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年輕人 高原的寶藏
從(cong) 西藏大學采訪結束後,醫學院學生曲堅才給我發了一條信息:“老師,我想起來了,我也是中青報的。”
我一愣,沒想起單位還有一個(ge) “學生同事”,看到他隨後發來的匯款截圖,我才明白他說的是勤工助學:通過為(wei) 全校宿舍投遞《中國青年報》,獲得一些補助。
我還了解到,這名來自西藏那曲牧區的00後學生,上大學後自立自強,一直靠國家助學金、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和寒暑假打工支撐著學業(ye) 和在校生活。
曲堅才告訴我,即將到來的這個(ge) 寒假,他要拿出1500元,印資料、拉橫幅,自費在老家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科普糖尿病防治知識,如果還有結餘(yu) ,他要買(mai) 些吃的、用的,當作給活動參與(yu) 者的“小獎勵”。
我突然想起,那張匯款截圖顯示——他的銀行卡餘(yu) 額僅(jin) 為(wei) 1485.44元。
為(wei) 什麽(me) 他對疾病防治宣講那麽(me) 心心念念?曲堅才說,除了那位得了糖尿病、在大雪中騎摩托車受傷(shang) 的鄰居,他的父親(qin) 在他14歲時去世,由於(yu) 當時家裏人不識字,到現在也不清楚父親(qin) 得什麽(me) 病去世的。
他原本畢業(ye) 想留在拉薩,這是許多藏區年輕人的生活理想,但在上大學後的學習(xi) 與(yu) 感悟中,他重新校準了人生航向。
可能沒有人比曲堅才更了解老家人對醫學常識的渴求。自己吃過的苦,不想再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繼續受。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一些東(dong) 西。
我們(men) 的國家無論在醫療還是基礎設施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醫療再發展、科技再進步,到了最末端,也需要人去施行。
“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往往說明環境之惡劣、條件之艱苦,不是每一個(ge) 人都可以舍棄繁華與(yu) 安穩,轉身走進風雪。
這就是“挺膺擔當”,這才是挺膺擔當。
在信息大爆炸、價(jia) 值觀多元化的當下,持續開展的麵向青年的思想引領,能有多大效果?從(cong) 雪域高原的“曲堅才們(men) ”身上,我們(men) 看到了必要性和有效性。而他隻是我們(men) 采訪的10多名師生中的一個(ge) 。
在社會(hui) 實踐中,青年師生們(men) 看到了難題:基層醫療剛需,健康知識需要普及,邊境縣的中小學需要更多能紮下根的青年教師,實現整體(ti) 脫貧並非一勞永逸,牧區農(nong) 村需要更多懂藏漢雙語、懂政策、會(hui) 溝通的年輕幹部……
他們(men) 不再靦腆,不再對低到泥土中的理想“羞於(yu) 啟齒”,大大方方地說出個(ge) 人的未來規劃:來自雲(yun) 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丹珍卓瑪想當一名基層幹部,她現在常去社區、農(nong) 村鍛煉,了解社情民意;自稱來自“十八線小縣城”河北圍場縣的滿族學生王一達希望畢業(ye) 後留在西藏,因為(wei) 在墨脫縣“推普”時,他從(cong)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身上感受到“被需要”;來自上海黃浦的邢一江今年9月才到西藏大學讀書(shu) ,她在學校廣播站為(wei) 同學們(men) 播送新聞、朗讀散文,她說,以前學習(xi) 活動聽一聽就過了,但是在西藏是可以看到的,以後“更想去找尋一種意義(yi) 和價(jia) 值”。
西藏大學每年約有七成的畢業(ye) 生留在西藏基層。未來,受過高等教育、有專(zhuan) 業(ye) 能力的年輕人,他們(men) 了解世情、國情、民情,知道國家為(wei) 什麽(me) 發展得好、如何才能發展得更好,一旦走向社會(hui) 、走向基層,將會(hui) 在人民群眾(zhong) 中迸發出渾厚綿長的昂揚力量。
青藏高原上有燦爛的陽光,也有大到讓人睜不開眼的風雪,那裏是世界屋脊,也是我國的邊疆。彌合不均衡不充分的發展,需要更多新青年主動擔當。
一名基層團幹部告訴我,在青藏高原上,太陽是最公平的,當你冷了,走到太陽底下,就會(hui) 溫暖。願年輕人的理想也能如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