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 | 鄒吉忠 鄭翔予: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核心提要:
●傳(chuan) 統是我們(men) 的文化底蘊與(yu) 屹立根基,現代是我們(men) 的時代使命與(yu) 發展方向。要在傳(chuan) 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融合。
●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背後哲理,需要我們(men) 理解多元與(yu) 一體(ti) 的關(guan) 係、尊重差異和包容多樣、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標以及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多元與(yu) 一體(ti)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guan) 係,隻有保持多元性,才能增強中華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隻有堅持一體(ti) 性,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隻有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才能促進不同民族間和諧共處和共同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命題,為(wei) 我們(men) 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順應發展大趨勢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我們(men) 主動順應曆史發展的大趨勢,把握時代脈搏,明晰國家發展的戰略方向。
要主動順應中華民族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的大趨勢,充分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客觀必然性。這種客觀必然性蘊藏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之中,蘊藏在發展中國家群體(ti) 性崛起已經成為(wei) 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之中,蘊藏在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全體(ti) 共識之中。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men) 黨(dang) 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是我們(men) 黨(dang) 的莊嚴(yan) 使命和曆史責任,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追求,是時代要求與(yu) 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要主動順應中華民族從(cong) 傳(chuan) 統走向現代的大趨勢,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全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chuan) 統是我們(men) 的文化底蘊與(yu) 屹立根基,現代是我們(men) 的時代使命與(yu) 發展方向。要在傳(chuan) 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融合。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的發展路線,就是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wei) 動力的發展策略,不斷開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局麵。
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背後哲理,包括共在的哲學基礎、共生的實踐基礎、共融的曆史基礎。共在的哲學基礎強調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為(wei) 中華民族的凝聚和發展夯實思想基礎。共生的實踐基礎強調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學習(xi) 、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wei) 中華民族的繁榮和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共融的曆史基礎強調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為(wei) 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提供縱深保障。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本質,為(wei) 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發展、為(wei) 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障和實踐支撐。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背後哲理,需要我們(men) 理解多元與(yu) 一體(ti) 的關(guan) 係、尊重差異和包容多樣、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標以及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多元與(yu) 一體(ti)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guan) 係,隻有保持多元性,才能增強中華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隻有堅持一體(ti) 性,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隻有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才能促進不同民族間和諧共處和共同發展。
在把握“五個(ge) 突出特性”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這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活力之源,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動力之源,是中華民族引領世界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引力之源。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強大文化根基。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唯有保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連續性和延續性,在中華文明豐(feng) 厚底蘊上,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獨特的文化個(ge) 性和民族特色,為(wei) 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堅實的基點。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強大動力。管仲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戊戌變法等變革維新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體(ti) 現。唯有注重文明的創新和發展,發現和提煉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和變化,為(wei) 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源泉。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同頻共振合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建立在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基礎上,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隻有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才能為(wei) 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穩定的社會(hui) 環境和發展空間。要注重文化多樣性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jia) 值觀念,全麵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廣闊的視野和借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儒釋道融合、宗教信仰多元並存、中文吸收梵語創造四聲、吸收拉丁文創造漢語拚音等都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體(ti) 現。中華文明對各民族文明兼容並蓄,從(cong)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相互學習(xi) 。中華文明與(yu) 時俱進、兼容並包,對全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海納百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得以走向世界,與(yu) 全球文明文化潮流交流融合。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崇高的價(jia) 值追求和實踐導向。張騫出使西域向西尋求和平,鄭和下西洋傳(chuan) 播和平。這種和平性是中華民族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傳(chuan) 統文明與(yu) 現代文明共同提升中華文明軟實力,為(wei) 世界文明百花園增光添彩。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隻有不斷增強各族群眾(zhong)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事業(ye) 的發展。隻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增強各族群眾(zhong)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更好克服建設中華現代文明進程中的挑戰。
要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兩(liang) 個(ge) 確立”是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政治保障。“兩(liang) 個(ge) 確立”是凝聚黨(dang) 心、匯聚民心、統一思想的根本前提,為(wei) 戰勝艱難險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xing) 提供堅強領導力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
要大力弘揚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紅色精神譜係。紅色精神譜係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革命精神和鬥爭(zheng) 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寶貴經驗,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基礎。紅色精神譜係體(ti) 現了愛國主義(yi) 和集體(ti) 主義(yi) 精神,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紐帶,有利於(yu) 增強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於(yu) 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增強對偉(wei) 大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yu) 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努力奮鬥。
要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包括國家層麵的價(jia) 值目標、社會(hui) 層麵的價(jia) 值取向、公民個(ge) 人層麵的價(jia) 值準則。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有利於(yu) 增強各族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yu) 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yu) 促進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全麵提升,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正確的價(jia) 值引領。
要全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精神文明建設是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要條件。全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yu) 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奠定堅實的文明基礎。在中華民族走向現代文明的新時代,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要麵向各族群眾(zhong) 加強黨(dang) 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教育,加強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chuan) 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二要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工程,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實施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不斷增強各族群眾(zhong) 的中華文化認同。
要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有利於(yu) 促進全國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奠定文化基礎。
(作者分別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