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拓展公共政策、社會政策的內涵外延
作者:丁元竹(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重視新一輪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革命帶來的影響。技術創新是一個(ge) 複雜的社會(hui) 係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因此,除了加快科學發展、技術創新,還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hui) 的影響,及早做好技術創新和迭代發展的公共政策、社會(hui) 政策儲(chu) 備工作。
人工智能給社會(hui) 發展和社會(hui) 治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一是不僅(jin) 因為(wei) 技術快速發展,還在於(yu) 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社會(hui) 運行機製、運作方式的深刻變化。機器人與(yu) 人類構成的關(guan) 係模式是全新的,且界限模糊、不確定性加大。對在什麽(me) 情況下的人機互動會(hui) 帶來問題,或者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產(chan) 品濫用,已成為(wei) 新發展階段公共政策、社會(hui) 政策不能回避的新情況,其關(guan) 乎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製定和政策實施,也關(guan) 乎社會(hui) 秩序維護,以及主權國家如何為(wei) 實現經濟社會(hui) 健康發展製定相關(guan) 指導原則——這些遠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公共政策和社會(hui) 政策的製定。
二是為(wei) 適應技術進步製定相應的公共政策、社會(hui) 政策,需要了解整個(ge) 社會(hui) 在智慧生態下是如何變化和運作的、其與(yu) 以往工業(ye) 社會(hui) 有什麽(me) 不同。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快速擴張,其用戶發展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人手一部手機,整個(ge) 社會(hui) 發生了深刻變化。受時間剛性約束,人們(men) 使用某些網絡產(chan) 品,就不再可能有更多時間使用其他產(chan) 品,或用更多時間讀書(shu) 、交友、增進親(qin) 情等,在某種程度上,一些社會(hui) 成員被數字產(chan) 品、人工智能產(chan) 品俘虜了,這種現象已經導致社會(hui) 關(guan) 係模式深刻變化,造成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社區邊界消失。
要麵向新的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革命,拓展公共政策、社會(hui) 政策的內(nei) 涵外延。
一是教育改革創新應提上議程。要研究人工智能的特點、人類不同於(yu) 人工智能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探索如何發揮人類主動性、創造性,開拓創新性思維,把教育改革創新的重點轉到創新性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數據素質、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提升人類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平。教育應當把人的全麵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加快機器人布局對就業(ye) 影響的研究。開發適合人類特點和需要以及能夠改善人類福祉的就業(ye) 崗位;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不斷提升人類福祉,推動社會(hui) 進步。從(cong) 曆史上看,每一次技術革新,人們(men) 都會(hui) 提出新技術對就業(ye) 衝(chong) 擊這一問題,但每一次技術革命後,人們(men) 都會(hui) 發現人類擁有了更新的工作崗位。所以,對人工智能的出現不必過於(yu) 擔心,但需要加快研究其可能對人類就業(ye) 帶來的影響以及未來可能創造的新就業(ye) 崗位,合理布局人工智能和人力資源。
三是研究收入分配體(ti) 製。財富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態下有著不同於(yu) 工業(ye) 革命時代的特點。數字經濟中的贏者通吃和人工智能降低社會(hui) 流動性等問題要及早研究。中等收入群體(ti) 形成是工業(ye) 化、標準化、大規模的生產(chan) 方式造成的一種社會(hui) 結構,在數字環境下,這種社會(hui) 結構會(hui) 隨著生產(chan) 方式變化而發生變化,人們(men) 在工業(ye) 社會(hui) 環境下預想的社會(hui) 結構可能不會(hui) 如期而至,要關(guan) 注新趨勢,及時調整公共政策、社會(hui) 政策預期。
四是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保障問題。大量機器人的使用會(hui) 造成現有工廠組織形式、組織形態發生變化,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原有的社會(hui) 保障交納方式、發放方式將隨之變化,這些變化將引發社會(hui) 保障體(ti) 製改革創新。如何改革?如何創新?需要緊跟技術發展深入思考、探索。
五是現有財政體(ti) 製、公共服務體(ti) 製是在工業(ye) 革命時代組織形態下形成的。在機器人取代大量勞動力的環境下,稅收製度將發生深刻變革,財政收入、財政支出體(ti) 製改革和創新不可避免。
六是隨著上述變革和創新,政府治理方式、行政運行模式會(hui) 發生相應變化。政府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將會(hui) 聚焦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hui) 影響,並根據這些社會(hui) 影響,調整公共政策、社會(hui) 政策,調整收入分配方式,更好安排社會(hui) 生活,維持社會(hui) 秩序,處理好人與(yu) 機器之間的關(guan) 係。
在這樣一個(ge) 時代,哲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麵對著巨大的挑戰,要學習(xi) 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men) 時代的思想家、大家,深入研究技術對社會(hui) 發展帶來的可能變化及其方向,密切關(guan) 注技術本身,學習(xi) 研究技術,關(guan) 注其最新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