人數十年努力,唐詩學研究在國內(nei) 外積累了豐(feng) 厚成果,產(chan) 生一定學術影響;而以立足東(dong) 亞(ya) 為(wei) 特色,重新審視唐詩在東(dong) 亞(ya) 各國的深入影響,仍具較大拓展空間與(yu) 發展潛力。2023年9月,東(dong) 亞(ya) 唐詩學研究會(hui) 在上海成立,將廣泛團結國內(nei) 外相關(guan) 研究人員,一起推進唐詩學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研究。
中新社記者:唐詩在東(dong) 亞(ya) 經曆了怎樣的傳(chuan) 播曆程?
查清華:唐以後千餘(yu) 年來,編選、賞讀、評論和仿作唐詩的經驗及其成果浩如煙海,僅(jin) 中國的相關(guan) 書(shu) 籍,陳伯海、朱易安的《唐詩書(shu) 目總錄》就載錄四千多種,其載錄的版本信息,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唐詩的傳(chuan) 播曆程。
在日本,藤原佐世在九世紀敕編的《日本國見在書(shu) 目錄》,即已收錄唐太宗、王勃、王維、李白、白居易等十幾位唐人的詩集。日本大典禪師《全唐詩逸序》曾描述唐詩東(dong) 傳(chuan) 盛況,當時的遣唐使、留學生與(yu) 詩人墨客靠心記、筆錄等方式,紛紛將唐詩傳(chuan) 入日本。八世紀末九世紀初,杜詩也已東(dong) 傳(chuan) 日本。此後曆代唐詩選本相繼傳(chuan) 入,如宋代《唐三體(ti) 詩》、元代《瀛奎律髓》、明代《唐詩選》、清代《唐宋詩醇》等,都對日本文壇產(chan) 生巨大影響。
為(wei) 讓更廣泛的人群能閱讀和欣賞唐詩、學習(xi) 漢詩創作,日本和朝鮮半島學界對傳(chuan) 入的唐詩典籍進行本土化和普及化。如朝鮮成宗曾命柳允謙等注譯杜詩,撰成《分類杜工部詩諺解》;日本學者服元喬(qiao) 就明代李攀龍的《唐詩選》撰成《唐詩選國字解》,對唐詩進行翻譯和解說;又如日本圍繞李攀龍《唐詩選》,有《唐詩選墨本》《唐詩選字引》《唐詩選畫本》《篆書(shu) 唐詩選》等多種形態的讀物刊行,加速和擴大了唐詩的傳(chuan) 播。
中新社記者:該如何看待唐詩在海內(nei) 外的影響力?
查清華:眾(zhong) 所周知,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曾領先世界,唐代文明獨領風騷。唐詩既是世界文明的藝術瑰寶,又是強盛時代的文化象征。唐詩作為(wei) 一種審美範式、詩學傳(chuan) 統、文化象征,深刻影響著東(dong) 亞(ya) 各國文學與(yu) 文化的發展走向。
在“漢文化圈”國家,唐詩一直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像《唐詩兒(er) 訓》《唐詩解頤》這類唐詩選本,實為(wei) 蒙學教材,編撰宗旨在提升國民素養(yang) 。
唐詩也是精英階層的學習(xi) 範本。日本天皇對唐人文集的珍視和推揚,朝鮮王室屢屢編選唐詩選本,實際上都在搖旗樹幟,引領本國文學創作發展。文壇精英也以唐詩為(wei) 準,甚至社會(hui) 救弊良方,如日本江戶時期廣瀨淡窗針對當時詩人趣味低俗,提議體(ti) 味唐人的溫腴,讓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王孟韋柳的清微淡遠等浸潤心靈。
所以人們(men) 經常看到,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唐代以後的詩文集中,唐詩的影跡或明或暗、隨處可見。如日本最早整理校訂《唐詩選》的服元喬(qiao) ,不僅(jin) 仿初唐七言歌行創作《明月篇效初唐體(ti) 》,且詩中多襲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語詞。在古代詩話裏,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曆史上的文人用唐代大詩人的姓名來比附讚美當世詩人的藝術成就,比比皆是。
唐詩在東(dong) 亞(ya) 的傳(chuan) 播,是東(dong) 亞(ya) 各國之間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生動體(ti) 現,影響到東(dong) 亞(ya) 各民族傳(chuan) 統的承繼和新變,推動了東(dong) 亞(ya) 的文明進程。
中新社記者:唐詩傳(chuan) 入東(dong) 亞(ya) 的日本和朝鮮半島後,給東(dong) 亞(ya) 各國的詩歌帶來了哪些影響?
查清華:唐詩審美特點的呈現和典範意義(yi) 的形成是一個(ge) 動態曆史過程。自唐而後,東(dong) 亞(ya) 多國學唐、崇唐的風氣長盛不衰,唐詩以各種形式廣泛傳(chuan) 播,人們(men) 對唐詩性能和意義(yi) 的認識在不斷豐(feng) 富變化。比如唐宋詩風格之辨和優(you) 劣之爭(zheng) ,以及由此展開的諸多話題從(cong) 未消歇。這不僅(jin) 擴大和深化了唐詩既有傳(chuan) 統,顯示出唐詩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巨大魅力,亦匯聚了讀者豐(feng) 富的審美經驗,傳(chuan) 遞著不同國籍、不同時代的文化信息。
在古代日本和朝鮮半島,自唐詩傳(chuan) 入後,漢詩創作主要是學習(xi) 唐詩,間也學《文選》詩或宋詩。為(wei) 指導漢詩創作,日本有不少如《唐詩礎》《唐詩府》《唐詩格》《唐詩材》等提供詩料、字韻和模仿格式的書(shu) 籍問世。而對唐詩的範型選擇往往受學術思潮影響,如江村北海在其詩話裏所舉(ju) 大概,日本平安朝主要學白居易,五山僧林詩人多師法晚唐,江戶詩人先是學杜甫、韓愈,後則學盛唐詩人。又如朝鮮半島古代詩人依據自己的審美標準,選取不同唐詩作為(wei) 學習(xi) 範式,或為(wei) 經典作品,或為(wei) 典範詩人;而當漢詩創作出現偏差時,人們(men) 也往往引唐詩以矯時弊。朝鮮時期李睟光就指出近世之弊在用典太多,幾近剽竊,於(yu) 是他建議學唐詩以救弊。
中新社記者:您曆時數年主持編撰的《東(dong) 亞(ya) 唐詩選本叢(cong) 刊》今年付梓出版第一輯,這套書(shu) 收入日本江戶、明治時代學者注解評釋的唐詩選本12種,叢(cong) 書(shu) 出版有何意義(yi) ?
查清華:唐詩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東(dong) 亞(ya) 古代日本、朝鮮半島的唐詩接受,主要涉及輯校、編選、注釋、評論、翻譯與(yu) 創作等形式,蘊藏著豐(feng) 富的唐詩學資源,東(dong) 亞(ya) 唐詩學研究即由此展開。其中日本、朝鮮半島文人編選、注釋、評論、翻譯唐詩的著作,經搜集整理,收入《東(dong) 亞(ya) 唐詩選本叢(cong) 刊》。第一輯10冊(ce) ,選入日本學者注解評釋的唐詩選本12種。整理出版的各選本顯示了清晰的理論脈絡和學術統緒,具有較高文獻價(jia) 值,將為(wei) 唐詩研究注入新活力。諸書(shu) 編撰者均為(wei) 日本精研漢學的著名儒學家和詩人,他們(men) 不僅(jin) 學殖深厚、創作經驗豐(feng) 富,還有異域文化視野,使得這些選本具有獨特的詩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價(jia) 值,從(cong) 而拓展了唐詩的美學蘊涵和文化意義(yi) 。
本叢(cong) 書(shu) 整理出版,既是對唐詩影響下的古代東(dong) 亞(ya) 文明建設成果的集成展示,也是立足當下回顧東(dong) 亞(ya) 文明建設的曆史進程。
中新社記者:東(dong) 亞(ya) 多國對唐詩的興(xing) 趣,對“漢文化圈”的形成有何影響?是否能促進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查清華:“東(dong) 亞(ya) ”既是一個(ge) 地域概念,更是一個(ge) 文化概念。自漢代起,中華文化陸續傳(chuan) 播到周邊國家,自然形成了一個(ge) “漢文化圈”。這是東(dong) 亞(ya) 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相互學習(xi) 、取長補短的曆史結果。唐詩的傳(chuan) 入和普及,無疑強化了漢文化圈的屬性。因此研究東(dong) 亞(ya) 唐詩學,既要關(guan) 注漢文化圈國家接受唐詩的共同傳(chuan) 統屬性,也要注意分辨不同國家的文化個(ge) 性對豐(feng) 富唐詩意義(yi) 的獨特貢獻。
如前所述,由於(yu) 唐詩以各種形式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等廣泛傳(chuan) 播,甚至被當作培養(yang) 國民素養(yang) 的教材和文士創作漢詩的典範,導致東(dong) 亞(ya) 各國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或在創作時有意模仿,唐詩的形和神早已融入其本土文化建構的血脈之中,如鹽入水,難以分清,更難以剝離。
唐詩作為(wei) “漢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閃耀著東(dong) 亞(ya) 文明的光芒。東(dong) 亞(ya) 古代各國在唐詩的影響下,有著相似的人文底蘊、文化氛圍和閱讀經驗,自然也就會(hui) 帶來相較西方更為(wei) 相近的情感體(ti) 驗與(yu) 表達方式,這就為(wei) 東(dong) 亞(ya) 各國間的文化理解提供了堅實土壤,為(wei) 東(dong) 亞(ya) 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詩意的橋梁。這也是時至今日唐詩依然在日韓各國廣受歡迎的緣由。我們(men) 期待唐詩的曆史溫度和文明力量能進一步激發東(dong) 亞(ya) 各國人民的情感共鳴,從(cong) 而推進東(dong) 亞(ya) 命運共同體(ti) 的健康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查清華,博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唐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zhuan) 家,兼任東(dong) 亞(ya) 唐詩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等,主要從(cong) 事唐詩學、古典文獻學、江南文化與(yu) 文學研究,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社科項目,發表論文數十篇,著作多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