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諾獎得主福瑟:全才型作家?文學風格難以模仿?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花落誰家,都是一個(ge) 比較受關(guan) 注的話題。例如今年,挪威作家、劇作家約恩 福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chuan) 出後,他的作品特點、文學風格等很快引發了讀者討論。
據悉,約恩 福瑟1959年出生於(yu) 挪威,是挪威最具聲望的劇作家之一,其劇作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他的代表作包括《有人將至》《秋之夢》等。
約恩 福瑟是一個(ge) 怎樣的人?他的創作有哪些特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先後采訪了業(ye) 內(nei) 人士及福瑟作品的中文譯者、上海戲劇學院教師鄒魯路,希望能夠盡量還原這位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創作曆程。
作為(wei) 譯者,鄒魯路認為(wei) ,福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的作品之間的關(guan) 聯性很強,寫(xie) 的都是人生最本質最真實的東(dong) 西。
得到驗證的戲劇成就
此前有消息稱,譯林出版社將與(yu) 上海戲劇學院合作,帶來福瑟的小說《晨與(yu) 夜》、長篇代表作“七部曲”(《別的名字:七部曲I-II》《我是另一個(ge) :七部曲III-V》《新的名字:七部曲VI-VII》)等多部作品,譯者即為(wei) 福瑟指定的中文版譯者鄒魯路。
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表示,要說福瑟作品的影響力,首先要說戲劇。在歐洲各地,福瑟戲劇作品被反複搬演詮釋,尤其是《有人將至》《名字》《一個(ge) 夏日》等9部作品。
這9部戲劇的價(jia) 值得到了舞台驗證。讀者和觀眾(zhong) 賦予福瑟各種桂冠:“新易卜生”“新品特”等等,“他早就斬獲了有著‘戲劇界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國際易卜生獎。”袁楠稱。
袁楠則介紹,福瑟創作生涯的起點是小說,代表作有《晨與(yu) 夜》《七部曲》《三部曲》等。“七部曲”最初以三卷形式相繼出版,最後其英譯本形成合集《七部曲》。
袁楠認為(wei) ,雖然福瑟被認為(wei) “新易卜生”,但這更多是從(cong) 精神傳(chuan) 承層麵來說的,實際上,福瑟作品跟易卜生作品從(cong) 風格到內(nei) 容都有著明顯區別。比較兩(liang) 人作品,能看出時代情緒的變化。
比如,他和貝克特都有接近詩歌質地的意象、極簡凝練的語言,都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但福瑟更溫暖、更悲憫,他以悖論方式揭示出人類的永恒命題。
《七部曲》以獨白形式寫(xie) 成,講述了普通人在聖誕節前的七日生活。福瑟以“慢散文”筆法,融合過往生活與(yu) 創作素材,“七部曲”創作自成一體(ti) 。
作品關(guan) 聯性極強的“福瑟宇宙”
福瑟因為(wei) 戲劇廣為(wei) 人知,但小說成就同樣值得關(guan) 注。鄒魯路曾提到,如果略過福瑟在其他文學領域的創作不談,不可能真正理解福瑟在其他文學創作旅程的整體(ti) 脈絡。
“他的小說類作品非常重要,例如我正在翻譯的《晨與(yu) 夜》,篇幅不是很長,但福瑟先生曾多次提到,這是他本人最鍾愛的作品之一,這個(ge) 也是小說。”鄒魯路解釋道。
袁楠描述了《晨與(yu) 夜》的內(nei) 容:一個(ge) 孩子即將誕生,這個(ge) 剛出生的孩子將被命名為(wei) 約翰尼斯,成為(wei) 一名漁夫;另一位約翰尼斯是位老人,也是一名漁夫,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終點。
“福瑟很關(guan) 注生命本身的意義(yi) ,及關(guan) 乎生命的來臨(lin) 與(yu) 逝去,在《晨與(yu) 夜》中,在晨與(yu) 夜、生與(yu) 死的兩(liang) 端,福瑟利用時空並置給我們(men) 呈現了整個(ge) 人生的全部細節。”她解釋道。
在鄒魯路看來,福瑟是一個(ge) 很全麵的作家,從(cong) 文學創作角度看,他的本質是詩人,無論筆下寫(xie) 的是戲劇、小說,或是詩歌,其中都能看到詩意縱橫。
“但福瑟並不是一位‘離地三尺’的作家,他能寫(xie) 出人類心底最深的感受、寫(xie) 出一個(ge) 人最本質的感觸,所以,福瑟的文字能夠深深地走進讀者內(nei) 心。”她說。
福瑟因為(wei) 戲劇創作廣為(wei) 人知,在此之前,也寫(xie) 過很多小說、詩歌、文學評論等。回顧福瑟的創作曆程,鄒魯路覺得,福瑟的作品關(guan) 聯性很強,可以形成一個(ge) 完整的“福瑟宇宙”。
一位“全才”型作家
對鄒魯路來說,此次翻譯福瑟作品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也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乍一看福瑟先生的文字好像有些‘極簡主義(yi) ’,但他的文學風格其實很難模仿,在極簡風格下藏了很多言外之意,比如節奏感、韻律感之類,戲劇台詞尤其如此。”她說。
研究福瑟的作品二十年,鄒魯路發現,包括文學創作在內(nei) ,福瑟涉獵過音樂(le) 、翻譯等多個(ge) 領域,堪稱“全才”,“翻譯有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不是翻譯字詞,而是翻譯‘意思’。”
也就是說,譯者要對作者在作品中傳(chuan) 遞的情感、精神內(nei) 核等,做到心領神會(hui) 且可以順暢地表達出來,從(cong) 某個(ge) 程度上說,原作和譯作,可以稱作是“兩(liang) 個(ge) 靈魂的對視”。
“正因為(wei) 福瑟的作品關(guan) 聯性強,所以翻譯時不能隻看到一段文字,而是要沉浸到他所有的作品中去,讓想要了解這位作家的讀者,都可以一起去傾(qing) 聽福瑟筆下的人生。”她說。
鄒魯路第一次見到福瑟是在2009年,此後的十多年裏也曾多次見麵,平時郵件往來也很頻繁,討論種種有關(guan) 文學創作的話題。
“可能有人會(hui) 覺得他高冷,但用個(ge) 誇張點的說法形容,福瑟先生其實有一點‘外表社恐,內(nei) 心萌寵’,一旦你可以進入他的世界和他對話,你會(hui) 發現,他是個(ge) 很真誠的人。”她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