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上好實踐育人“大思政課”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萬名學子下基層
深秋的三澗溪村,一派豐(feng) 收景象。來自齊魯工業(ye) 大學(山東(dong) 省科學院)政法學院實踐團的成員們(men) 正在這裏走村串巷,開展調研。不久前,這支團隊完成的《流動賦能:村民參與(yu) 數字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主體(ti) 性提升機製研究》調研報告,獲得“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級特等獎和紅色專(zhuan) 項展示全國一等獎。
“學校‘行走的課堂’給我們(men) 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我們(men) 已經把調研對象擴展到黃河流域118個(ge) 行政村,準備進一步豐(feng) 富調研成果,為(wei) 村民參與(yu) 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提供可參考建議。”實踐團成員杜天樂(le) 說。
近年來,齊魯工業(ye) 大學(山東(dong) 省科學院)黨(dang) 委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實踐育人新模式,全力打造“行走的課堂”實踐育人項目,推動“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hui) 大課堂”,真正實現實踐育人製度化、載體(ti) 化、長期化、特色化和實效化,助力學生全麵發展。
起而行之,在實踐“大熔爐”中築牢思想根基
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如何設計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yu) 熱情,取得最大成效?
對此,該校針對以往實踐育人係統性不強、學生參與(yu) 度不高、常態化運行不足等短板,創新構建“1365”實踐育人模式,即“圍繞一個(ge) 中心、做好三個(ge) 結合、六維賦能增效、助力五育並舉(ju) ”。
“行走的課堂”實踐育人項目便是重要載體(ti) 。3年來,這所高校組織4萬(wan) 餘(yu) 名學子走出校園,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宣傳(chuan) 政策法規、運用所學服務企業(ye) ,在社會(hui) 實踐的“大熔爐”中築牢思想根基,走出了一條具有齊魯工大特色的實踐育人新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注重結合國家戰略確定實踐主題、結合學生成長需求確定實踐內(nei) 容、結合學生專(zhuan) 業(ye) 背景提升實踐質效,從(cong) 係統化、精準化、常態化三方麵著手,堅持校內(nei) 校外協同聯動,不斷豐(feng) 富拓展實踐內(nei) 容,杜絕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確保實踐育人取得實效。
2023年,該校將“行走的課堂”實踐育人項目和黃河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開展“沿著黃河遇見海,萬(wan) 名學子訪千村”主題社會(hui) 實踐活動。
此次活動以寒暑假集中調研為(wei) 主,日常分散調研為(wei) 輔,創新采用“揭榜掛帥”“擂台賽”等形式,組織21個(ge) 學部(學院)的1萬(wan) 餘(yu) 名學生、1313支團隊奔赴青海、甘肅、山東(dong) 等全國18個(ge) 省市的2531個(ge) 村莊和社區,下設3條主線,圍繞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等領題調研、定題實踐。
在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廣饒縣劉集後村《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陳列館,該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紅色文化調研團成員沿著展陳線路,通過現場沉浸式學習(xi) ,感受我國首版《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文譯本在廣饒縣劉集後村傳(chuan) 播、使用和保存的艱辛曆程。
紅色文化調研團隊長、該校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研究專(zhuan) 業(ye) 2022級研究生時達說:“今後會(hui) 以實際行動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革命精神,汲取真理力量,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充足的幹勁投入到學習(xi) 與(yu) 工作中。”
邁開堅實腳步,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參與(yu) 者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行。大學生隻有深入一線“沾泥土、接地氣”,調研活動才能精準有效“冒熱氣、有生氣”。“行走的課堂”出發點是查實情、長才幹,落腳點是解難題、促發展。
近年來,通過“行走的課堂”活動的持續開展,該校將“大思政課”搬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鼓勵學生用專(zhuan) 業(ye) 特長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越來越多的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將論文紮實地寫(xie) 在鄉(xiang) 村廣闊的沃土上。
金秋十月,穿行在黃河三角洲的廣袤田野間,一派鄉(xiang) 村收獲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在該校師生的努力下,昔日的鹽堿地正在變成農(nong) 民的致富田。
“我和同學們(men) 利用‘行走的課堂’提供的實踐機會(hui) ,對黃河三角洲經濟作物種植現狀進行了深度調研,發現在鹽堿地上進行藥用植物高值化開發是困擾當地多年的難題。”李苗苗說。
在學部老師的指導下,團隊圍繞藥用植物耐鹽堿適應性轉變、質量評價(jia) 及其綜合開發利用等開展創新研究,篩選出來金銀花、丹參、枸杞等鹽堿地適宜性藥用植物品種,初步構建了鹽堿地中藥材生態種植體(ti) 係。
談及下一步打算,李苗苗信心百倍:“我們(men) 的目標是圍繞鹽堿地中草藥、功能食品核心評價(jia) 標準製定等打造黃河流域最大的國家標準樣品研複製基地,實現黃河流域及鹹海地區大麵積鹽堿地的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
此外,該校還聚焦“社會(hui) 實踐+思想引領”,打造“青衿學堂”;聚焦“社會(hui) 實踐+調查研究”,組建青年觀察團,點亮“青年視角”;聚焦“社會(hui) 實踐+誌願服務”,踐行“青春擔當”;聚焦“社會(hui) 實踐+學生骨幹培養(yang) ”,考察、培養(yang) 學生幹部;聚焦“社會(hui) 實踐+成果轉化”,展現“青年智慧”。
增添青春底色,做生態保護的踐行者
在這樣生動的課堂中,通過一次次“行走”,青年學子們(men) 縱覽山河壯麗(li) 氣象萬(wan) 千、感悟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爭(zheng) 做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守護者、踐行者、貢獻者。
今年7月初至8月底,該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黃河文化調研團先後走進東(dong) 營市墾利區黃河文化館和黃河口生態保護區,詳細了解保護區的保護管理現狀,由此深刻認識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與(yu) 緊迫性。
“今後,我會(hui) 充分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以實際行動講好‘黃河生態故事’,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調研團成員趙淑婷說。
由該校經管學部研究生李威、胡金月、張悅等學生組成的“碳達峰”調研小組,則將調研課題鎖定為(wei) 黃河流域“雙碳”目標。團隊結合各市及產(chan) 業(ye) 實際情況,給出了山東(dong) 省不同類型工業(ye) 低碳化轉型路徑優(you) 化策略,最後提出了推進工業(ye) 低碳發展、加快能源結構優(you) 化、促進協同減排等政策建議,形成的相關(guan) 報告已提交山東(dong) 省政府相關(guan) 部門。
為(wei) 了讓更多學生從(cong) “行走的課堂”項目中受益,該校專(zhuan) 門組建“行走的課堂”實踐育人項目組,在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麵予以重點保障。
同時,在工作體(ti) 係上,該校出台校院兩(liang) 級社會(hui) 實踐管理製度文件,明確社會(hui) 實踐育人的目標要求、形式內(nei) 容等;在推進過程中,建立評價(jia) 反饋機製,將參與(yu) 學生的表現情況記入“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為(wei) 學生評獎評優(you) 的重要參照,從(cong) 而激發學生的參與(yu) 積極性,構建起實踐育人的長效機製。
“校(院)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通過打造‘行走的課堂’實踐育人項目,以青年視角觀察黃河流域巨大變化,精準掌握第一手數據,積極建言獻策,使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努力成長為(wei)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齊魯工業(ye) 大學(山東(dong) 省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吳衍濤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閆勇 萬(wan) 金存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