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的人生之河願與黃河並流
“我是想著,我下半輩子隻做這件事情了。”
曾經供職於(yu) 知名廣告公司,如今卻專(zhuan) 注於(yu) 挖掘、采訪和記錄民間手藝人的故事。對於(yu) 羅易成而言,是中國民間傳(chuan) 統手藝,讓他人生的航道陡然發生變化,且義(yi) 無反顧地繼續往前。
當2023年臨(lin) 近尾聲,繼《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傳(chuan) 統手工藝人的詩意與(yu) 鄉(xiang) 愁》和《求同存藝:兩(liang) 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出版後,羅易成推出了“中國守藝人”係列第三本書(shu) ——《黃河圖:黃河流域手藝人和他們(men) 的家鄉(xiang) 》(以下簡稱《黃河圖》)。
《黃河圖》的創作曆時5年:羅易成從(cong) 黃河源頭紮陵湖出發,一路東(dong) 行至位於(yu) 山東(dong) 東(dong) 營的黃河入海口,走訪了黃河流域的27位手藝人,記錄他們(men) 的生活和早已融於(yu) 生活的手藝。
走過這條漫漫尋訪路,羅易成遇見過怎樣的人生?
《黃河圖》一書(shu) 所展現的民間手藝,有對應求子的淮陽泥泥狗,有孩子出生時用到的布老虎、紅燈籠、炕頭石獅等,有孩子成長時玩到的風箏和麵塑,有結婚時需要的土族盤繡、彩印花布,有過壽時講究的麵塑壽桃和堆花,還有人們(men) 對往生後的家中先人表達緬懷思念的寒燕和墓室壁畫等。
這些黃河流域傳(chuan) 統手藝,又以一種奇特的邏輯構成了《黃河圖》全書(shu) 章節:“求子”“誕生”“成長”“成家”……直至“往生”。
羅易成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慨,他發現每一個(ge) 手藝背後,都是人和人的關(guan) 係。“沒有一個(ge) 手藝隻是為(wei) 了做一個(ge) 獨立作品而存在。”
羅易成在實地探訪民間手藝時,就敏感地看到了與(yu) 黃河齊頭並進的另一條河,那便是人的一生——從(cong) 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誕生、成長、立業(ye) 、延年,最終又回歸塵土。因此,這些對應人生不同節點的手藝,串起一條炎黃子孫幾千年來形成的情感脈絡。
“手藝為(wei) 我們(men) 呈現的是,在人生這條長河中,每一個(ge) 生命都值得被隆重對待。”
羅易成曾在剛下完雪的青海省互助縣,見到了青海土族盤繡的傳(chuan) 承人、年近60歲的席玉秀。
在席玉秀的家鄉(xiang) 有一個(ge) 傳(chuan) 統:女孩子從(cong) 小跟著媽媽或其他女性長輩學習(xi) 刺繡,並準備新娘服。席玉秀給羅易成展示了自己當年的新娘服,看起來嶄新如昨,讓羅易成很難想象眼前這位已經當了奶奶的女子,在40年前曾穿著它迎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羅易成說,土族盤繡有著悠久曆史。據考古發現,在青海都蘭(lan) 發掘出的公元4世紀的土族先祖吐穀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土族盤繡作為(wei) 今天青海省互助縣土族民間傳(chuan) 統工藝,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黑色純棉布作底料,再選不同麵料貼在底料上麵,根據需要繡成不同的圖案。盤繡采用絲(si) 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豔奪目。
“在土族盤繡做成的新娘服上可以看到他們(men) 表現內(nei) 容的包羅萬(wan) 象,心靈手巧的手藝人善於(yu) 組織配色和圖案,將不同內(nei) 容排列出和諧、新穎、熱烈,又充滿秩序感的視覺效果。同時,他們(men) 巧妙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審美特點,比如太極陰陽圖到了土族盤繡上變成了彩色的,萬(wan) 字紋也被裝飾得五彩繽紛。”羅易成說。
通過交流,羅易成得知,席玉秀的新娘服凝聚了自己和媽媽、嬸嬸、姐姐、表姐這麽(me) 多人的手藝和心血——她16歲那年,剛開始指導自己繡新娘服的媽媽就去世了。在親(qin) 人們(men) 的幫助下,她花了4年時間完成土族盤繡新娘服,於(yu) 20歲那年出嫁。
席玉秀親(qin) 手製作了自己和女兒(er) 的新娘服。因為(wei) 兒(er) 媳是藏族人,不會(hui) 土族的刺繡手藝,因此席玉秀又為(wei) 兒(er) 媳製作了出嫁的服裝。
類似流淌著歲月印記與(yu) 家庭悲歡的故事,貫穿於(yu) 《黃河圖》27位手藝人的講述。
羅易成提到,有些手藝還富有獨特的民間想象力,比如“諧音梗”。“上黨(dang) 堆花中有一幅祝壽題材的作品,畫麵是一隻貓在抬頭看蝴蝶。一開始我還在琢磨是什麽(me) 意思,反應過來才知道貓蝶諧音‘耄耋’。我在南方的剪紙作品中也發現類似題材的作品,所以它也不隻是一個(ge) 地域上的諧音梗,它是全國通用的諧音梗。”
寫(xie) 第一本書(shu) 時,羅易成就對“手藝”一詞作出自己的定義(yi) ——“一個(ge) 國家的詩意與(yu) 鄉(xiang) 愁”。“詩意與(yu) 鄉(xiang) 愁是傳(chuan) 統手藝的兩(liang) 個(ge) 要素。我們(men) 這一代人,出生成長的地方與(yu) 人都是自己熟悉的,飲食是自己熟悉的口味,就會(hui) 對這個(ge) 地方有一種精神依賴,就是所謂的鄉(xiang) 愁。”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延續著中國厚重的傳(chuan) 統文化發展至今;民間手藝作為(wei) 活體(ti) ,同樣承載著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文明成果。正是在沿著黃河流域一路探訪的時光裏,羅易成逐漸感受到,黃河既是地理概念,更是人生的線索。“黃河有一個(ge) 個(ge) 渡口,比如西口古渡,風陵渡等。對人生來講,我們(men) 有一個(ge) 個(ge) 碼頭,每個(ge) 碼頭都有一件事情,比如出生、成長、結婚等。”
羅易成說,既然人生有不同的碼頭,那麽(me) 他這艘探索之船即將靠岸的時候,會(hui) 放上來一個(ge) 個(ge) 與(yu) 之匹配的手藝。在不同的人生節點,一個(ge) 物件代表著一個(ge) 人。當讀者看到這些手藝時,能因此看見其背後交織著的人際關(guan) 係和家庭情感。
除了珍惜和傳(chuan) 承,還要有創新。
羅易成希望幫助這些民間手藝人打造傳(chuan) 統手藝的新消費場景。“今天的人們(men) 依然像過去一樣經曆屬於(yu) 自己的人生長河,我們(men) 同樣需要在這些人生節點上用一種情感的儀(yi) 式來隆重對待,這樣,傳(chuan) 統手藝保留下來的造型、圖案、紋樣,以及被人們(men) 賦予的美好寓意依然可以應用到今天人們(men) 表達情感的場景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